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陳艷
摘 要:高中生物教學中要融入勞動教育,通過生物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勞動知識、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等.勞動教育與生物教學的融合既是勞動教育創新發展的新嘗試,也是生物教學改革的一項新要求.基于此,文章結合當前高中生物教學發展的現實情況,分析與探討了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效融入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勞動教育;實踐探究;生物科學史;高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21-0125-03
收稿日期:2023-04-25
作者簡介:李彬(1981.4-),男,江蘇省泰州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生物教學研究;
陳艷(1984.11-),女,江蘇省泰州人,本科,
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生物教學研究.
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蘊含了很多有關勞動教育方面的要素,為勞動教育的滲透與實施提供了可行性.高中生物教師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加強對有關勞動勞動教育方面知識的學習,并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全面發展需求,有效滲透勞動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觀.
1 在生物科學史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
生物科學史與勞動教育息息相關,教師應該利用好生物科學史的內容,為學生滲透勞動教育,也要讓學生能夠掌握更多有關生物科學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事件,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對生物科學的學習與探究興趣.
例如,在進行有關“遺傳因子的發現”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生物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述有關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的科學史,通過詳細介紹孟德爾,能夠豐富高中生的知識積累,利用生物學家的精神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通過向學生展現生物學家辛勤的勞動以及超凡的智慧,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生物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以圖文結合的形式給學生介紹有關孟德爾研究與發現遺傳定律的歷程.首先孟德爾的這樣生物研究開始于1854年,他從34個豌豆株系中挑選出22個來進行該項生物實驗的研究.在1856年至1863年期間,孟德爾經過了無數次的實驗,據有關數據統計,其至少種植并檢測的豌豆植株就達到了28 000棵,發現并總結出7種形狀,針對每一種形狀又進行了一系列的雜交實驗,通過大量實驗數據的研究、分析、推理和反復驗證,最終才得出了課本中所講授的兩大遺傳定律,整個過程花費了八年的實踐,而這八年時間里孟德爾所付出的勞動量是可想而知的.教師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用精煉易懂的語言讓學生對孟德爾雜交試驗的始末有了一個清晰立體的認知,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使學生最終意識到每一項科學研究成果都不是輕易得來的,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和聰明智慧,讓學生感受到勞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使學生對勞動產生了新的認知.生物教學中,這類的科學史內容還包括很多,有些在教材中進行了介紹,而有些只是稍有提及,甚至部分沒有提及,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生物科學史在幫助學生重新認知勞動、形成正確勞動價值觀方面的重要意義[1],從而能夠深入挖掘生物課程教學中包括的科學史內容,為學生拓展科學史知識,也為勞動教育的融入提供切入點.
2 將生物知識與農業生產結合滲透勞動教育
高中生物課程中,部分生物知識與現實生活中農業的生產息息相關,農業生產過程就是一個勞動過程,加強學生對農業勞動的深入了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從科學的角度認知農業勞動,掌握勞動的價值與意義,是生物教學的任務之一,更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同時也是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為未來農業發展培養優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需要將生物知識與農業生產相關內容進行結合,不僅能夠擴展教學內容,結合實際的農業生產勞動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促使學生深入理解與掌握生物知識,還能更好地實現對勞動教育的滲透與融入[2].
例如,在進行“光合作用與能量轉化”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涉及到“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相關的知識教學.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就是按照教材中的內容,給學生從理論層面講解有關光合作用的原理,但是由于其屬于微觀世界中的事物,學生在學習和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在進行勞動教育的融入背景下,教師可以將這部分知識內容與現實中的農業生產相關聯,先利用農業生產這一具象化的事物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分享一下自己對農業生產有哪些了解和認知,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認知里,農業生產中涉及到了哪些生物知識.在學生積極的分享中,教師給學生引出以下幾個思考問題:(1)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哪些?(2)光照強度是否會影響光合作用的速率?二者之間的影響關系是怎樣的?(3)給植物越強的光照,就能夠讓植物的光合作用更好嗎?(4)從現階段農業生產中可以看到,很多農業工作者在種植作物時會選擇套種或者間作的方式,這種農業種植方式的原理是什么?(5)在農業生產中進行合理密植有哪些優勢?(6)農業生產中講究正其行、通其風,而且倡導使用農家肥,這些的科學依據是什么?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的引導,有效地將本節課的生物知識與農業生產進行了關聯,而且讓學生對農業生產勞動有了全新的認知:不再是以往認為的一種簡單的勞動,而是擁有科學依據的、充滿智慧的勞動.如此,不僅在問題的思考、探究中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實現了學生的深度學習,還讓學生對農業生產中相關勞動的價值、意義以及科學依據等有了正確的認知,使學生感受到勞動的重要性.
