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安
摘 要: 本文闡述了合作學習的概念及重要意義,并深入分析當下初中化學教學中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嘗試從小組的科學構建、合作學習內容、時間、評價等方面解決問題。
關鍵詞: 初中化學 合作學習 實踐探究
一、小組合作學習概述
1.小組合作學習概念。
合作學習理論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初,它是當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的合作互助活動,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的教學活動,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學習。
2.初中化學合作學習的意義。
(1)使學生個體的理解和認知更豐富和全面。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課堂中通過分組實驗、小組分析結果、交流互動等不同的形式既訓練學生的化學實驗操作能力,又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感知和理解,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2)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和合作能力。合作學習為每個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鍛煉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之間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和承擔實驗失敗的結果,這些會使學生認識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出現問題分析
1.合作學習小組構建不合理。
大多數老師沒有根據學生差異進行科學分組,而是讓前后桌4個人進行討論。由于成員構建不合理,很多小組合作學習基本上由學優生一手包辦,一些后進生被邊緣化,無事可做,久而久之,學生會出現不信任、不分享、不交流的現象。
2.合作學習的時間太短,流于形式。
教師在提出合作交流問題時,如果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就直接開始小組討論,由于學生的知識還沒內化,很難進一步討論探究。當然,不能放任課堂討論,否則會浪費時間,影響教學效果。
3.教師合作內容選取不當。
不是所有的化學知識都適合合作學習,如化學基本概念、復雜的化學計算這些內容都不適合小組合作學習。一些課堂表面上看氣氛活躍,實則是討論一些沒有多少實際意義或與學習無關的內容,這些會嚴重影響教學進度。
4.評價機制不健全。
由于缺乏科學系統的評價依據,導致評價的目標不明確,評價方式單一,教師無法對學生學習合作學習過程和結果做出科學的評價,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初中化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1.科學分組。
小組構成應該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這樣構建合作小組既有利于同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又有利于不同組之間互相競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個性品質、性格愛好等其他非智力因素采取隱形分層的方法,將學生分成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三個層次,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在同一小組,一般情況下小組成員以4~6人為宜。要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要合理分工,小組長負責協調和組織小組內的一切活動,其他小組成員要分工協作。學生分工不是固定不變的,要定時輪流互換,讓每個成員都得到鍛煉。
2.教師要有效調控課堂。
合作學習雖然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但這并不意味排斥教師發揮作用。教師應該有效地調控課堂,穿梭于各小組之間,尋找合適的時機進行指導,當學生討論偏離主題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提示或說明,如果討論問題過難,學生很難找到正確的思路時,要適時點撥,幫助學生拓寬思路;教師要調控合作學習時間,避免合作時間過長或過于倉促,要時時調控全局,解決突發事件。
3.合作內容合理化。
教師要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預設合作學習內容,合作交流的問題難易要適中,一定是靠學生自己的能力能解決的問題,一般要設計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激發學生探究的愿望,并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綜合性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在進行知識總結或者探索知識規律時指導學生合作學習。
4.合理評價。
合作學習看重的是小組的團體成績,教師要按設定好的評價標準進行評比,對優勝小組進行獎勵。教師進行合作學習評價的時候,要注重評價的全面性與科學性,重視過程評價,采取教師評價與小組互評的形式確定小組成績。教師也可以采用小組內部互評的方法,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參與態度和是否有獨特性、創造性的見解都納入評價范圍,確定學生個體在合作學習中的個人成績,便于他們及時發現自己在小組任務完成過程中的不足。
四、初中化學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進行合作學習,教師要先進行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把握教學重難點,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設計好本節課要合作學習解決的問題。在小組合作學習前一定要讓每個小組成員獨立思考,初步認知,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與想法,做好合作交流的物質與精神的準備。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先引導學生理解本節課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為合作學習做好知識鋪墊,掃清障礙。教師要充分預設合作探究內容,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教師不僅要監督每個學生的參與合作討論,而且要加入每個合作小組中,參與討論并進行適當的指導和啟發,使探究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在小組內得到完成。在組間交流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結果匯總和在班級交流,允許其他小組成員提出質疑,展開討論或者辯論,并要按設定好的評價標準進行評比。最后師生一起對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進行梳理和總結,并根據本課重點、難點布置作業。
以初中化學第七單元《燃燒和滅火》為例,本節課包括“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教學重難點是探究燃燒條件。教師導入新課后要進行演示實驗,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實驗操作及現象,討論歸納出燃燒條件;學習第二個知識點,教師通過展示圖片和播放視頻,讓學生感知燃燒的利弊,交流探討熄滅燃著的蠟燭的方法及其蘊含的滅火原理。最后進一步拓展延伸,讓學生結合自己熟悉的活動場所(如家里、學校、商場等)的特點,設計一份預防火災和發生火災時應如何自救的方案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既學習燃燒和滅火知識,體驗合作探究學習過程,又增強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沈理明.化學教學研究[M].江蘇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