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庭豪



從微軟模仿倫勃朗的肖像畫到谷歌主導的人工智能所畫出的《星空》或梵·高其他風格的作品,人工智能早在幾年前就獲得了技術上的長足發展,足以將人類繪畫大師的作品模仿得惟妙惟肖。當2023年到來之時,人工智能繪畫的能力通過不斷地學習,更是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人類總是驚嘆于保羅·塞尚創作的景物、肖像和風景畫中所展現出來的創造力、才華以及對20世紀藝術的影響。但在他去世一個多世紀的今天,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人類可以在幾秒鐘內復制或再現一幅他的作品。事實上,今天的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創造任何風格的圖像——從印象派到立體派再到波普藝術。人工智能只需要一個詳細的提示,剩余的一切將交給算法完成。
創意世界充滿了潛力。先前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術進展使得計算機在分析領域與人類競爭成為可能,而將創造性的工作留給了藝術家、作家和設計師。然而,現在,“生成性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這一新領域正在賦予機器創造全新作品的能力,它從幾個世紀以來積累的大量在線數據和知識中汲取靈感。這種進步大大地超出了人類的設想,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類創造力的模式,使從軟件工程師到作家到藝術家的專業人士戲劇性地重新思考他們如何工作。
人工智能進入藝術領域引發了一個問題,即人類的投入在創造過程中將會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沒有藝術家,藝術還能存在嗎?如果藝術是由機器創造的,那么它屬于誰呢?對社會和人類隱藏的危險是什么?首先不妨拋出一個結論:藝術和文化創意產業別無選擇,只能接受人工智能。這項技術不會驅逐人類藝術家,而是與他們合作創造新的作品,進一步拓展他們的創造力。
雖然這個觀點和人類先前的預測相近,但當我們看到如今人工智能的進步之時,還是會驚嘆于其無所不能的創造力。
人工智能(或者說賦予計算機學習能力的技術)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存在。但是在過去的10年里,由于在線可獲得的大量數據和更高的芯片計算能力,該領域得以迅猛發展。在過去的10年里,該領域的進步使得計算機能夠分析數據集,并找到有用的模式來解決問題,機器已經在多個領域戰勝人類大腦,比如阿爾法狗(Alpha-go)就戰勝了所有頂級圍棋高手。然而,創造力大部分仍然屬于藝術家獨享的領域。但近年來諸如chatGPT、DALL-E、Midjourney和Stable disusion這樣的人工智能程序已經在創造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重要的是,這些程序過去只屬于研究人員和一小部分受邀的測試人員,但一場地震已經發生:這些程序正在被公開發布,所有人都可以輕松地使用,就像一場藝術與創造力的“民主化”進程。
2022年11月30日,由埃隆·馬斯克在2015年末聯合創立、得到微軟(Microsoft)支持的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發布了人工智能模型ChatGPT,能針對提示和問題生成復雜的文本,從而實現了寫作的“智能化”。這個程序在五天之內就吸引了超過100萬的用戶,并利用它完成了無數家庭作業、新聞報道、代碼編寫甚至學術論文和文學作品的寫作。一時間,社交媒體上出現了無數真假難辨的文章——沒有人知道它們的作者是學生、記者,還是一段代碼。
當然,在藝術與設計領域,人工智能程序也掀起浪潮,同樣由OpenAI開發的DALL-E也在2022年11月發布了測試版。和前一代人工智能相比,DALL-E的圖像生成技術可以創建人物、對象和構圖,并基于用戶的請求或提示模擬整個視覺樣式。比如當用戶輸入“北極熊、吉他、畢加索”的提示時,就會得到一張畢加索風格的北極熊彈吉他的逼真畫作。甚至在中國國內的短視頻平臺上,也出現了大量根據照片的構圖、色彩創作出精美插畫的人工智能程序。國內用戶紛紛下載嘗試,也創作出了無數令人驚嘆或者忍俊不禁的繪畫。
比起如今的程序員,實際上藝術家們幾乎從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就開始嘗試人工智能創作這條道路。藝術家哈羅德·科恩(Harold Cohen)是計算機藝術的先驅,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開發了一個名為“亞倫”(AARON)的藝術創作程序。據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對他作品的描述,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純粹的人工智能藝術家”。近年來,藝術領域的人工智能爆炸式增長,這歸功于技術的進步和強大新工具的發布。這些新技術賦予了人類藝術家超能力,讓他們將人類的直覺與先進的計算技術結合起來。只要人類能夠輸入足夠準確的指令,人工智能所創作的繪畫完全可以媲美人類的手工甚至大腦。
2022年8月,在美國舉行的科羅拉多州藝術博覽會美術競賽中,杰森·艾倫(Jason Allen)以一幅《太空歌劇院》獲得頭獎,擊敗了幾十名人類藝術家。這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使用人工智能程序Midjourney完成的,他的獲獎已經引發了一些爭議。誰該去領獎?是藝術家還是一臺計算機?評委們依據當前的法律幾乎無法判斷。
我們正處于一個非常快速的“進化”過程中,機器或算法已經開始滲透到了藝術和創意領域,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家職業的終結,只是改變了一個藝術家存在的意義。創造力將意味著連接的能力、創造新的組合的能力,以及基于舊的想法進行類比和比喻的能力。或許我們沒有必要判斷計算機制作的藝術能不能算作藝術,或者計算機和算法是不是藝術家。無論畫筆和畫架還是數據和算法,人類藝術家使用什么工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本身是否能夠觸及觀眾的心靈,在審美上是否能夠打動人。當一個可以被稱為藝術家的人擁有創造力的時候,他可以使用所有能夠使用的工具——一切都取決于創造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