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燕
(慶陽市中醫醫院兒科,甘肅 慶陽 745000)
小兒過敏性紫癜為毛細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大多發生于適齡兒童中,該疾病在臨床內的發病概率比較高。小兒過敏性紫癜疾病的病因較多,如細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等均屬于誘發病因,一部分患者也會因為食物或者使用藥物之后發病。患兒在發病之后將會發生皮膚紫癜、關節腫脹以及腎炎等情況,患者所需要的治療過程也比較長,容易影響到患兒的學習和生活,因此,需要對患者采取更加科學化和有效化的治療方式[1]。基于此,文章選擇2019年6月—2021年1月期間在慶陽市中醫醫院進行小兒過敏性紫癜治療的9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涼血固表消斑湯結合補中益氣湯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療效實施觀察和分析,具體的研究內容如下。
研究選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在慶陽市中醫醫院進行小兒過敏性紫癜治療的92例患者。納入標準: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經過診斷后均符合中醫管理局所制定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存在其他胃腸疾病的患者;存在變應性皮膚血管炎疾病的患者。隨機將研究患者分為對照組(n=46)和觀察組(n=46)。對照組有25例男性患者和21例女性患者,年齡區間在5~14歲,平均年齡值為(7.52±1.38)歲,病程時間在5 d~2 a,平均的病程值為(35.68±9.85)d。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的范圍在6~14歲,平均的年齡值為(7.89±1.51)歲,病程時間在9 d~2 a,平均的病程值為(36.84±8.87)d。2個組別中患者的基礎性信息對比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實施后續的分析。
對照組中的所有患者實施常規西藥治療措施,指導處在急性期的患者臥床進行休息,保持飲食的合理調配,對其實施針對化的去除可能性致病因素治療措施。此外,還需要讓患者每天口服50 mg維生素C,對患者的毛細血管脆性進行改善,同時對患者使用潘生丁抗凝治療,每天劑量為3 mg/(kg·d),分3次進行服用,患者需要連續用藥2周。觀察組中患者實施涼血固表消斑湯結合補中益氣湯治療的方式,主要的藥方為:(1)涼血固表消斑湯:荊芥、紫草各9 g,黃芩6 g,生地、當歸、茯苓、防風各12 g,丹皮10 g,生黃芪、丹參各15 g。上述藥物使用水煎后取汁。對于體質量低于30 kg的患者,每天需要服用1/2劑量,每次為100 mL,體質量高于30 kg的患者,每次需要服用150 mL,每天2次。(2)補中益氣湯:甘草6 g,黃芪15 g,當歸、川芎、白術和淮山藥各10 g。對于存在外感癥狀的患者需要在藥方中增加牛蒡子和刺蒺藜,對于血熱者患者可以在藥方中增加水牛角和茜草根。對于存在便血癥狀的患者需要在藥方中增加地榆和槐花。對于存在血尿癥狀的患者需要在藥方中增加白茅根和旱蓮草。關節型患者需要在藥方中增加使用防己和野木瓜。上述藥物用水進行煎服,每天使用1劑,分2次進行服用,每次為50 mL,2周為一個治療療程。
對比2個組別中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治療效果、各類癥狀消失時間、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積分。(1)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治療效果:患者在治療1~2個療程后,紫癜情況完全消失,所有癥狀痊愈后實施尿檢未發現有紅細胞判定為顯效;患者在經治療后,紫癜癥狀全部消失,胃腸道癥狀及關節腫痛癥狀得到一定控制,尿檢后顯示紅細胞降低為有效;患者治療后紫癜沒有消退,癥狀沒有得到改善,疾病情況甚至加重判定其為無效。患者采取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顯效率、有效率相加之和;(2)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指標:具體為皮疹消退時間、腹痛緩解時間、關節腫痛消失時間以及便血消失時間;(3)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主要有腹痛、腹脹、乏力、腹瀉、嗜睡;(4)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積分:以過敏性紫癜療效評定表評估患者的癥狀,患者的主要癥狀總分為13分,患者出現針尖樣皮膚紫癜情況為0分,散在皮膚紫癜的分值為2分,中等量皮膚紫癜的分數為4分,大批量皮膚紫癜分數為7分,對2個組別中患者實施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實施對比。
運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P<0.05說明數據差異顯著,計數資料及計量資料的表示方式是分別是(%)和(),檢驗方式分別為χ2檢驗和t檢驗。
對照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觀察組更差,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對比[例(%)]
對照組內患者的皮疹消退時間、腹痛緩解時間、關節腫痛消失時間和便血消失時間均長于觀察組中的患者,2個組別中數據對比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個組別中患者各類癥狀消失時間對比(,d)

