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和多媒體融合的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內容也更為豐富。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制作出獨具特色的內容,如何讓受眾更好地接受,是媒體面臨的新挑戰。這就要求媒體在信息輸出過程中實現個性化設計,注重內容的同時更注重表現形式,更好地將傳媒與美學相融合,創作出符合時代需求、符合大眾審美的藝術作品。為了應對未來的發展挑戰,人們應立足當下,提升美學水平,構建媒體多元化發展格局,為傳媒行業的未來發展做出新規劃。
傳媒領域涉及廣泛,包括新聞傳播、電影、電視等多個方面,報紙、收音機等人們日常熟知的媒介也都屬于傳播介質。然而,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失去了市場優勢,相對于新媒體而言,信息具有滯后性、單一性的特點。隨著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的出現,媒介被重新定義,傳媒由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變,由單一媒體向多媒體轉變,實現了技術上的革新。人們也通過媒體了解了更新鮮的事物、享受了與眾不同的觀感體驗。同一條信息,用不同的形式所展現,就能達到不同的效果。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它關注的是美和趣味的理解,[1]在任何一個領域,審美都發揮著作用,這種藝術形式貫穿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著藝術趨向平民化,人們不再只去美術館、博物館、建筑群尋找美的蹤跡,日常生活中購買文創產品、生活用品等也會潛移默化中被外在形象所影響。在獲取信息時,人們不僅僅滿足于接受信息本身,也希望從中獲得美的體驗.
新聞攝影的美學價值。新聞攝影具有視覺表達的功能,新聞因素與美學因素都是其表達的手段,用圖片的形式對新聞進行報道,比文字更簡潔明了,具有較強的直觀性。一張好的新聞攝影圖片不僅具有新聞的價值,還具有傳達人類文化內涵的美學意義。用照片講故事,調動受眾的多種感官,以達到更好地傳遞信息的目的。
例如“大眼睛女孩”蘇明娟,一張新聞照片改變了她的命運。她家在安徽金寨的一個小鄉村,北京的一個記者到當地拍攝,在學校里記錄下了蘇明娟求知的眼神,具有現實主義的美,一張名為《我要讀書》的照片迅速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這張照片被用作希望工程的宣傳照片,照片的拍攝者解海龍也因此榮獲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特殊貢獻獎。照片里的女孩目光清澈,手握著鉛筆,在破舊的環境里用手中的筆開啟未來的生活,女孩因此被整個社會關注,并得到了很多幫助。這張照片不僅改變了一個女孩生活的軌跡,也讓更多人了解了農村貧困群體,讓外面的世界記住了這雙大眼睛。一張照片引起了轟動,讓女孩獲得了讀書的機會,這不難看出,一張好的新聞攝影圖片不僅具有新聞價值,還具有傳達人類精神文化內涵的美學意義。新聞照片的價值不僅在于新鮮性和真實性,同時也包含了能夠引起共鳴的美學元素和美學功能,這些美學元素和功能能夠充分調動受眾的感官,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更好的傳遞信息、啟發受眾。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環境里,除了要保持新聞原本的功能,還要在表現形式上有所創新,才能在眾多的新聞報道中突破重圍,贏得大眾的關注。新聞攝影具有自己獨特的美學特征,兼顧美學性的新聞,能提升新聞的傳播速度和范圍,在真實客觀的前提下為新聞攝影注入藝術美感,有助于增強新聞的活力。
新聞內容的真實美。新聞的美,首先在于其真實可靠。能夠根據事件及時準確地將信息傳遞給受眾,是新聞的生命和靈魂。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媒體通過網絡和其他渠道迅速傳播各地防疫情況的最新動態,提供有關疫情的實時信息,使公眾能夠及時了解疫情動態,采取相應措施保護自己和社區的安全。這些新聞內容的新鮮性和真實性是它們的價值所在。同時,它們也包含了能夠引起共鳴的美學元素和美學功能,通過調動受眾的感官,更好地傳遞信息和啟發受眾。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報道中,媒體選擇逆行的人員進行報道,展現團結的力量和人們的擔當,這是真實美的一種體現。電影《中國醫生》在疫情期間上映,反映了各地逆行者在這場浩大戰役中紛紛挺身而出,前線浴血奮戰,不顧自身安危守護國人生命安全的故事,讓觀眾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和無數工作者的智慧。這些內容是在龐雜的信息中攫取的關鍵信息,用藝術性的手法最大限度地還原在受眾面前,展現了內容的美感。
