周 穎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建筑工程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合理處理工程建設效益、進度、管理和安全之間的關系,以提高項目的整體效益。在建筑工程項目中,信息交互、處理和共享對管理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因此企業管理人員應加強數字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價值,促進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
現階段,建筑工程建設包含較多的內容和專業,復雜性較強,通過開展工程管理工作,能夠有效促進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但是在工程實踐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2 個方面:
一方面,管理方式落后。目前,數字信息化技術已經在各行各業中得到了有效應用,其在建筑工程管理領域的運用能夠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某些工程項目管理中依然在沿用傳統的管理模式,并未認識到采用先進數字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從而限制了管理工作的開展效率。傳統的管理方式往往需要投入較多的資源,管理成本較高,效果也不理想[1]。
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體系。健全的管理體系可以促進工作的有效落實,但是實際工程中管理體系的制定并不完善,這樣在工程建設中容易產生各種問題,而且問題出現后不能及時明確責任人,進而嚴重影響管理工作的效果。
在工程管理中運用信息技術,除了能夠及時共享管理信息外,還可以為管理者的決策提供有效的依據,從而提升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此外,數字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提升信息數據計算、統計和分析的效率,促進各項工作的高效開展。
BIM 技術具有一些顯著的特點。首先,信息集成。結合數字信息建立3D 模型數據庫,在工程管理中可以直接從數據庫中提取所需信息,利用數字信息模擬建筑物信息,從而解決以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如不直觀、不確定和不可控等。其次,工作關聯性。建筑信息在模型建設和應用中相互關聯,若某項內容改變,則其他內容也會變化,便于人員及時掌握情況,優化與調整管理內容[2]。此外,可以將建筑信息高效地傳遞給技術人員,節省管理成本。再次,工作協同性。該技術可以為相關參建方建立同步工作的平臺,便于和后期運營管理人員交流,實時掌握工程建設進度,促進相關管理目標的達成。最后,碰撞檢查。基于建立的3D 模型可以進行碰撞檢查,及時發現不合理的地方并做出處理,優化管理效果。
通常情況下,BIM 技術可以應用于以下6 個方面:
1)在前期準備環節中的應用。在這一環節中運用BIM 技術,需要先整理匯總所有工程信息,并結合信息構建3D 模型。相關技術人員可以依據模型分析施工圖紙,歸納出施工組織方案,還可以結合模型模擬施工的各個環節,便于及時發現問題,讓設計人員及時調整。建設單位需要結合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應急預案,盡可能減少施工安全隱患[3]。
2)在管道布設中的應用。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現管道交叉和碰撞的問題,影響施工進度與質量。利用BIM 技術可以科學布設管道線路,結合實際情況優化管線排布,避免產生復雜問題,從而確保管線排布的合理性及排布數據的精準度,減少建設成本,提升施工效率[4]。
3)在質量管理中的運用。工程建設質量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為了有效開展管理工作,要借助BIM 技術,優化施工質量。首先,管理人員可通過該技術綜合分析和整合各施工環節,保證環節間銜接的緊密性,防止產生質量問題。其次,建立施工模型后可以分析和了解主體結構的交叉位置,明確隱蔽問題,有目的性地解決質量隱患[5]。再次,運用該技術能夠模擬施工虛擬空間情境,便于技術人員測試管線碰撞,分析碰撞數據,了解管線碰撞點,從而在建設中提前做好防護措施,避免影響工程質量。同時,還能及時變更管線安裝方式,確保后續應用的安全性。最后,結合施工情況,管理人員可以借助該技術制定具體的施工流程和規范,為施工作業提供依據和約束,保證施工質量。
