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考錄取工作正在陸續進行中。進入同一所大學的同學分數都差不多,為什么后來會產生巨大的差異?
同樣優秀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后,有的游刃有余、方向明確,有的迷茫失落、不知何去何從。《金榜題名之后——大學生出路分化之謎》指出,這兩種學生其實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學習模式,一類是目標掌控模式、一類是直覺依賴模式。
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往往在大二的暑假就開始分化。目標越明確的學生會越早著手準備,他們會提前了解大學的學習內容、就業市場的規則后,有意識樹立目標,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讓大學的經歷和成果可以轉化為下一步目標的資本。
而直覺依賴模型的學生,靠舊的習慣和直覺來安排大學生活,甚至因為學習場所的劇烈轉變,引發文化震蕩,搞不清自己是誰、要成為誰。例如同樣是去求職,目標掌控性的人會掌握信息、參加實習,但是直覺依賴型的學生出于習慣還是只顧學習、沒有要為求職提前準備的意識。
大學學習模式的差別是有規律可循的,早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埋下了種子。作為家長,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在基礎教育階段幫助孩子擴大視野,對他們進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培養、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而不是局限于考出好的分數、除了學習不用做別的事情。越多接觸真實的世界、越多去體驗生活,才越能適應陌生的大學環境。
第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批判性精神和全面發展相結合的能力。積極向有條件的人去求助、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培養廣泛的興趣。
學習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習本身也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通過校園學習、自我探索,也能夠完成從直覺依賴到目標掌控的模式轉化。
每個人都要勇敢撕掉自己身上的標簽,拋棄自我厭棄和自卑,認識到自己的經歷會賦予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優勢。終其一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改變自己的信念,不斷優化自己的學習模式。
(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