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娟,戴麗霞,曾雪英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眼科,廣東 佛山 528200)
弱視是單眼或雙眼的矯正視力低下,但不存在器質性病變,若在8 歲之前未得到有效的治療、延誤治療時機,可能會造成終生視力低下[1-2]。弱視多發生于兒童時期,可表現為視力低下、看東西時歪頭瞇眼等,不僅影響患兒的視力,還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而近視性弱視是弱視的一種特殊類型,主要是由患兒的眼軸發生變化引起的,治療難度相對較大[3-4]。對于近視性弱視患兒,現階段常通過專科護理的方式改善其臨床癥狀,但由于患兒依從性差、用眼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視覺感知訓練是一種治療弱視的新方法,其具有諸多優勢,不僅能提升患兒的視力水平,還可影響視覺信息的早期加工處理,可用于近視性弱視的治療中。筆者認為視覺感知訓練對近視性弱視的療效較為理想,為了證實這一觀點,本研究選取了200 例患兒進行分析。
選取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2021 年9 月至2022 年8 月收治的200 例3 ~8 歲的近視性弱視患兒,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 例。對照組:男性56 例,女性44 例;年齡3 ~8 歲,平均(5.23±1.42)歲;病程1 ~3 年,平均(2.04±0.32)年。觀察組:男性57 例,女性43 例;年齡3 ~8 歲,平均(5.41±1.29)歲;病程1 ~4 年,平均(2.10±0.46)年。兩組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入選標準:(1)符合相關診斷標準[5];(2)年齡在3 ~8 歲之間;(3)未患有其他眼部疾病者。排除標準:(1)其他器質性病變導致的視力下降者;(2)存在眼部外傷史、手術史者。
對照組給予??谱o理,方法是:(1)健康檔案。為患兒建立健康檔案,將患兒的疾病情況、每次就診的檢查結果等記錄在健康檔案中。(2)心理疏導。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心理疏導,可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講述與近視性弱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了解疾病的發生原因、危害、治療意義等,轉移他們的注意力。(3)健康教育。讓患兒觀看與近視性弱視有關的視頻,讓其了解不良的用眼習慣具體包括哪些,減少其不良用眼習慣。(4)膳食指導。指導患兒家屬讓患兒多食用魚類、蝦類、奶類等食物以及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鈣的水果。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視覺感知訓練,方法是:(1)信息采集。對患兒進行基本信息采集,包括屈光度、視力、融合和立體視覺情況等,制定相應的訓練方案。(2)視覺訓練系統。建立兩個神經網絡系統,一個網絡接受臨床、視知覺矢量輸入,另一個接受前者選擇后的視知覺矢量輸入,輸出神經可塑治療方案。建立一系列腦認知感知任務刺激圖像程序,通過特定的雙眼感受視野內圖像刺激和雙眼間參數的變化,建立動態的實時診斷和治療平臺。(3)訓練方法及時間?;純涸谟柧殨r與計算機屏幕相隔大約60 cm,在無干擾的環境下進行訓練,訓練時讓患兒高度集中注意力,訓練時間為40 min/次,3 次/周。(4)營養干預。在患兒早中晚三餐給予全營養餐,全營養餐由谷類(大米、小米、玉米、大麥、小麥)、仁類(核桃仁、白芝麻)、果蔬類(胡蘿卜、菠菜、蘋果、葡萄、藍莓、南瓜等)組成,將谷類煮沸,加入粉碎的仁類小火煮至谷類呈黏稠狀,冷卻至45 ℃后,加入果蔬粒,攪拌均勻,即可食用。(5)視覺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訓練。結合道具,訓練患兒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菱形等,訓練患兒的視覺敏感度;通過帶領患兒熟悉和區分各種基本顏色和混合顏色,鍛煉患兒的辨色能力。帶領患兒玩迷宮游戲,讓患兒尋找出正確的路線,鍛煉患兒的視覺追蹤能力。指導患兒玩點連線游戲,讓患兒進行點點連線、數字連線、拼音連線、漢字連線等,鍛煉患兒的注意力。讓患兒進行舒格特方格游戲,在一張紙上畫上不同數量的方格,格子內任意填寫上1 ~N個阿拉伯數字,要求患兒用手指按順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時誦讀出聲。
(1)臨床干預效果:顯效:視力提高至0.9 以上;有效:視力提高2 行及以上;無效;視力提高<2行。(2)視力:于干預前、干預后1 個月,檢測平均屈光度、遠距離水平隱斜量等項目。(3)屈光度:于干預后1 個月進行評估,屈光度= 球鏡度數+1/2 柱鏡度數。(4)視覺感知能力:于干預前、干預后1 個月進行評估,采用無運動視覺感知測試(Motor-Free Visual Perception Test 4,MVPT4)、視 覺 障 礙 兒 童社會技能評估工具(social skills assessment tool for children with visual impairments,SSAT-AI)、加 拿大作業表現量表(Canadian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COPM)進行評價。MVPT4 的測試項目包括視覺辨別、形式恒常性、視覺短期記憶Ⅰ、視覺完形Ⅰ、視覺差異、空間定向、圖形- 背景、視覺完形Ⅱ和視覺短期記憶Ⅱ,總分65 分,分值越高表示視覺感知能力越強;SSAT-AI 的評估維度包括基本社會行為(20 個項目)、人際關系(20 個項目)、社會認知行為(13 個項目)三項,總分318 分,分值越高表示視覺感知能力越強;COPM 包括自理、生產、休閑活動三部分,最高分10 分,分值越高表示視覺感知能力越強[6]。(5)雙眼調節功能:于干預前、干預后1 個月,從雙眼視覺的負相對調節平均值(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正相對調節平均值(Positive correlation regulation,PRA)、調節反應等方面進行雙眼調節功能的評價。
數據處理工具為SPSS 22.0 軟件,年齡、視力、屈光度、視覺感知能力、雙眼調節功能等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性別構成比、總有效率等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干預效果的比較[例(%)]
干預前,兩組的各項視力指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平均屈光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遠距離水平隱斜量、近距離水平隱斜量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視力的比較(± s)

