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關于2022屆大學生的就業去向調查顯示,50.4%的畢業生選擇單位就業,而選擇自由職業、慢就業的比例分別占到18.6%和15.9%。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在就業觀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傾向于一種求穩心態。但也有一部分年輕人選擇了反向就業,扎根到農村體驗更真實的生活。
“秒變小學生”
“我是個00后,今年剛畢業,我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回家種地了?!苯衲?月7日,決心成為一名“新農人”的揚州大學畢業生陳樂,用一條抖音短視頻公布了自己的決定。
23歲的陳樂出身農村,學的是畜牧專業,對農村和農業的現狀有充分了解。他樂于探索和實踐,讀書期間就嘗試幫商家運營抖音,琢磨引流技巧。等到快要畢業,該選擇職業方向時,陳樂梳理了自己的能力和現有的資源,決定回到江蘇淮陰農村,與承包了100多畝地做西瓜大棚的表哥一起創業。
“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跟農業有關,新農業是大勢所趨,從事三農行業也會有很多新的政策(扶持)?!标悩酚凶约旱挠^察和判斷?!拔矣X得自己不適合上班,我更喜歡農村生活?!?/p>
“大學生怎么了?只要你干了農業,秒變小學生?!痹诤荛L一段時間里,陳樂的視頻都是記錄自己作為“農業小學生”是如何在瓜棚里學習。
要給西瓜打藥,陳樂才知道,他在視頻里看到的那種全自動化大棚,投資額動輒就要上百萬元。而在表哥的大棚里,農藥裝在一只固定位置的大水箱里,要打完整個大棚,需要人拿著水管來回走動噴灑。打藥意味著在大棚里站一整天,腰酸背痛,呼吸道也會不舒服。
要給西瓜授粉,陳樂才知道花朵還分為公花和母花。操作時,要把公花摘下來,把公花上的花粉一點一點涂在母花上?!澳富ǖ幕ㄈ锷隙急仨毜猛康剑@是非常精細的工作,必須得靠人力一朵一朵地涂過去?!笔诜壑苯雨P系到西瓜的收成,陳樂觀察學習了兩天,才被允許操作。授粉結束,陳樂休整了一整天才能緩過勁來。
陳樂想通過短視頻,為家里低附加值的農產品搭建一個可以獲取更高利潤的零售渠道,但他的嘗試并不順利。因為他太年輕,又缺少經驗,要輸出西瓜種植技巧等內容,沒有足夠的說服力,比不上抖音里四五十歲的老農人面孔。陳樂意識到,要成功打通從種植、內容生產到銷售的鏈路,僅僅親力親為地參與種植,展現勞作過程是不夠的。相反,自己必須得是一片農田的主人,為農田和實實在在的產出全權負責,只有這樣,做出的內容才足夠真實,才有說服力和生命力。
當應屆生匯入“新農人”潮流
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和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過去的幾年間,本科畢業生學農從農的意愿在不斷增強。《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近五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在“農、林、牧、漁業”行業類就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
在各短視頻平臺檢索“大學生返鄉”“大學生助農創業”“大學生新農人”,有越來越多站在農田里的年輕面孔,他們或是講述自己的返鄉故事,或是展示耕種、收獲的過程?!叭^正”“未來可期”“靠自己勞動創造財富不丟人”“只要不啃老,什么工作都不丟人”,對于這樣的內容,評論區里總是涌動著善意和鼓勵。
像陳樂這樣有鄉土情懷和很強的學習能力,能利用新媒體展示農村與農業,同時可以利用互聯網和營銷思維在農村實現價值創造的年輕人,被稱為“新農人”或“數字農人”。
“既不能說青年人下鄉就沒有好選擇,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青年人在城市里找不到好工作,就該讓他們下鄉?!敝袊逃茖W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當前,對于青年人返鄉的現象不能做一概而論的判斷,返鄉究竟是不是好選擇,要取決于每個人的專業興趣,家庭和學??梢蕴峁﹨⒖家庖?,而政府則應該創造一個城鄉平等發展的機會和局面。
(摘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新聞周刊”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