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奇
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專家學者開始研究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多樣性,呼吁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研究嶺南室內空間的嬗變,探討嶺南傳統文化及其地理的發展和變遷,對我國傳統室內空間風格的保護和活態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嶺南北部以山地丘陵為主,中部是平原三角洲,東南臨海,屬于夏熱冬暖地區,與同緯度地區的地理環境具有相似之處,這也是產生相似文化的條件之一[1]。嶺南地區3 種不同的地理環境,衍生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嶺南文化不同區域室內空間差異的基礎,影響了文化的擴散與傳播。
嶺南文化在南越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其他少數民族地域文化以及外來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體系,其多元融合的室內空間特色隨著文化、經濟和社會的變遷展開。經過歷史的不斷演變,嶺南地區的室內空間功能和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最初的嶺南室內風格強調實用性和功能性,注重環境的適應性和生態性,室內空間布局相對簡單,空間利用率高。在此基礎上,嶺南地區室內空間逐漸發展出獨特的風格,如室內外融合的空間布局(圖1)、規整樸實的形制、五色觀、應用地方性材料與工藝、微氣候的建筑構造以及三雕兩塑等裝飾特征。
圖1 東莞清暉園室內空間(來源:作者自攝)
室內空間對應的是人們的居住文化,包含形成習慣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在地理空間環境中,室內空間折射了各文化區域室內空間設計與施工技術的文化特征,時間上的變化反映了以往居住與生活在該文化區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室內空間發展的各歷史時期,文化對室內空間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將其演變為室內空間文化。同時,民族的遷徙也影響了室內空間的嬗變,同一地理環境的室內空間不僅僅由同一種文化形成,而是受多種文化的影響。
室內空間嬗變是國際室內空間發展史中重要的研究領域。由于室內空間的動態發展特殊性和多樣性,室內空間嬗變理論在國際上一直處于不斷更新發展中,美國、法國、德國及一些北歐國家在該方面的研究與實踐成果豐碩。目前,國內學術界在嶺南地區建筑和園林等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王河[2]的《嶺南建筑學派》詳細介紹了廣東地區民居建筑的特點,闡述了傳統和當代嶺南建筑及其室內空間的發展現狀,梳理了嶺南建筑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過程;郭衛宏等[3]的《嶺南歷史建筑綠色改造技術集成與實踐》關注嶺南歷史建筑的綠色智慧,對室內空間的研究逐漸擴大到多學科交叉的領域,涉及民系(民族內部的分支)等范圍,但是總體研究還集中在建筑的靜態特征方面。事實上,嶺南各文化區域的室內空間受氣候與地貌、材料與工藝、習俗與審美觀念的影響,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室內空間特征存在差異,所反映出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也各具特色。
1888 年,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在《人文地理學》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地理學”的概念,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產生的影響,以及人類物質文化的傳播和遷移對文化地理的影響。1925 年,美國地理學家C.O.索爾創建了文化地理學,旨在研究人類文化在空間上的分布和演化規律[4]。1929 年,美國地理學家D.S.惠特爾西提出一種新的解釋地區內部空間文化形成的方法—通過對各種文化特征的繼承和發展來解釋文化形成的過程[5]。當不同文化群體共存時,它們通過相互吸收和融合產生新的文化形態,最終這些文化形態形成一個新的文化系統,呈現出多元、復雜、動態的特點。
目前,文化地理學的研究發展開始轉向社會、政治和文化意義的研究探索,并擴展到聚落、景觀及建筑等方面。文化地理學是研究地域變化與文化之間互相影響及其影響規律的一門學科,注重描述文化的生成演變、空間差異及分布規律,能夠合理解釋傳統室內空間的變化規律。在國內,肖大威等一大批專家學者結合文化地理學與建筑學的相關理論,拓展了文化地理的研究,初期的研究對象主要針對傳統村落及其民居。
2013 年,曾艷等[6]提出了探索傳統民居文化地理的意義,并于2015 年提出了傳統民居和村落的動態保護方法。傳統建筑中的文化地理學研究是空間文化地理學綜合領域的一部分,包括建筑的文化起源、分布、布局、制度與文化研究等,但針對嶺南室內空間嬗變及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系統研究比較少。
縱觀室內空間與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成果,總體還存在如下問題:
1)室內空間與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局限于本學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
2)文化地理學者以往對建筑及景觀空間關注較多,對室內空間尤其是時間軸上的研究不足,缺少“時間軸”與“空間軸”之間的整合,偏重靜態特征研究。因此,如何從文化地理學跨學科的交流和互動中尋求歷史上各時期及嶺南各地域的室內空間特征就顯得非常重要。
3)缺少文化地理學視野的室內空間價值研究,忽視文化地理學理論和方法對室內空間研究的主體作用。
