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美術是一項視覺藝術,是眼、腦、手共同參與的活動,它能夠使幼兒在不斷變化著的美術實踐中持續地感受美、發現美和創造美。怎樣開展美術教學對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而言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和實踐的課題。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十余年來的教學經驗,從解決幼兒美術教學中最常遇到的幾個問題入手,來談談自己對幼兒美術教育的幾點新認識。
一、如何開展繪畫活動?
通常幼兒美術活動由激發興趣、出示范例、示范講解、巡回指導、結果評價五個環節組成,這五個環節都以完成技能要求為目的。在實踐中,教師可將這五個環節調整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討論、鼓勵獨創和展示評價。這樣調整的原因是為了鼓勵幼兒創新,激發幼兒潛在的創造力。以“春天”為主題的美術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先帶幼兒到郊外去放風箏,幼兒在邊走邊看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其仔細觀察春天的情景,并鼓勵其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和所見所聞,畫出豐富多彩的“春天”。畫完后,幼兒還可以通過自評、互評等方式在互相學習中取長補短,提高繪畫技能。
然而,是否有了我們設計出來的教學模式,幼兒的美術活動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幼兒繪畫技能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因此這還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幼兒美術教育活動的指導策略。
1.創設淺顯易懂的問答環節
當幼兒經常采取某些造型形式、表現方法時,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幼兒獨立自主地進行思考,以避免幼兒在創作過程中形成一種格式化的、固定不變的思維模式。例如,幼兒在選擇用紅色畫太陽時,教師可以提問:“太陽都是紅色的嗎?”當幼兒用彩色畫太陽時,教師可進一步提問:“怎樣的色彩才更像陽光呢?”在幼兒創作和構思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出淺顯易懂的問題,將幼兒的思維打開,引導其在自我思考中發現創作的更多可能性。
2.幫助幼兒建立求新、求變的創作思維
很多教師上課時要求幼兒畫得“跟教師不一樣”“跟其他小朋友的不一樣”,這樣空洞的要求常常使幼兒們束手無策。所謂的“不一樣”,首先應提倡幼兒自主創新,使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創作,不滿足于目前已經掌握的技法。其次,要把“不一樣”具體化、明確化。比如,在畫鳥時,教師不但要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愛的鳥,還應該鼓勵幼兒畫想象中的鳥,頭、身體、翅膀、羽毛、眼睛、嘴巴等任何部位都能進行變化。幼兒通過自己的創造,表現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帶來的驚喜和成就感會成為幼兒繼續進行創造的動力。
3.觀察幼兒作品,適時做出點撥
低齡幼兒正處于繪畫的涂鴉期,一方面,他們的繪畫作品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只是涂涂色塊、畫畫線條,常常畫完后不知道自己畫的是什么。此時,如果教師能引導他們說一說畫的是什么,反而會使他們驚喜不已。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注意觀察幼兒的作品,及時了解幼兒的設想,幫助幼兒解決想表達而表達不出的內容。
4.教師不僅要做幼兒繪畫的指導者,還要做“參與者”
在幼兒進行繪畫創作時,教師不僅是指導者,還是“參與者”和“陪伴者”。在創作中,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作畫,通過啟發幼兒想象、添加和豐富作品的內容、糾正技法等方式讓幼兒的作品更加豐富。這樣能讓越來越多的幼兒喜歡圍在教師的身邊畫畫,進而愛上畫畫。
二、如何運用范畫?
范畫是繪畫教學中使用的示范性的作品,也是支持繪畫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究竟如何正確使用范畫?以下有幾點建議。
1.出示多幅范畫為幼兒拓寬創作空間
在幼兒繪畫經驗相對較少的情況下,教師有時候需要“舉一反三”,甚至“舉十反一”,讓幼兒積累繪畫語匯和表現經驗。范畫間可以對比鮮明,也可以相似,這種做法既可以避免幼兒機械地模仿范畫甚至依賴范畫,也可以讓幼兒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體驗不同組合的可能性,從而豐富自己的創作表現形式。
2.善用同伴作品培養幼兒的分享能力和繪畫興趣
同伴作品是幼兒同伴之間相互學習的好形式,特別是當幼兒們用正向的、建設性的方式進行交流的時候,同伴之間對于作品的評價也變得具體、多元。通過分享可以擴展幼兒自身經驗的同時延伸出新的經驗,能夠提升其表達交流能力及其繪畫興趣。
綜上所述,教師需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引導和教學,讓幼兒能夠獨立自主地進行創作和思考,這才是進行幼兒美術活動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