文字作為符號語言,蘊含著文化審美內涵。在新聞作品中,內容美是基本的支撐,它能夠激發人們對審美意識的感知、想象和情感的需求。同時,內容也需要外在形式美的支持,兼顧形式美和內容美,才能夠快速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過去,人們日常審美具有扁平化的特點,往往會忽略了深刻的寓意與思考性,導致美的缺失。但現在人們逐漸重視挖掘實踐的內涵,表現其內容美。媒體編碼和受眾解碼的過程,也是對受眾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的培養。通過抓住直觀化、形象化的審美特點,讓受眾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途徑感受人與自然的關系,了解社會的現象,進而產生美好的體驗,拉近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的距離。
新聞傳播途徑的豐富也為美學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從早期的以報紙為主要傳遞信息的方式,到現在多媒體平臺的發展,都促進了傳播事業的發展。人們對信息的追求也趨向多元化,依靠媒體不僅能獲取信息,同時想能達到收獲思想內容和感官審美體驗的效果。
數字化驅動電影的美學表達。傳媒是一種交叉的美學創作,多元的呈現方式解決了審美疲勞的問題。電影、電視通過技術特效,讓影片增加不少亮色,將超越現實的場景呈現在屏幕上讓觀眾嘆為觀止,這一過程是對美的實踐。在影視劇中,充分運用特效設計場景,在短時間內可以帶觀眾欣賞四季的變化,感受宇宙的無窮魅力。互聯網的發展顛覆和重構著傳媒產業,互聯網與媒體的深度融合,為影視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例如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特效場面是抓住觀眾眼球的利器,利用數字技術制作出虛擬的數字海洋,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相撞的一幕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冰川、海洋、巨船等元素逼真地呈現在觀眾眼前,數字藝術家借助技術手段設計出栩栩如生的畫面和震撼人心的驚險場景,打造出超出傳統影視美學的作品。影片的另一個亮點是感人的愛情故事線,通過情感紐帶與觀眾產生共鳴,兩個年輕人用愛與災難抗衡,放大了故事的傳奇性和悲壯感,讓觀眾領略驚心動魄的場面的同時也感受著愛與悲壯。在這部影片中,運用數字技術增強視覺效果,營造海洋波瀾壯闊的真實感,呈現雄奇的景觀,是該片成功的秘訣。
傳統美學賦能電視節目。盤活傳統文化,賦能文化創意,用美的方式傳遞品牌的內涵,河南廣播電視臺迅速“出圈”的幾個節目《洛神水賦》《祈》等,是用文字表達“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的精良制作,巧妙的構思驚艷了全網,影視的美和文字的美共同刺激著觀眾的感官,給觀眾獨特的觀影的享受。河南廣播電視臺利用舞蹈作為媒介,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講述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打造出一個絢麗多彩、引人入勝的舞臺,被譽為教科書級別的傳統文化舞臺典范,展現了“難以置信的美”。節目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是因為舞臺演員的生動的和場景的創新設計等多種因素的完美融合,傳統文化借助技術的加持,創作出既有形式美,又充滿內容美的視覺盛宴,新華社更是把該節目的意義定位在文化自信和民族復興的高度。《唐宮夜宴》的舞臺場景宛如一個更大的封閉“畫軸”,追求的不僅是技術美,更有戲劇美學。此外,該劇還挖掘藝術性和品牌內涵,以特色化為核心,進行多維度的編排嘗試。
2022年9月,河南衛視在中秋晚會上推出《中秋奇妙游》,采用實景拍攝與現代拍攝相結合的方式,讓科技賦能,呈現虛實結合的視覺效果,華美大氣的洛陽盛唐建筑,云海翻騰的老君山自然奇觀,在節目中一一呈現,以團圓為主題,注重挖掘傳統文化,在表演中包含了舞蹈、武術、歌曲、器樂、太極、戲曲等元素,從畫面、劇情到人物刻畫,都融入了美學元素。節目圍繞“中秋月圓”進行設計,其中舞蹈《鶴歸來兮》以“鶴”的形態為原型,傳遞對生命的盛情禮贊,把藝術與美放到肢體動作里。舞者輕盈一躍,將鶴的高貴典雅與舞蹈完美融合,達到了“一舞動洛陽,再舞驚人間”的美妙效果。