3 開展生活實踐活動融入勞動教育
在明確了生物教學中實施勞動教育的目標后,教師還要結合生物教學的內容找準勞動教育融入的切入點,確保勞動教育在生物課程教學中能夠自然而然地滲透,將二者有效地融為一體.生物教學中涉及到大量的實踐活動,需要學生動手操作、實踐體驗,這個過程離不開學生的實際勞動,教師可以將其作為勞動教育的切入點,在指導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精神和勞動創造力.
例如,在進行有關“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提到了有關葡萄酒的制作,教師就可以將“制作葡萄酒”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提到制作葡萄酒,會有效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大部分學生都躍躍欲試,對這項實踐活動充滿了期待.如果條件許可,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附近的采摘園進行挑選葡萄、采摘葡萄、葡萄的清潔與處理、葡萄榨汁等操作,然后再利用所學的相關生物科學知識,完成葡萄的酒精發酵和成品的制作.如果條件不許可,教師可以將前面葡萄的采摘、挑選等過程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讓學生通過觀看葡萄酒加工廠是怎樣挑選原材料的,然后再帶領學生進入到生物實驗室,利用提前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完成葡萄的清洗、榨汁以及酒精發酵等操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并引導學生注意相關事項,確保葡萄酒制作的品質.大部分高中生在此過程中都熱情滿滿,不僅實現了對生物科學的實踐運用,還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魅力.在完成葡萄酒制作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教師再組織學生共同品嘗通過自己的勞動制作而成的葡萄酒,享受勞動成果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學生的勞動教育.
4 借助探究性學習活動滲透勞動教育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勞動智慧以及勞動技能是勞動教育中的重要內容.高中生物教師要圍繞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在生物教學中尋找勞動教育滲透的切入點,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以及實踐操作中,不僅能夠提升勞動技能,還能夠培養
創造性思維和利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物教學中,很多生物知識都可以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形式開展教學,
以此實現勞動教育的有效滲透.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校園內現有的資源,為學生設計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將生物知識融入到其中.一方面借助探究性學習活動強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深度學習,另一方面借助探究性學習活動實現對勞動教育的滲透.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以下幾方面探究性學習活動:(1)利用校園內現有的植被資源.教師在完成有關植物結構方面的內容教學后,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內觀察被子植物,整理出校園內都有哪些被子植物,并認真觀察被子植物的結構特征,記錄每一種被子植物不同結構部位的形態,從而能夠準確地區分出哪些屬于單葉被子植物、哪些屬于復葉被子植物,并且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地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被子植物的種子結構,對不同種子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整理出其中存在的差異.(2)通過對植物生長情況的分析,了解不同植物生長的適宜條件,并做好相應的記錄.(3)觀察校園內的小動物、小昆蟲等,比如螞蟻,分析與了解這些生物的生存條件,做好相應的記錄.教師通過給學生設計一些具有操作性、探究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的學習能夠從課堂延伸到自然環境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技能、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進行相關探究性實驗時,若得到的實驗結果與預期的不同,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使學生在勞動創造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5 在教學評價中滲透勞動教育
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學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生物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而在勞動教育的融入下,教師要對教學評價的內容進行補充與完善,將學生勞動素養、勞動技能、勞動精神、勞動知識以及勞動價值觀等的發展情況也作為生物教學評價中的一部分重要內容,通過對教學評價的優化與改進,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習中勞動素養、勞動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對更好地落實勞動教育有重要價值.
例如,在完成一節生物課教學后,教師要組織學生積極進行自身學習情況與學習結果的反思與總結.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自身勞動素養與勞動觀的發展情況進行總結和反思,教師還可以鼓勵同學之間相互評價,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可以讓學生更完整地了解自己在勞動技能、勞動精神方面的發展情況,為學生今后的生物學習、生活、勞動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勞動品質與勞動技能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范潔,劉春鳳.初中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J].基礎教育研究,2021(02):26-28.
[2]? 趙宏武.道德與法治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構建與實施研究[J].天津教育,2021(08):127-129.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