表2 兩組視力的比較(± s)
組別 例數 平均屈光度(D)遠距離水平隱斜量(△)近距離水平隱斜量(△)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100 0.94±0.08 0.54±0.06 -2.97±0.25 -1.14±0.22 -6.22±0.79 -2.44±0.32對照組 100 0.96±0.07 0.67±0.05 -2.99±0.33 -1.39±0.20 -6.30±0.74 -3.68±0.29 t 值 1.881 16.645 0.483 8.408 0.739 28.713 P 值 0.061 0.000 0.630 0.000 0.461 0.000
對照組屈光度的改善值為(0.55±0.06)D,觀察組屈光度的改善值為(0.73±0.08)D ;觀察組屈光度的改善值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8.000,P=0.000)。
干預前,兩組的各項視覺感知能力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SSAT-AI 評分、MVPT4 評分、COPM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視覺感知能力的比較(分,± s)

表3 兩組視覺感知能力的比較(分,± s)
組別 例數 SSAT-AI 評分 MVPT4 評分 COPM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100 202.44±10.36 230.58±11.42 37.44±2.60 46.58±3.43 5.06±0.69 8.33±0.79對照組 100 203.14±10.58 216.77±11.50 37.51±2.57 41.20±3.22 5.08±0.71 7.22±0.65 t 值 0.473 8.521 0.191 11.436 0.202 10.850 P 值 0.637 0.000 0.848 0.000 0.840 0.000
干預前,兩組的各項雙眼調節功能指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NRA、調節反應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RA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雙眼調節功能的比較(D,± s)

表4 兩組雙眼調節功能的比較(D,± s)
組別 例數 NRA PRA 調節反應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100 1.62±0.22 2.06±0.35 -1.99±0.25 -3.67±0.34 0.32±0.08 0.44±0.07對照組 100 1.64±0.20 1.88±0.28 -1.96±0.30 -2.40±0.25 0.31±0.05 0.39±0.06 t 值 0.673 4.016 0.768 30.093 1.060 5.423 P 值 0.502 0.000 0.443 0.000 0.290 0.000
人體大腦需要同時從雙眼接收一個清晰、布局合理的圖像,這樣才能促進視覺系統的正常發育。這種發育主要發生在出生后3 年內,在6 ~8 歲徹底完成。若眼部成像出現模糊、錯誤,或者視覺信號不能正確地經視神經傳入中樞,大腦將會自覺忽略患側眼傳入的信息,引起弱視[6-7]。近視性弱視作為兒童常見的眼部疾病,其病變屬于一個可逆的過程,及時對患兒進行干預,可促使其視力恢復。本研究中對照組接受的??谱o理主要是通過建立健康檔案、進行心理疏導、健康教育、膳食指導來對患兒進行干預,讓患兒的每次就診情況均有跡可循,并減輕患兒及其家屬的心理負擔,使患兒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并讓其多食用對眼部發育有益的食物,這有助于緩解近視性弱視的臨床癥狀,但在控制疾病發展方面的效果不理想。視覺感知訓練是一種新型的訓練方式,可利用相關技術模擬實際視覺系統,讓患兒進行人機交互指導訓練,具有簡單易行的特點,并且個性化與趣味性較高,適用于3 ~8 歲的患兒[8-9]。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較高(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平均屈光度低于對照組(P<0.05),遠距離水平隱斜量、近距離水平隱斜量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視覺感知訓練可提高干預效果,改善患兒的視力水平,晁媛媛等[10]的研究中也提出了相似觀點。進行視覺感知訓練的前提是大腦視覺神經具有可塑性,利用視覺刺激訓練神經元網絡,以此來矯正神經視覺信號、調整雙眼視力,可有效提高患兒的視力水平[11-12]。由于近視性弱視大多是由屈光不正引起的,因此此病患兒的屈光度通常會存在異常。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屈光度的改善值大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主要為:在視覺感知訓練中,嚴格控制患兒與計算機屏幕的距離,使兩者之間相距約60 cm,并規定訓練的時間,減輕訓練對眼部造成的負擔,故可在提升患兒視力的同時,使其屈光度也得到改善。在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的SSAT-AI、MVPT4、COPM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視覺感知訓練可改善近視性弱視患兒的視覺感知能力。3 ~8 歲兒童正處于發育階段,身體各項功能快速發育,但由于近視性弱視導致早期視覺引導體驗及視覺行為發生障礙,可致使患兒的視覺感知能力受到影響。視覺感知訓練通過建立視覺訓練系統和進行視覺判斷能力、分析能力的訓練,利用虛擬現實刺激視覺感知,可緩解患眼的中心凹抑制,增強動態立體視覺功能,達到提升視覺感知能力的目的。3 ~8 歲兒童正處于接受新鮮事物并學習知識的階段,與3 歲之前相比,用眼頻率大大提高,但近視性弱視會影響患兒的視力水平,導致其雙眼調節功能下降。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NRA、調節反應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RA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視覺感知訓練可改善患兒的雙眼調節功能,這與王鵬琳等[13]的觀點具有相似之處。有研究指出,進行視覺感知訓練時利用視覺刺激對神經元網絡進行訓練有助于提高雙眼的調節靈敏性。
綜上所述,視覺感知訓練結合??谱o理可提高3 ~8 歲近視性弱視兒童的視力水平,改善屈光度,增強視覺感知能力,提升雙眼調節功能,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