該節目善于將畫面作為敘事手段,通過色彩的搭配、道具場景的布置、戲劇性的情節增強中秋佳節的氛圍感,虛實結合,營造出美學意境。節目《嫦娥奔月》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借助中國神話中的景點人物符號,用舞蹈展現中國美學,構筑屬于中國氣派的民族想象。立足于本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引導受眾樹立正向的審美趣向,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實現“文學+藝術”的聯動。打破審美天花板,觀眾能夠享受到中秋佳節的氛圍,在觀看電視節目時獲得幸福感和美感。優秀的影視作品常常繼承和發展本民族優秀的美學傳統與藝術傳統,通過不斷的創新與探索,尋求適應大眾審美趣味與欣賞習慣的影視語言和藝術手法,是河南衛視頻頻“出圈”的重要原因。
直播產業與美學的融合。數字時代豐富了傳媒產業的表現形式,多媒體是數字時代催生的產物,短視頻、微電影、直播帶貨等應運而生,紙媒時代向智媒體時代演變。在快節奏的環境里,人們更傾向于接受短小、簡潔的信息,短視頻憑借內容精煉、信息明確突出重圍,給受眾帶來直接的視覺沖擊,它能夠在觀眾的碎片時間傳遞更多的社會熱點信息,增強傳播的活力。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人人皆媒體的環境,高效的直播環境具備藝術審美和商業價值的雙重性質。在現代社會中,迅速發展并有效搶占市場的還有直播行業,由于直播有著與事件發展同步的特點,很多非專業出身的人依托直播平臺也創作出了一些吸引大眾目光的作品。雖然輸出的內容受到個體審美的影響,但獨特的審美視角也創造出獨具風格的作品,引起受眾的關注。
東方甄選的主播董宇輝迅速“出圈”,在鏡頭前為受眾提供了新的美學范式。他來自農村,輸出的觀點帶有鄉村民間地緣美學的特點,能夠巧妙和受眾建立聯系,喚起受眾心中的鄉土情懷。董宇輝經常用調侃自己長相平平,但事實上外貌并沒有影響他的熱度,他在直播間賣農產品時優美的話語頻頻輸出,教英語、閑話家常、暢談人生、引經據典,將農產品賦予了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賣大米的時候他講長白山皚皚白雪,十月田間吹過的微風,沉甸甸彎下腰猶如智者般的谷穗,最后才提到大米,充分運用語言交際的溝通功能、美學功能,從表面上看與經濟活動無關,但卻為大米增加了審美價值。他通過喚起受眾對美好的想象,在賣貨的同時用語言與觀眾產生共鳴,“散文式”帶貨的方法也成了他個人的美學符號。將審美趣味和人文理念融合,達到了傳媒與美學互通的新高度,由此可知,受眾對美的理解并不只有一種尺度。
直播帶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信息的傳遞,想要提高銷量,不僅需要產品的品質過硬、主播的口碑足夠好,也需要藝術性的加工與包裝,讓受眾在直播間有美的藝術享受,從而提升直播銷量。例如,明星戚薇帶貨的時候,傳遞的還有她個人對時尚的把握,對美的理解。這些都是對外宣傳的獨特賣點,她每次出現在大眾視野,都有著不同的搭配與造型,每一次的嘗試和突破,都暗藏對美的思考。這是她獲得受眾信服的原因,受眾相信她的選擇,也愿意為她推薦的產品買單。跟戚薇一起搭檔的男生,在講解中與她巧妙配合,將優質的產品推薦給受眾。
個體審美影響美學表達。傳媒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行業,要求傳媒工作者具備深厚的綜合素養。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傳媒工作者需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扎實功底和審美能力,加強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善于靈活運用美學理念,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讓傳媒事業永葆生機和活力。藝術家是具有各種技藝的人,這些藝術家能夠通過語言、聲音和色調等形式和形象,傳遞藝術美。藝術家應該努力把想象力和邏輯、直覺、合理等原則的力量平衡起來。[2]為擴大傳媒產業的發展空間,需要注重美學的價值發揮,呈現不同視角的內容。同時最重要的是轉變思路,克服單一形式,注重內容的“包裝”,在海量的信息中形成新聞和美的結合。創新是推動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人們需要創作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作品,讓信息豐富而有新意,實現傳媒事業的新發展。
數字技術與媒介對藝術審美觀念產生的影響巨大,傳統媒體產業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新興媒體與市場的有機結合,大大拓展了人們在審美領域的認知,提升了審美實踐的深度和廣度,提供了交流美、創造美的環境。受眾的期待也不再局限于獲取信息,而是越來越關注內容與形式的審美表達。新媒體傳遞的文化走向平民化、日常化、大眾化,當代藝術的創作、傳播、接受變得更加便捷,數字化時代傳媒產業和美學巧妙結合,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重視和利用美學元素和美學價值,傳媒產業將創造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