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卜凡 肖晶晶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被谶@一理念,我嘗試從課程游戲化的視角出發,提出“玩”“美”有機結合的環境創設理念,從公共環境、班級環境、區域環境三個方面探究如何創設具有特色的環境,借助游戲的形式實現美術創作活動的“寓教于樂”,助力幼兒美術教育的多元發展。
一、公共環境:彰顯特色
公共環境的創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園的美術教育活動,甚至還會直接關系著幼兒園課程品質與教育特色的建設。因此,我們應重視幼兒園公共環境的創設,將色彩、線條等多種元素結合起來,讓公共環境彰顯特色之美。
1.讓公共環境“多彩”
在美術課程中,色彩是十分重要的元素,靈活地運用色彩能夠使公共環境獨樹一幟。因此,在創設幼兒園公共環境時,應充分運用色彩,將色彩與空間結合起來。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美術認知特點與不同色彩傳遞的情感進行差異化設計,不同公共環境中色彩設計醒目而又與眾不同的標識,既能強化幼兒在學習美術課程時的色彩意識,又能讓環境更加生動,變得“多彩”。
2.讓公共環境“親自然”
在創設公共環境時,既要關注宏觀的環境布置,又要聚焦細節,讓細節的布置為公共環境增添溫馨之感。比如,在教室的臺階上,我們不妨布置一些原生態的自然植物,或是向上生長的青青小草,或是盛開的金黃色的向日葵,讓幼兒園環境呈現“親自然”的屬性。
二、班級環境:美中藏樂
班級是幼兒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教師應基于班級的空間特點,在相對有限的空間中顯現美、潛藏樂,為幼兒美術創作提供適宜的活動空間。
1.讓班級環境靈活多變
班級環境創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班級空間的有限性。因此,教師應基于靈活機動的原則,讓班級空間呈現多種形式的空間組合。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班級的桌椅、美術材料等對班級空間進行科學的劃分,根據創作的需要創設特色美術游戲環境。而在班級開展其他游戲活動時,再對桌椅等進行重新組合,讓幼兒沉浸式體驗環境變化帶來的樂趣。
2.讓活動資源“有滋有味”
教師應基于班級游戲活動開展的需要,優化班級游戲活動資源,做到“有滋有味”。在擺放美術游戲活動的材料時,既要考慮材料使用的便捷性,又要引導幼兒對游戲活動材料進行合理的分類,讓材料擺放得整齊有序,體現出美感。
三、區域環境:美中生趣
戶外游戲活動區域環境的創設是重點,教師應基于兒童認知興趣和特點,重點打造具有特色的美術戶外區域環境,讓美術游戲活動區域做到美中生趣,給幼兒多樣化的美術活動提供支持。
1.涂鴉區,創意無限
教師應給幼兒提供更多的創作機會,開辟涂鴉區,讓幼兒的美術創意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涂鴉區環境建構時,既要給兒童適當的提示,又應給兒童留足自我創作的空間。教師可以借助涂鴉區材料投放,讓幼兒自選材料進行涂鴉。教師也可以對涂鴉區進行預設。例如,在涂鴉區提前繪制好部分美術圖案或者美術元素,幼兒再根據涂鴉區已有的元素進行游戲活動。
2.寫生區,樂享自由
美術游戲活動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給幼兒創造感受美的條件,從而使幼兒在美的驅動下產生表現的意愿,能夠自由地進行美術創作。因此,教師可以基于幼兒感受美的需要,打破環境的空間束縛,開辟寫生區域,對環境進行動態化的處理。
3.建構區,趣味盎然
教師在對戶外區域環境創設時,還應重視建構區環境的建設,給幼兒美術游戲活動的開展創造條件。建構區創設的重點是區域位置與建構材料的搭配,教師應根據美術活動主題選擇合適的建構區。比如玩土建構活動,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園區內的土質區域,讓幼兒在純天然泥土環境中感受泥土、了解泥土,并借助泥土進行創造性的游戲活動。
總之,幼兒園美術特色環境的創建應保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基于兒童學情實際與美術課程特點,將“玩”與“美”有機結合起來,讓幼兒在盡情享受“玩”的樂趣的同時能夠感受到環境帶來的“美”,豐富幼兒美術游戲活動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