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賢
社區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必然占據著重要地位。社會美育是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而社區美育是藝術與美育新的發展空間。
社區美育的方位與價值
社區作為城市的局部和單元,是發展、治理、生活、安全、行為的共同體,當然也是審美空間塑造和美育的共同體。眾多的社區構成了城市的空間,也塑造著城市的形象。民眾的獲得感往往是從社區獲得的。社會治理重要的是社區治理,城市發展首先體現在社區發展。
一切治理與發展的目的一定是為了安穩、和諧、美好,而“美好”無疑是最高的價值追求。建構社區的美,推進社區美育,讓民眾生活得更美好,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延綿而又鮮活的話題與實踐行為。追求大同理想,塑造平民人格,構建社會美育的場域、培育人的和諧心靈與完善的人格是“五四”以來的許多政治文化精英和教育家、實業家們的夢想,他們的理念和實踐,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精神財富。
在時代的呼喚下,中國的城鄉和藝術院校,紛紛推出行動計劃,以實際藝術行動開啟了新時代社會美育新征程。成都市政府近兩年來,制定了打造公園城市、公園社區的規劃,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以打造社區美空間來推進社區美育;四川美術學院連續幾年以“雙輪驅動”的方式開展“中國鄉村美育行動計劃”和“中國社區美育行動計劃”,以豐富的形式推進社會美育;上海美術學院連續舉辦“風自海上”展覽和論壇,本屆以“蝶變寶武與藝術社區場域”為主題,討論藝術在城市更新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們看到,上述規劃與活動,盡力讓藝術介入城市、社區空間,成為用藝術的形式形塑城市形象、推進社區美育的典范。
社區美育的途徑與策略
社區美育最重要的是社區共同體美感的激活與培育,重在日常生活的美學化。可視化審美空間的建構,是推進社區美育不可或缺的途徑。可視化美空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美化,而是社區觀賞景觀、公共場域、文化空間等的建構,旨在為社區中的人們建造舒適的居住環境、對話交流的平臺和富有人文精神的空間。這樣的環境、平臺和空間的建構,只有通過藝術的方式來實現,無疑,藝術是構建可視化空間的重要力量。
藝術介入公共空間,并非是單向度的藝術付出,更不是藝術對日常生活空間的“拯救”,而是當代藝術價值實現的必然選擇,是藝術自身蛻變的需求。介入與轉向是當代藝術凸顯的特征和價值取向。無論中西方,當代藝術與過往的藝術相比,藝術生產的動因、機制、空間、媒介、形態都發生了重大的轉向。特別是超越私密化空間,轉向公共空間和公共領域,已成為藝術“當代性”最富有標識度的特征。這種轉向為藝術跨媒介、融媒介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超越架上,轉向包括社區空間在內的公共場域,是藝術自身拓展了價值實現的路徑。
藝術介入社區,實施社區美育的路徑,不是簡單的藝術空間的挪移和場所美的“點綴”,而是環境再造、空間重構和場域建構。這種再造、重構、建構的方式,因具體的實施場所與功能不同,方式、手法也必然有別,但是,都必須遵循在地性、差異化、簡約化、集約化、體驗性的原則。在建構機制上當然不能沿襲以往以藝術家為中心的生產機制,而必須建立全新的藝術生產的合作機制。也就是說,社區美空間的建構和社區美育實施,應該建立藝術家、政府(職能部門)、社區共同體和企業、媒介相互參與、共同參與、協調推進的機制。
建構社區藝術生態的維度
社區美空間的建構、社區美育實質上關涉到人與生活世界的關系重構,以及人自身的重構,是一個系統的生態美學體系。這個體系包括五個維度:
自然生態建構——重構人與自然關系,來實現“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愿望;文化生態建構——重構人與歷史關系,人是時空的存在物,需要歷史感和方位感,需要鄉愁,通過對歷史遺存、文化資源的保存、挪移、激活,傳承文脈、溫存鄉愁,切忌同質化、斷離化、空心化;社會生態建構——重構人與人的關系,社區是一個共同體,個體之間相互依存,需相互交流,社區建設需搭建交流的平臺,建設“對話”的場域;心靈生態建構——重構身與心的關系,社區不僅是“安身”之處,還應該是“安心”之地,社區美育活動應該通過可視性美學和藝術化氛圍營造,讓人情有所寄、心有所皈;產業生態建構——重構人與物的關系,通過產業+藝術的方式推動城鄉建設的藝術參與,為社區美育激活動力、持續活力。
并非每一個社區美空間和社區美育都必須具備五個維度,不同的社區因環境、文化資源以及社區自身定位的不同,當然有所側重。但是,在社區美空間和社區美育的實施中,這五個維度應該是重要的參照。
美好中國首先要有美好家園,美好家園重在美好社區建設,美好社區在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重構。只有擁有美好的社區、美好的公共空間,才能有美好的中國。
(作者系四川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