4)嶺南傳統室內空間現代傳承與轉化不到位。室內空間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挖掘和傳承轉化過程中需要考慮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
本文強調以不同“時間軸”和“空間軸”等視角來研究室內空間嬗變文化價值問題,探討室內空間的發展過程、特點和規律,重點研究文化地理如何影響室內空間嬗變。
室內空間是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一個復雜的有機體,運用文化地理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如設計學、人居環境學、建筑學、生態學以及環境心理學等構建相互綜合的理論,通過新視角全面考察、梳理和揭示室內空間的演變規律,具有一定的價值。在研究中,采用時間軸和空間軸相結合的方法,即以時間軸為縱軸,注重研究問題的歷史邏輯論證;以空間軸為橫軸,把握室內空間的地理分布,從綜合分析的角度研究近代室內空間的歷史變化。
通過室內空間及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利用文化擴散和文化生態等動態結構在橫向區域上連接整合嶺南地區室內空間的研究成果,構建嶺南室內空間文化地理研究的框架。以文化地理學的視角揭示室內空間的歷史變遷,彌補嶺南在室內空間演變研究方面的薄弱環節,探索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間地理信息可視化方法介入室內空間類型的思路與方法,促進室內空間和文化地理學、人居環境科學以及建筑學等相關學科的進一步交叉與融合,從而延續嶺南風格的特色。
結合文化區劃理論與傳統室內空間分區特征,分析各區域室內空間嬗變的特征規律。通過地理與環境、文化與制度、觀念與禮法、審美與精神、技術與材料這5 個方面深度解析各室內空間文化區及其文化成因。
選取文化區典型室內文化空間,深入探討其形成與嬗變規律,以達到研究傳統室內空間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目標。
最早的嶺南室內空間從建立之初就被賦予了文化屬性,文化因子作為文化特質和文化的最小單元構成了文化屬性,能夠客觀、真實且有代表性地反映室內空間的特征,便于進行定量分析[7]。
因此,可以將所有室內空間的文化因子歸為7 類,它們分別是建造年代、室內功能、室內空間形態、室內裝飾、室內陳設、材料與技術以及室內空間平面類型。通過案例的分析總結,在傳統室內空間形式研究已經相對成熟的條件下,從時間和空間雙向維度進行多層次的文化地理研究,從而更系統地認知傳統室內空間形成的本質。
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多學科綜合研究有利于建立對傳統文化的系統性認知。文化地理學與人居環境科學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下與眾多學科集成、綜合、重組并共同發展,在設計學科中越來越被重視。
面對當前全球化和人地關系發展面臨的挑戰,文化地理學介入室內空間研究對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傳統的室內空間研究在時空關系上不對等,忽視了空間的主體作用。通過室內空間和文化地理學的有機結合,打破對文化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過于集中在地理學、環境科學和經濟學領域的局限,從設計學方面嘗試梳理室內空間的文化地理學理論及其具體運用。在縱向上研究特定地方的人、地理空間環境與室內空間的關系,橫向上研究不同地方之間室內空間的關系,從而把握室內空間嬗變的動態特征。
根據嶺南室內空間的具體情況綜述嶺南文化的地理區劃,拓展傳統室內空間文化地理背景,提出嶺南室內空間文化地理數據庫的構建準則與方法。以數據為依據綜合各類室內空間文化因子的影響因素和地理分布等特點,確定以室內空間類型作為主導文化因子切入研究,從室內空間上探討其文化特征。
運用GIS 空間地理信息可視化方法,通過地圖精確定位疊合,建立嶺南室內空間文化地理數據庫,能夠為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學者提供一目了然的數據參考。
通過分類分析數據庫內的數據,對各種數據信息進行比照,分析歸納室內空間分布的自然機制、室內空間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承載地域文化內涵的狀態,分類研究嶺南傳統室內空間所處各種文化環境類型的變化趨勢及其對室內空間可能造成的影響,同時分析文化區與室內空間規模與形態的關聯,由室內空間文化的屬性和形成因素揭示室內空間所反映的文化內涵,以及室內空間的演化特征和動力機制。
梳理室內空間反映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內涵,揭示室內空間的歷史變遷,以此推導室內空間的分布、分類、嬗變規律及內在動因,為加快城市化發展下的嶺南室內空間設計嬗變提供對策。
文化地理學視野的室內空間研究可以通過室內空間形態、室內空間裝飾以及室內陳設3 個方面的研究,分析室內空間在形式、結構和功能上的發展演變。
以室內空間文化地理學的視角來揭示室內空間的歷史變遷,通過現代系統方法指導和科學技術體系的支撐梳理室內空間特色,從理論層面總結并提升當代嶺南地區室內空間理論,在歷史建筑保護研究與現代室內空間規劃中建立有效的對接和轉換。這對嶺南地區室內空間的繼承和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并能夠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落實。
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傳統室內空間及其地理分布。本文通過文化地理學視野進行室內空間文化嬗變的動因研究,從時間軸和空間軸視角梳理嶺南室內空間流源與嬗變軌跡,對比不同區域文化產生的室內空間差異,拓寬室內空間研究領域,推動嶺南室內空間理論的發展。未來可比對其他地域文化影響的室內空間研究,使人們更清晰地了解在本地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外來文化交織下的多元化室內空間嬗變的不同價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