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化學科學素養,轉變學習方式.在該理念下,文章以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為出發點,淺談“應用-探究-創新”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
關鍵詞:應用-探究-創新;教學模式;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21-0107-03
收稿日期:2023-04-25
作者簡介:盧濤(1981.9-),男,江蘇省泰州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化學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是靖江市教育科學2022年度“十四五”規劃課題“‘應用-探究-創新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應用—探究—創新”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先會應用再理解、先實踐再認識.“應用”是指學生學會關注生活,學會從生活中發現和書本上的化學相關的案例,勤于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探究”是指學生不但要知道相關原理,更要通過一定的學習方法分析問題,理解實例中蘊含的有關化學原理知識;“創新”是指少部分學生在達到前兩個目標的基礎上,提出自己新穎的想法,對已有的發明進行改進或者創造發明.
1 理論依據
1.1 哲學依據
“應用-探究-創新”教學模式本質上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認識論.化學理論本就來源于無數次的化學實驗,這種模式注重學生在化學課程教學過程的體驗與實踐,讓學生在親身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善于分析、勤于思索、敢于動手的態度.只有通過科學實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訓練形式,才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1.2 心理學依據
1.2.1 布魯納發現學習理論
布魯納倡導采取發現學習的教學方式,他強調“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所以對于學生,最重要的是要有探索新情境的態度,遇到問題能自己提出假設,而后邏輯推理從而解決問題.當然,這里提到的“發現”絕不僅僅指人類目前未知的知識,也包括學生通過自已的努力而獲得的所有知識.另外,從心理學角度看,發現活動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對未知事物的探究,學生表現出對化學知識極大的興趣,從而形成強烈的學習的內部動機,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
1.2.2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
從“應用-探究-創新” 教學模式的三個階段來看,該模式與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不謀而合.應用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與自身緊密結合的、真實的學習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有利于學生運用發現法、探究法在腦海中自主構建知識,并經過學生間的合作交流將知識吸收.最后學生努力嘗試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實現創新.
2 高中化學“應用-探究-創新”教學模式功能目標及原則
第一目標:促進學生學會社會實踐應用,其中的“應用”具體指基于實踐層面的實際應用與具體操作,應用教學的目標就在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掌握應用技能的能力.
第二目標:幫助學生進行原理的“探究”,學生不僅需要靈活應用各種實踐操作技能,還要學會探究技能的產生原理,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更好地應用于社會實踐中.
第三目標:這個目標屬于前兩個目標的升華,它要求學生在“會用”與“理解”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創新,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的知識不局限于某一單一的應用層面,更能滲透到其它實踐活動甚至是其它領域中.
3 “應用-探究-創新”教學模式的基本過程
“應用-探究-創新”教學模式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
此流程主要用于課堂教學,其中的某些內容也適用于課外研究,這種教學模式主要由以下幾個步驟組成:
3.1 生活實踐具體案例的應用:教師在課前選擇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社會實踐案例,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或者利用多媒體設備講解這一實踐活動的具體實施過程.這一教學階段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具體的操作過程,體會實踐應用的精髓,為后期探究性學習打好基礎.
3.2? 產生相關問題:學生在對具體操作步驟有一定的了解后,經由教師適當地引導,勢必會發現這一實踐活動中的問題,學生會思考為什么可以這樣做,這樣做的理由又是什么.此教學階段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有著較大意義,同時也為后期的原理教學做好了鋪墊,這也恰恰與本課題中“從社會實踐中引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這一基礎目標相符.
3.3? 分析相關問題:當學生對實踐活動提出質疑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自主發現、原理探究等學習方法找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理論知識,充分認識到實踐活動中所涵蓋的基本知識與原理,此教學環節最突出的就是合作學習、自主研究等多種學習方法的使用.
3.4? 構建相關知識體系:完成問題的發現與分析后,教學目標已經基本達成,學生在問題的分析中已經很好地掌握了知識,此時教師教學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形成學案式的板書,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知識并鞏固知識,從而達到提高掌握理論知識,提高應試能力的目的.
3.5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經過上述幾個教學步驟后,學生已經基本完成知識的學習,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性才能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收集相關資料,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深入探索,讓學生通過信息收集、調查、主動請教等途徑完成知識的深入理解,掌握更多的應用實例,并結合學生自己的想法逐步實現知識的創新.這一教學環節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尖子生獲取、甄別、應用信息的能力.
4 “應用-探究-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與實施條件
4.1 教學策略
4.1.1
提供真實的教學情境.“應用”關鍵是要讓學生掌握生活實踐的精髓,生活實踐作為教學的起點必須實現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組織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實踐,或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實踐活動的展示,使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實踐活動,能夠從實踐活動中發現并提出問題.
4.1.2
積極參與討論.不少學生可能對實踐活動有質疑,但無法用準確的語言將其描述出來,或者無法將它同課本上的內容聯系起來,這時教師就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1].具體的引導方法為:首先,學生在教師提供的討論時間內,自由分組討論,并提出盡可能多的問題,由小組組長將問題匯總并反饋給老師,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并給出修改意見;其次,各個小組針對自己所提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嘗試自己找到解決問題可能的方法,教師在學生的小組討論中給予必要的指導;再次,教師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討論,公布一些小組的優秀討論成果,全班針對這些重點問題進行探討,各小組提出自己的解決意見;最后,教師以學生的討論成果為基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總結與歸納,幫助學生構建知識脈絡.
4.1.3? 鼓勵創新.第五個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一般是針對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提出的,但不只是部分學生擁有創新的權利.很多時候,不少學生擁有創新的想法,但沒有創新的契機,這就需要教師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勤思考,積極收集各方面信息并與同學交流想法,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開展“創新培育班”,整合學生的想法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4.2 教學模式的實施條件
4.2.1 對教師的要求
首先教師需要尊重學生主體間的差異,不能一味地偏愛尖子生而否決“差生”,教師必須認識到所謂的差生只有要經過適當引導也能有很好的發展;其次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思維習慣,教師掌握的知識較學生豐富,對同一個問題師生的理解會有不同,這時教師也需要尊重學生的思考方式;最后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素質,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當學生提出問題時自己能夠提供相應的意見,并且能夠很好地駕馭學生的課堂討論;另一方面要勤于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課堂資源,豐富實踐教學內容[2].
4.2.2 對學生的要求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在提高應試能力的同時也培養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在“應用-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轉變以往只重成績的觀點,養成轉變學習方式、保持各方面綜合能力均衡發展的觀點,善于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在學習中需注重與同學的互補,學習他人的優秀學習方法;掌握理論知識后需要進行知識的衍生,積極收集各方面的信息,通過請教、查閱資料等方法達到知識的深入研究與創新.
5 高中化學“應用-探究-創新”教學模式的評價方法與標準
5.1 “實踐應用”環節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操作技能、實踐能力,而評價的標準則是學生是否能夠靈活運用.
5.2 “探究原理”環節主要采用筆試、口試、作業、討論交流等評價方式,而評級的標準則是學生在筆試測驗與作業中能否達到教學要求,是否能夠準確的掌握知識,在口試與交流討論中是否能夠體現對知識的理解.
5.3 “拓展創新”環節主要采用小作品、小發明、成功展示等評價方式,評價標準則是學生是否能夠提出一些合理且新穎的想法,完成一定數量的小發明等,這些作品中是否能夠體現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創新.
參考文獻:
[1] 劉知新.化學教學模式再探[J].化學教育, 1996(10): 5-7.
[2] 靳瑩,衛子光,等.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 化學教育, 1999(7-8): 15-18.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