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寧,回晶晶△,姜 玲,任玉丹,韓森濤
(1.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甘肅省科技評價監測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00;2.蘭州財經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3.甘肅農業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縣域興則省興,縣域強則省強。2021年12月,甘肅省委十三屆十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了大力實施強縣域行動的重大部署,逐步加強縣域經濟的發展??h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既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1]。甘肅省縣域面積大、縣域人口多,地貌類型多樣、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歷史深厚,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讓縣域更具實力、更富活力,有著前景廣闊的條件優勢。立足現有產業發展基礎,提高關鍵配套能力和協同發展水平,提升產業發展能級,使優勢顯優、優勢長優、優勢更優。
近年來,甘肅省縣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一、二、三產業結構從2010年14.49∶47.17∶38.34到2020年14.01∶30.05∶55.93,第一產業占比較為穩定,第二產業明顯下降,第三產業逐漸成為支柱產業,從一、二、三產業的變化可以看出,縣域產業結構不斷變化,但仍存在結構不合理現象,第一產業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7∶37.8∶54.5),第二產業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在這種產業結構下,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必然緩慢。
從各縣域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來看,2020年甘肅省GDP總量排名前五的為城關區(1 061.23億元)、七里河區(492.06億元)、西固區(391.46億元)、涼州區(335.11億元)及金川區(271.41億元),GDP總量排名后三的為阿克塞縣(10.21億元)、兩當縣(11.08億元)、碌曲縣(14.38億元)。從人均GDP來看,玉門市人均GDP全省最高為13.47萬元,廣河縣人均GDP最低為0.69萬元,前者約為后者的19.5倍。甘肅省縣域經濟發展差異明顯,經濟發展差距大。
根據現有研究成果[3-4],從甘肅省實際出發,以科學性和可獲得性為原則,構建縣域“產業發展、創新發展、民生發展”3個系統的指標體系,見表1,對每個系統中的指標特點進行細化,得到15個代表性指標。

表1 甘肅省縣域產業-創新-民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縣域產業發展。構建“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6個指標為主的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縣域創新發展。構建“科學技術支出、專利授權量、技術合同成交金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工業增加值”等5個指標為主的縣域科技創新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縣域民生發展。構建“醫療衛生機構總床位、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糧食產量”等4個指標為主的縣域民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熵值法是判斷指標權重的方法之一。利用熵值法加權綜合,計算甘肅省縣域產業、創新、民生發展的水平[5]。
通過構建耦合協調度評價模型,測度縣域高質量耦合協調水平,根據計算結果,得出縣域產業、創新、民生發展耦合度及耦合協調性,劃分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等級,進行綜合分析。耦合協調度評價模型如下。
式(1)(2)(3)中,C為耦合度,D為耦合協調度,T為綜合發展指數,U1為產業發展水平,U2為創新發展水平,U3為民生發展水平;α+β+γ=1,考慮到產業發展、創新發展及民生發展同樣重要,因此文章中α、β、γ均取1/3。
借鑒相關研究經驗[6],結合甘肅省實際發展情況,將耦合度和協調度分別劃分為5個階段,見表2。