4)在成本管理中的應用。成本管理是工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其管理效果直接關系著工程效益。為了體現BIM 技術在成本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從造價管理和資源管理2 方面著手,在確保工程建設質量符合標準的情況下,最大限度控制建設成本。例如,在造價管理中,通過運用該技術可以分析施工材料和結構設計圖紙,制作材料清單,計算成本數據。企業可結合清單配置相關資源,保證成本在合理范圍內。在資源管理中,技術人員可以借助該技術建立施工虛擬模型。要想體現各方面的數據信息,可結合不同維度實施,如時間、成本等,從而及時了解施工狀況,對比進度實施調整,將各環節成本控制在相應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6]。
5)在安全管理中的運用。將BIM 技術運用于安全管理,能夠綜合分析建設中可能產生的危險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規劃,最大限度規避安全事故。通過借助該技術,能夠結合工程建設需求科學劃分空間,包括施工、材料和設備空間。在空間管理工作中,可通過動畫方式展現,利用模擬和仿真技術限定相應空間內的安全問題。若出現事故,虛擬模型可第一時間進行預警。企業在施工中可結合預警區域設置警示標識,提醒施工人員注意安全,落實防護工作。通過BIM 技術進行預警分析,便于企業管理人員控制工程建設,結合區域的不同顏色制定相應等級的安全管理措施,做好預防工作。
6)在進度管理中的應用。進度管理關系到工程建設的質量和成本。由于每個工程的情況不同,進度管理也存在差異。這就要求管理人員結合工程情況合理制訂進度計劃,建立BIM進度模型。為了提升管理效果,可以運用WBS 進度管理法細化管理內容,明確管理目標,提升監管效果,促進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隨著技術標準的更新和技術規范的完善,技術效能也日益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2 個方面:一是高效傳輸完整性,可以為海量終端用戶間的聯結提供保障,覆蓋超大傳送面積,提升信息的傳送速度;二是高終端使用效率,能夠實現10 Gb/s 的理想峰值。
目前,5G 技術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得到有效應用,可以建設智慧工地框架。智慧工地系統能夠將管理工作和5G 技術相結合,從而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相較于傳統管理模式,智慧工地的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點:首先,能夠集成式統籌管理;其次,數據信息可以做到可視化;最后,可以提升信息傳遞的效率。在智慧工地框架下,人員能夠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安排設備,促進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
智慧建造模塊包含以下內容:
1)5G 移動網絡技術。通過移動端和人的交互,集中共享管理信息,能夠準確識別出錯誤信息并及時摒棄,為不同部門提供精準信息,促進不同部門之間的密切溝通。
連通性實驗投放顏料應做到出逸水流與周圍環境的不同。應考慮顏料稀釋后的變化與巖體吸附過濾的影響。相關系數為負不能確定庫內是否存在入滲點。相關系數為正且強相關可證明一定存在庫內入滲。連通性試驗中水流沿山體從裸露山體 760高程運動到630高程,基本確定了滲流通道,反向驗證了庫內入滲的存在。也證明了庫水位與孔內水位具有相關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5G 智慧工地平臺。將工程管理加入管理系統中,打造5G 智慧工地平臺,有效監督工程具體施工作業,發現工地內部的各類安全隱患,幫助技術人員制定科學的防控措施,以此提升智慧工地的管控效果。
3)5G 移動建筑職業健康分析系統。該系統能夠分析工程參與人員的健康狀態,從而得出判斷結論。如果發現施工人員的身體素質不適合施工作業,則嚴禁其進入施工場地內部開展具體作業,更好地保障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
4)5G 作業監管系統。該系統能夠全面監管工程施工行為,一旦發現工地內部出現不規范的操作,此系統可以及時發出警告信號,以此保證工程施工作業更規范化。
5)5G+AI 遠程協助系統。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和5G 技術相結合,能夠解決遠程施工管理問題。例如,針對工程內部施工管理不科學的問題,管理人員利用此系統能夠實現遠程協助,確保有效解決工程內部的各項管理問題,不斷強化工程總體的管理效果。
6)5G 360°空間立體實時監控系統。該系統可以監督施工的各個環節,提升監管工作的時效性,避免出現監管不規范的現象。