表2 2個組別中患者各類癥狀消失時間對比(,d)
對照組內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出現概率比觀察組更高,數據進行比較后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例(%)]
治療前,2個組別中患者的主要癥狀積分對比后,數據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中患者的主要癥狀積分高于觀察組中患者,2個組別中數據對比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個組別中患者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積分情況對比(,分)

表4 2個組別中患者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積分情況對比(,分)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引起的小血管、毛細血管的出血、滲出、水腫疾病。因為免疫復合物破壞血管壁以后,引起血管壁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所以反應在機體的皮膚、胃腸道、關節、腎臟等會出現出血、炎性反應和水腫的癥狀。過敏性紫癜是兒童血液疾病當中常見的一種疾病,發病率較高,容易反復發作,患病后還會出現腹痛、關節腫痛等癥狀。該疾病的患者大多為7~14歲的兒童,患者的病程比較長,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在臨床中必須重視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迄今為止,過敏性紫癜的病因及具體發病機制依舊比較模糊,該疾病病因可能和遺傳、感染體及免疫紊亂等因素相關,具體的發病機制以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異常為主。抗原和抗體之間結合形成了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血管壁內,對補體進行激活,使得毛細血管以及小血管壁周邊出現炎癥,提高血管壁通透性,進而使得患者出現各類臨床癥狀。小兒過敏性紫癜疾病的危險因素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1)反復發作:過敏性紫癜將會使得患者發生關節炎、胃腸炎及腎炎等并發癥,患者的主要癥狀有尿中潛血、關節疼痛、腹痛以及尿蛋白等;(2)植物性感染因素:小兒過敏性紫癜常見原因有空氣中的花粉、植物的根莖孩子觸碰產生過敏情況,容易導致過敏性紫癜發病;(3)動物性感染因素:由于家中飼養寵物的增多,小孩難免會和家中的寵物密切接觸,接觸到動物身上的毛屑,有可能導致小兒過敏性紫癜的發病[2]。西醫當中大多使用潘生丁、維生素C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雖然可以對患者的毛細血管脆性進行改善,同時可以對患者的血小板凝聚效果進行抑制,防止患者形成微血栓,但臨床治療效果依舊不太理想,且患者使用激素之后容易出現較多的副作用[3]。中醫當中,依據患者的關節疼痛、紫斑、尿血及便血等癥狀將小兒過敏性紫癜疾病歸納為血熱、氣虛的范疇,進而可以從補氣和涼血的方面對患者實施治療[4]。涼血固表消斑湯與補中益氣湯相結合治療的方式中使用了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生血效果的黃芪,具有益氣健脾效果的山藥、甘草等藥物,具有補血的效果的當歸,具有涼血效果的白茅、紫草、丹皮等,具有疏風效果的荊芥,所有藥物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將藥方中補血、涼血、益氣和清熱的效果發揮極致[5]。從病理病因上分析,涼血固表消斑湯與補中益氣湯相結合治療的方式可以顯著調節患者的情況,對患者體內的免疫功能紊亂情況進行改善,能夠推動患者身體的恢復[6-7]。通過對2個組別中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治療效果、各類癥狀消失時間及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研究后發現,對照組內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觀察組更差,數據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內患者的皮疹消退時間、腹痛緩解時間、關節腫痛消失時間和便血消失時間均長于觀察組中的患者,2個組別中數據進行對比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內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出現概率比觀察組更高,數據差異顯著(P<0.05)。治療前,2個組別中患者的主要癥狀積分對比后,數據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中患者的主要癥狀積分高于觀察組中患者,2個組別中數據對比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實施涼血固表消斑湯結合補中益氣湯治療方式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患者的療效比較高,可以顯著促進患者癥狀的恢復。
總之,在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患者的過程中,對患者使用涼血固表消斑湯結合補中益氣湯治療的方式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患者身體恢復速度快,所發生的不良反應出現率較低,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