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狀 祝成

本篇文章從自然美育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經歷入手,以自然生活素材為載體,與幼兒共同回歸自然,探討如何利用四季中的美術教育資源,讓幼兒結合自己的所見所想來表現四季的美,從而實現在美術活動中的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等能力的全面發展。
一、回歸自然,感受美
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發現美、感受美是幼兒的天性與能力。幼兒對生活中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與周圍的自然、生活和藝術世界對話交流 ,形成了獨特而強烈的個人體驗,從而加深了對自我和世界的認識。教師的引導不僅僅發生在教室內、美術課堂中,還應該把握在生活中的美育契機。因此,我們可以對幼兒美術教育進行以下支持。
1.鼓勵兒童利用各種感官進行活動體驗
孩子們通過對事物的仔細觀察、觸摸、比較、研究后得知,事物有冷暖之分,硬軟之分,輕重之分,事物的大小、形狀也會不一樣。自然界的美既可以呈現出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也可以通過生命的進化或周而復始的自然現象呈現運動的狀態;甚至還可以是偶然發生的自然現象,如雨后形成的小水洼、陽光下孩子偶然噴出一口水形成的“彩虹”,這些都有可能引發師幼之間有關美的對話。
2.把握尋常時刻的美育契機,有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對話
四季中的動植物會比我們更先感知到季節的變化,樹葉的變黃、變綠,小兔打窩等自然現象的發生恰恰為我們提供了美育的契機。我們可以利用對話的方式與幼兒進行溝通,既可以是針對當前正在發生的事情一起討論,也可以通過師幼互相啟發、回憶過去某個經驗從而生發新的聯想和感受。
3.讓幼兒直接參與、親身體驗真實的活動
與其讓幼兒在教室中通過欣賞圖片來描繪海洋生物的形態,不如組織一次參觀海洋館的活動,引導兒童通過各種真實的觀看、觸摸和互動后,再進行各種形式的美術創作。幼兒在親歷的過程中獲得真實的體驗,有助于提升觀察力和美術創作的表現能力。
二、觀察自然,表現美
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在每個小朋友心中都留下了美的種子,而每一顆種子都充滿著各種神奇的色彩。因此,在美術活動中,我們應引導幼兒將內心對于自然的理解和感受通過美術創作的形式大膽表現出來。
1.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引導其觀察和體驗
教師在設計美術活動時,應盡量貼近幼兒的生活,并引導他們多觀察,不斷豐富生活經驗,將自己積累的知識作為創作素材。比如春天花開時,教師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的花圃中開了哪些花;秋天帶孩子一起去撿落葉,觀察灌木與喬木的色彩有什么變化。鼓勵幼兒通過各種圖片、繪本、多媒體等將自己最感興趣、印象最深的自然現象用美術的各種工具和材料表現出來。
2.明確觀察目的,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

由于幼兒在觀察時常常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導致觀察目的不明確,對復雜事物的特征難以把握,因此,教師要引導兒童通過思考去抓住事物的主要結構,即形狀、大小、結構、色彩等,以此了解他們的組合特征。例如,在畫柳樹時,教師可以帶幼兒到附近的公園里觀察春天的柳樹,除了讓他們觀察柳樹枝干的外形特征外,還要引導他們觀察春天柳樹剛剛發出的嫩綠的葉芽。
三、開拓思維,創造美
沒有束縛的思維空間和天馬行空的想象構思讓幼兒對于美的創造發揮到極致。對于創造力的培養,教師不僅要在思想上重視,更要在實踐中提供機會,創造條件,并運用適當的策略培養兒童創造美的能力。
1.利用多元的四季材料,豐富創作資源
材料是幼兒在創造美時很關鍵的一個因素。每個季節都有可利用的豐富的材料資源。比如,春天悄然鉆出的嫩芽、夏天茂盛的樹木、秋天泛黃凋零的落葉和冬天傲然開放的梅花等。豐富多樣的自然材料豐富了幼兒的創作素材,激發了兒童創造性表現的靈感和欲望,提升創作的興趣,讓幼兒學會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美,萌發改造和美化周圍生活環境的意識。
2.走進自然,開拓想象和創造空間
大自然是最豐富的課堂,在這其中孩子可以接觸到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等。教師不妨帶幼兒走出教室,走進自然,來一場創意寫生,讓孩子切身體會四季中自然景物的變化。通過視覺、聽覺的聯動,讓幼兒在創造性想象的過程中梳理自己的思維,并加以擴展,不斷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引導幼兒進行美術創作需要我們注入智慧、融入情感,讓每一顆美的種子在幼兒心間播種,讓我們和我們所守護的幼兒們在創作的路上一同走進自然,與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