7)5G+BIDA 技 術。5G 結 合 全BIM 化深化設計—工廠化預制加工—物聯化定位配送—模塊化裝配施工(BIM Design-Industrial Production-Dispatching-Assembly Construction,BIDA)的集成技術,可以起到優化管理的效果[7]。
在實際項目中運用5G 技術,優化了管理工作效果。首先,減少了成本。通過5G 技術為信息交互提供了便利,能夠減少各方面資源的投入。其次,解決了通信問題。工程施工范圍內均有信號覆蓋,便于管理人員及時交流與獲取信息,依據各區域情況和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促進人員和網絡設備、人員和人員之間的交互。再次,提升管理工作的智慧化水平。運用5G技術強化了相關模塊間的關系,改善了智慧工地的基礎設備功能,而且還優化了現場環境,提升了施工人員施工的安全性,確保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工程建設質量。最后,通過應用5G技術,管理人員能夠及時檢查現場施工情況和施工人員的行為[8]。例如,現場中的危險崗位較多,而移動式機械設備具備視頻功能,管理人員運用這些設備可以通過網絡巡查重點區域,提升施工的安全性。由此可見,運用智能化設備進行管理能夠規范人員行為,提升工程建設的質量。
在數字信息技術和管理工作的融合中,應建立有關規范與標準,為管理信息化創設良好的環境,提升數字信息技術運用的規范性。一方面,企業可以邀請行業專家一起建設數字化工程管理制度,明確管理標準。工作人員可結合優秀的管理案例制定制度內容,并結合項目情況做出調整,確保管理制度和工程情況相適應。制度內容應做到可量化、細致和明確,有效運用在具有數字化特征的管理中。企業只有加強數字化管理,才能促進管理工作的發展,提升其信息化和數字化水平。另一方面,在工程中運用數字化技術,需要構建新的管理標準,保證其符合各方面標準。在工程項目建設中,管理人員需要依據標準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搜索有關案例并進行深入分析,參考其管理經驗和做法,并依據工程管理情況,持續完善管理標準,確保標準的合理性,推動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
施工現場可視化監控系統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管理期間,運用可視化監控系統,采取網絡攝像機(Internet Protocol Camera,IPC 或手機端+網絡硬盤錄像機(Network Video Recorder,NVR)的監控模式,可取得比較好的監控效果。此模式發展較為成熟,而且可在網際互連協議(Internet Protocol,IP)網絡內部進行合理部署。
通過有效運用該系統,能夠保證各個監控點位不受地域限制,且操作流程較便捷,布線成本也比較低,網絡傳輸更加自由,圖紙質量無損。在應用可視化動態化管理系統期間,能夠通過實時監控幫助施工場地內部的管理人員全面了解具體的施工情況[10]。例如,在某建筑工程內部,通過運用可視化管理系統,可以對項目部、指揮部和現場施工人員手持終端實施多級的安全化管控,不但能夠幫助管理人員更加清楚工程施工場地的安全情況,而且可以積極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及項目四周居民加強安全監管,從而確保顯著提升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在先進技術的全方面支持下,工程現場安全管理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時積極運用各項先進技術可以確保建筑工程施工按期完成。在建筑工程項目中,管理人員科學運用網絡技術,不但可以更好地了解影響工程施工的具體因素,能夠及時解決問題,保證建筑工程施工按時完成。在一些規模較大的建筑工程中,管理人員利用新型技術,針對各項信息資源實施有效的整合與分析,并優化與調整工程具體施工流程,不斷提高工程的整體施工效率。因為建筑工程管理具備較強的系統性,涉及內容比較多,信息量也比較大,所以管理人員還要利用信息技術有效整合有關信息,積極運用先進軟件加強管理力度,避免發生不必要的問題。
在建筑工程項目中,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管理效果會直接影響工程建設的安全性、質量和成本等。為了提升管理工作的實效性,管理人員應與時俱進,加強數字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提升管理的智能化與信息化水平。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和5G 技術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先進信息技術,已在一些項目管理中得到有效應用。在管理中融合數字信息化技術,還需要構建健全的融合標準,提升數字信息化技術在管理中的應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