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影

環境是文化的記錄者,而我們是文化的傳承者。中國傳統藝術與環境的互動即是以一種耳濡目染的方式再現文化的魅力,以一種身體力行的方式弘揚傳統藝術形式。將中國傳統藝術元素融入幼兒園環境創設有助于涵養“活”的環境,使幼兒在環境中更加全面地、深入地感受與了解中國文化,在提升人文素養與審美情趣的同時踐行文化傳承與創新。本文將以中國傳統藝術與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關系為出發點,探析中國傳統藝術元素融入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多種思路。
一、中國傳統藝術滋養“活”的環境
1.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為幼兒園環創提供“活”的材料
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對幼兒園環境創設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諸多具有形式美感的建筑材料可以直接為建造園舍所用,在園中以古樸或嶄新的面貌復現。
中國地大物博,建筑藝術源遠流長。在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朝代,其建筑風格與使用材料也不盡相同。青磚、瓦片、木梁、竹器等材料以不同的質地、形態和色彩承載著中華歷史、文化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以精巧絕妙的組合排列方式呈現著各式各樣的建筑風格,同時也彰顯著超高的審美追求。
在創設幼兒園環境時,這些中國傳統建筑材料的使用讓空間環境充滿著中式藝術的語言。蘊含中國智慧的園所文化理念也能借助材料與器物被放大、被看見。
例如,將質樸又典雅、自帶文化感和歷史感的磚瓦運用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中國韻味便油然而生。不論是代替冰冷的現代化隔墻起到劃分區域的作用,用在公共環境中作為墻面造型的點綴,還是用在戶外作為地面鋪設的材料,搭配上天然的石材、磨盤等物件,都能為幼兒園的環境帶來別樣的韻味和身臨其境的體驗。不僅如此,木材、竹材這些在中國傳統建筑中被廣泛運用的材料具有安全、環保、容易塑形的特點,可以加工制作成護墻板、窗框、畫架等,讓幼兒園環境變得更加舒適宜人的同時還增添了不少美觀性。

此外,一些傳統老物件也會給環境創設帶來新的啟發。根據幼兒園的原有建筑風格、文化理念及特色課程,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老物件來裝點幼兒園環境。比如,幼兒園正在實施農耕課程,我們就可以在環境中搭配跟農耕文化相呼應的老農具等物件;又如幼兒園主張以環境之天然喚醒幼兒天性之自然,我們便可選擇一些道法自然、造型別致的物件點綴于園所不同的區域環境中,搭配上綠植,也會帶來別樣的美感及韻味。
2.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為幼兒園環創提供“活”的色彩
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色彩的選擇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首要視覺感受。而在幼兒園環境色彩選擇上通常會進入兩個誤區:一是對“留白”的理解失之偏頗,以至于不敢用色,園內以通體大白墻示人。二是不知道怎么用色,即園所中所用色彩雜亂,沒有章法、沒有視覺重點。倘若從中國傳統藝術中汲取用色技法,兩大誤區便能迎刃而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色彩使用方法的國度之一,在戰國時期便出現了正五色的概念。四季、節氣、晝夜、作物……大自然的顏色何其多,這些色彩的背后蘊藏著流傳幾千年的東方審美和古老智慧,也為我們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提供了鮮活的思路。


在創設幼兒園環境前,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從賞析中國傳統繪畫、工藝品中的傳統色開始,逐步分析色彩、了解色彩,并從中汲取靈感,根據師幼的環境使用需求選擇相應的色彩進行搭配。每一種顏色訴說的是不一樣的故事,表達的是不一樣的情感,因而我們可以將色彩同全體師幼所認同的文化理念相結合。
例如,在實施生態課程的幼兒園中,我們以黃綠色搭配為色彩主基調,進一步選擇了中國傳統色中以“水龍吟”命名的翠綠色進行環境創設;又如,在開展水資源利用探究課程的幼兒園中,我們選擇了“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西子色作為環境中的主色;再如,在大力弘揚禮儀文化的幼兒園里,我們把代表大國典范的故宮紅用在了大氣的門廳與展示長廊中。如此一來,幼兒園環境中單調的白墻體和雜亂無章的裝飾便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韻味十足、生動形象的環境裝飾。
3.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為幼兒園環創提供“活”的形式
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生發在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形式更貼近幼兒們的日常生活,更容易被幼兒們所感知與欣賞、表現與創造,所以民間藝術在幼兒園中時常被視為孩子們的“活教材”。將中國民間藝術滲透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一方面能提升孩子們的文化感知力、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另一方面還容易激發孩子們對文化藝術的興趣與關注,使民間藝術在園中“活”起來。

剪紙、泥塑、編織、皮影戲、拓年畫等都是孩子們非常喜愛的民間藝術活動。這些元素可以自然散布在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以美工室為例,紙藝區、繪畫區、陶藝區、布藝區等各區都可以從民間藝術中汲取元素,讓藍印花布、竹編、漆器、風箏、彩燈等帶來風格鮮明的藝術創作空間,讓孩子在回歸傳統的環境氛圍下進行沉浸式的藝術創作。
此外,我們也可以為孩子們創設一處或多處展示民間藝術作品和相關材料操作探究的區域,這些富有感染力的藝術作品與材料可以為創作提供高級榜樣、帶來鮮活靈感。老師們還可以帶著孩子們將所收集的廢舊材料進行一系列的“中式演繹”,讓民間藝術更加千變萬化。
二、“活”的環境可以實現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再創新

中國傳統藝術傳承的要義在于創新。我們應當帶領幼兒讓傳統元素回歸當下生活,通過對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實現對中國傳統藝術再現、再造、再生的三個階段。以幼兒園環境創設為媒介,我們要給幼兒們提供一個能欣賞、能解讀中國傳統藝術的空間,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們在環境中對傳統藝術形式與內容進行模仿,由此實現幼兒們在美術創作過程中的自發性創造。將這樣的觀念作為環境創設的目的,便能將現代文化需求與傳統藝術元素結合起來,保證既打好中國傳統藝術的根基,又能回歸兒童生活與兒童立場,架構起傳統與現當代對話的橋梁,走向“活”的環境,進而實現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再創新。
中國傳統藝術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處于不斷豐富發展中的寶藏。從新石器時代走來,歷經數千年的積淀,中國傳統藝術以繪畫、書法、瓷器、雕塑、建筑等元素深深融入了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更匯入了每個中國人的文化血脈。讓我們透過環境,與孩子們一起看見傳統藝術、傳揚中國文化、生成美的環境、踐行活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