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霞
(甘肅省金昌市人民醫院,甘肅 金昌 737100)
肝炎肝硬化的主要誘發因素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導致肝臟細胞處于變形狀態,是因纖維組織處于壞死或者增生狀態所誘發的疾病類型,在疾病發生以后,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黃疸及疼痛[1]。因肝臟具有較強的代償功能,此類疾病發生初期未見明顯癥狀,如果診治不及時會導致病情貽誤,引發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等相關并發癥,甚至會誘發癌變,對于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具有直接影響[2]。對于肝炎肝硬化患者而言,臨床上所應用的可靠、準確診斷措施主要為肝組織病理活檢,但是因診斷費用較為昂貴,限制了其臨床廣泛應用,未得到患者認可及肯定[3]。目前,在臨床上依舊有患者選擇將肝功能生化檢驗作為肝硬化檢測手段,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有研究學者表示測定肝功能生化檢驗指標可以進行疾病判定,評估病情發展趨勢及嚴重程度[4]。為此取肝炎肝硬化患者及健康體檢者各89例展開對照研究,分析肝功能生化檢驗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將具體研究內容闡述如下。
選擇于甘肅省金昌市人民醫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9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為研究主體,將其納入觀察組,同時選擇接受健康體檢者89例,將其納入于對照組,分析匯總2組受檢者基本資料,觀察組患者囊括男性59例,女性30例,年齡為23~69歲,年齡均值為(46.11±2.45)歲,疾病Child—Pugh 分級為A級36例、B級29例、C級24例;對照組性別構成比例為男性55例,女性34例,年齡為22~70歲,年齡均值為(46.37±2.74)歲,對照組、觀察組基線資料經統計學研究,對比差異呈現P>0.05,可展開對照研究。
納入標準:①觀察組納選對象均符合肝炎肝硬化診斷標準,經病理檢驗結果及影像學技術確診;②近期未服用影響肝功能指標數值的相關藥物;③認知、溝通能力正常,意識狀態清醒;④臨床資料處于完整狀態;⑤醫院倫理委員對研究內容給予審核批準;患者、家屬入院以后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②以往具有精神疾病史及攜帶精神疾病者;③臨床資料缺失,研究期間無法正常溝通以及交流者;④確診為肝癌者;⑤研究期間不配合、依從性較差者;⑥近期應用影響肝炎肝硬化藥物者。
2組受檢者均接受肝功能生化檢驗,研究對象于入院當日保持空腹狀態,取清晨靜脈血液樣本進行檢驗,采集靜脈血液樣本3 mL,對于血液樣本展開離心處理,在處理期間將離心速度控制為3 000 r/min,離心時間為5 min,對于采集樣本進行冷凍保存,選擇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樣本檢驗,進行受檢者相關肝功能指標的檢測,檢測內容涉及血清白蛋白、總膽汁酸、血清總膽固醇、血清膽堿酯酶等,檢驗過程中嚴格依照說明展開規范性操作,收集整理所有數據信息[5-6]。
分析評估2組受檢者肝功能生化檢驗指標數據,涉及內容包含血清白蛋白、總膽汁酸、血清總膽固醇、血清膽堿酯酶,同時參照肝功能分級情況,分析觀察組患者肝臟儲備功能,評估指標數值包含血清白蛋白、血清膽紅素、肝腹水以及凝血酶,均采取三級評分法,滿分均為3分,總分值共計15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肝臟儲備能力越理想,分值越低肝臟儲備功能越差,其中A級評分范圍于5~6分,B級評分范圍于7~9分、C級評分數值大于9分,不同肝功能分級者比較分析血清白蛋白、總膽汁酸、血清總膽固醇、血清膽堿酯酶[7]。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服從正態分布的轉換變量后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觀察組血清白蛋白、總膽汁酸、血清總膽固醇、血清膽堿酯酶等肝功能生化檢驗指標采取統計學分析以后所得結果為P<0.05,見表1。
表1 肝功能生化檢驗指標對比()