表2 耦合協調度劃分標準
運用高/低聚類(Getis-Ord General G)測度甘肅省縣域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全局空間關聯結構模式[7]。
運用地理加權回歸(GWR)模型反映回歸參數在不同地理單元作用下的空間分布特征。
式(6)中,yi為全局因變量,xik為自變量;(ui,vi)是第i個采樣點的坐標;β0(ui,vi)是第i個采樣點統計回歸的常數項;βk(ui,vi)是第i個采樣點上的第k個回歸參數;εi是第i個地區的隨機誤差;β0和βk為一套參數,k為單元數[8]。
研究以甘肅省縣域為對象,選取2020年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主要來源于《甘肅省統計年鑒》《中國縣域統計年鑒》。
計算2020年甘肅省各個縣域的耦合協調度,分析發現甘肅省各縣域產業、創新、民生3系統綜合協調指數均低于0.4,處于初級耦合協調和中級耦合協調之間,其中,白銀區、城關區、涼州區、瓜州縣、金川區綜合協調指數在0.2~0.3之間,處于中級耦合協調區,剩余的80個縣域均為初級耦合協調區。
根據耦合度結果,處于高度耦合區的有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麥積區、城關區等34個縣域;處于良好耦合區的有禮縣、西固區、涼州區等25個縣域;處于中度耦合區的有康樂縣、通渭縣、安定區等27個縣域。研究發現,高度耦合區主要集中在蘭州市、酒泉市;良好耦合區主要集中在隴南市、甘南州;中度耦合區主要集中在臨夏州、定西市。
根據協調度結果,處于良好協調區的有玉門市、金川區、涼州區等5個縣域;處于中級協調區的有清水縣、皋蘭縣、通渭縣等46個縣域;處于初級協調區的有碌曲縣、舟曲縣、靈臺縣等35個縣域。研究發現,良好協調區主要集中在蘭州市、酒泉市;中級協調區主要集中在隴南市、平涼市;初級協調區主要集中在甘南州、定西市。
為進一步探討甘肅省縣域產業發展、創新發展與民生發展3系統協調發展的影響因子,根據甘肅省縣域產業發展、創新發展與民生發展3個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況,利用甘肅省86個縣域15個數據,借助地理加權回歸模型(GWR)實證分析其影響因素,最終決定采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科學技術支出、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醫療衛生機構總床位和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等6個因子作為甘肅省縣域產業發展、創新發展與民生發展3個系統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
綜合考慮甘肅省縣域產業發展、創新發展與民生發展3個系統的耦合協調狀況,采用2020年縣域產業、創新和民生方面的截面數據,考慮到數據指標的科學性和可獲得性,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標準化處理,構建普通線性回歸模型(OLS)和GWR模型。在OLS模型中,將15個指標作為自變量,耦合協調度作為因變量,此時獲得的R2為0.94,且篩選出的6個因子顯著性較好。GWR模型中,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科學技術支出、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醫療衛生機構總床位和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個影響因子作為自變量,耦合協調度作為因變量,選擇核類型為自適應,Akaike信息準則(AICc)為寬帶。此時R2為0.97,進一步反映了GWR模型的合理性。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系數分布在0.137~0.276,其中靈臺縣、武都區、肅南縣等地區在0.137~0.152;古浪縣、安寧區等地區在0.152~0.213;康縣、合作市、臨夏縣等地區在0.213~0.276??傮w來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水平呈現出“隴中地區>河西地區>隴東地區>隴南地區”。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系數分布在0.023~13.300,見表3,其中永登縣、西固區等地區在0.023~1.525;武都區、和政縣、臨潭縣等地區在1.525~5.234;阿克塞縣、寧縣等地區在5.234~13.300??傮w來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水平呈現出“河西地區>隴中地區>隴南地區>隴東地區”。

表3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GWR系數前10的縣區
技術合同成交額系數分布在0.020~0.170,其中漳縣、成縣、麥積區等地區在0.020~0.021;山丹縣、平川區等地區在0.021~0.022;瓜州縣、肅北縣等地區在0.022~0.17??傮w來看,技術合同成交額呈現出“隴中地區>隴南地區>隴東地區>河西地區”。
科學技術支出系數分布在0.024~0.072,見表4,其中七里河區、城關區、榆中縣等地區在0.024~0.036;平川區、玉門市等地區在0.051~0.063;寧縣、文縣、秦州區等地區在0.063~0.072??傮w來看,科學技術支出呈現出“隴中地區>河西地區>隴南地區>隴東地區”。

表4 技術合同成交額、科學技術支出的GWR系數前10的縣區
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系數分布在0.024~0.030,其中合作市、武山縣、安定區等地區在0.024~0.025;武都區、夏河縣等地區在0.025~0.026;肅北縣、慶城縣等地區在0.028~0.03。總體來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呈現出“隴中地區>隴南地區>隴東地區>河西地區”。
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系數分布在0.02~0.19,見表5,其中麥積區、秦州區、民勤縣等地區在0.020~0.021;白銀區、康樂縣等地區在0.021~0.025;金塔縣、臨澤縣等地區在0.034~0.136。總體來看,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呈現出“隴中地區>隴南地區>隴東地區>河西地區”。

表5 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糧食作物播種面積GWR系數前10的縣區
研究基于熵值法,在構建動態耦合協調度模型的基礎上,測度了甘肅省2020年縣域產業、創新、民生耦合協調發展水平;運用空間關聯分析方法,識別了耦合協調發展時空格局分異特征,得出如下結論:甘肅省縣域三系統耦合協調水平一般,三系統協調類型以初級協調為主,高度協調發展尚未達到,耦合類型以中度耦合為主,優質耦合發展還未大面積出現。較高水平縣域主要為白銀區、城關區、涼州區、瓜州縣、金川區,但分布散,聚焦效果不明顯。從縣域的整體情況來看,受地理環境、人口分布等因素影響,省內各個區域差距大,優勢特色化發展特征不明顯。
結合研究結論,提出建議如下:一是提升縣域產業創新能力,要從實際出發,找準有效路徑,把握重點難點,優化縣域產業創新環境,創新推動縣域主導和特色產業能級加快提升;二是按照“一縣一策”“一縣一業”原則推進縣域產業發展,打造特色產業集群,提升甘肅省特色農產品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三是推進產業園建設,打造出農業優先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為強縣域行動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