表1 肝功能生化檢驗指標對比()
注:組間數值對比差異顯著,所得結果為P<0.05。
肝功能分級為A、B、C者,評估其肝功能指標數值差異顯著,所得結果為P<0.05,見表2。
表2 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肝功能生活檢驗指標對比()

表2 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肝功能生活檢驗指標對比()
注:組間數值對比差異顯著,所得結果為P<0.05。
肝功能分級為A、B、C的患者,血清白蛋白、總膽汁酸、血清總膽固醇、血清膽堿酯酶陽性檢出率對比差異顯著,所得結果為P<0.05,見表3。

表3 肝功能分級陽性檢出率對比分析[例(%)]
肝硬化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慢性疾病,疾病類型包含酒精性肝硬化、肝炎及血吸蟲性肝硬化,此類疾病的發生機制主要表現為肝炎患者肝臟組織中的細胞處于壞死狀態[8]。再加上肝細胞結節性再生,大多患者在病情發展期間存在結締組織增生、纖維隔形成等相關現象,在疾病發展期間患者肝小葉結構受到破壞,會形成假小葉,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肝臟逐步變形或者變硬,會引起肝硬化[9]。肝炎肝硬化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在疾病發展初期肝臟代償功能比較強,未見典型的臨床癥狀及表現,在疾病發展至后期階段,患者臨床表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會出現門脈高壓及肝功能損害,涉及多個系統及組織,疾病發展至晚期以后會誘發多種類型的并發癥,表現形式包含腹水、脾功能亢進、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繼發感染,甚至會增加癌變可能性[10]。為此肝炎肝硬化盡早診斷,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措施對于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具有積極意義。目前,臨床在肝炎肝硬化診斷期間所用的診斷方式比較多,包含影像學檢查方式、肝功能檢查以及腹腔鏡檢查、肝組織病理活檢等,但是,因診斷期間存在費用較高、具有機體創傷性,因此,在臨床上未能廣泛應用[11]。有研究顯示,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制定治療方案之前需要檢測肝功能等相關指標數值分析評估,相關指標數值,可以將檢測結果作為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依據,設計最為合理及科學的治療方案,有效控制并發癥風險性,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觀察組2組受檢者采取肝功能指標檢測,血清白蛋白、總膽汁酸、血清總膽固醇、血清膽堿酯酶等指標數值統計學分析結果為P<0.05;觀察組患者肝功能分級為A、B、C者,肝功能指標數值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分析評估觀察組患者中肝功能分級為A、B、C者血清白蛋白、總膽汁酸、血清總膽固醇、血清膽堿酯酶陽性檢出率,組間數值對比差異顯著,所得結果為P<0.05,分析原因如下:肝功能生化檢驗屬于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檢驗方式,可以明確患者肝功能水平變化情況,其中總膽汁酸作為一種以肝臟為主要代謝場所的肝功能生化檢驗指標,在肝功能受損以后指標數值處于上升趨勢,同時肝臟清除能力逐步減退,兩者之間呈負相關,可以準確反映肝臟受損狀況[12]。血清白蛋白的合成主要通過肝細胞,此指標數值對于肝臟蛋白質合成充分反映,在指標數值下降時表示患者肝細胞數量壞死或者受損,指標數值逐步減少。血清膽堿酯酶作為反映肝臟受損程度的水解酶,通過肝臟合成,半衰期一般為10 d,肝臟損傷以后血清膽堿酯酶指標數值發生改變,此指標檢測結果可以充分反映肝臟受損程度[13]。血清膽固醇水平會隨著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損害情況逐步降低,和正常群體比較具有明顯差異,由此可見,上述4項肝功能指標數值作為生化檢驗的主要指標數值,可以更加準確地反映肝功能損害情況,對于評估病情具有積極意義[14]。
綜上所述,在肝炎肝硬化診斷期間應用肝功能生化檢驗進行評估,所得指標數值可以充分反映肝功能受損情況,通過肝功能生化檢驗可以為患者臨床診治提供準確依據,有利于促進患者診斷質量及后續治療水平提升。肝功能生化指標測定結果不僅可以判定肝炎肝硬化程度,還有利于全面監測病情發展情況,及時掌握疾病預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治療方案,在臨床上具有借鑒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