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申文鳳, 汪 鋒, 釵麗干, 都吉雅, 崔宏偉, 蘇依圖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全球范圍的常見惡性腫瘤,具有發病率、致死率較高等特點,位居男性惡性腫瘤致死率排名的第5位。惡性腫瘤的侵襲與轉移是影響患者預后生存質量的關鍵,近年研究指出[1],腫瘤出芽(Tumor Budding)是腫瘤浸潤性生長狀態,常見于腫瘤浸潤性前緣,也被認為是上皮細胞間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組織學形態表現。腫瘤出芽是指分散于腫瘤侵襲前緣的瘤細胞簇,各細胞簇由1~4個瘤細胞組成,已被認為是評估直腸癌惡性程度的代表性指標,可評估直腸癌的侵襲、轉移與預后[2]。隨著學術界對腫瘤出芽的深入研究,在肺癌、食管癌、口腔癌等實體瘤中,腫瘤出芽具有相同的特性及作用[3]。然而,腫瘤出芽在PCa中的研究處于空白狀態,國內外均未見報道。對此,本研究就PCa組織腫瘤出芽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生存的關系展開分析,以評估PCa組織腫瘤出芽生物學特性及其臨床應用價值,如下。
1.1一般資料: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101例我院行根治術治療的PCa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行擇期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治療,且手術病理證實為PCa(由年限≥5年的病理科醫師閱病理切片,以六分區法評估前列腺腫瘤分布,發現某區域病灶直接≥5mm且Gleason評分≥3分即可確診PCa);年齡為18~80歲;病理切片、實驗室檢查等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前列腺癌根治術前行放化療等抗腫瘤治療;術后隨訪期間發生自殺、車禍死亡等非腫瘤因素死亡。101例PCa患者年齡52~78(67.39±6.22)歲;術日清晨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酶聯免疫分析法,美國BIO TEK公司試劑盒) 4.6~69.7(29.11±6.08)ng/mL;TNM分期T1期42例,T2期34例,T3期25例,Gleason評分2~10分(6.78±0.63)分;淋巴結轉移22例,包膜侵犯28例,精囊侵犯30例,手術切緣陽性40例(手術切除標本墨染固定,墨染邊緣鏡下發現腫瘤細胞即為切緣陽性)。
1.2方法:收集前列腺癌根治術中切除的PCa組織標本,常規切片,行HE染色,由2名工作年限≥5年的病理科醫師獨立閱片,結果不一致時討論得到統一結論;雖然國際腫瘤出芽共識會議2016年[4]提出了直腸癌腫瘤出芽的分級方法,但Ueno[5]等提出的腫瘤出芽計數及分級方法使用更廣,在非直腸癌領域使用更多,故本研究采用Ueno等給出的判斷方法:在×40倍鏡下挑選“腫瘤出芽”最多的區域,再在×200倍鏡下技術,每張切片取5個視野,其中計數最大值為該標本的最終腫瘤出芽計數,以出芽數0~4個為低級別,出芽數≥5個為高級別。并另取切片,枸櫞酸鹽緩沖鹽(0.01mmoL/L,pH6.0,30min)抗原修復,使用免疫組化Envision兩步法(試劑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檢測E-cadherin表達情況,以細胞膜棕染為E-cadherin表達陽性,細胞E-cadherin陽性表達率≤50%為陰性,>50%為陽性。并收集101例患者術日清晨血清PSA(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試劑盒購自德國羅氏公司)、Gleason評分及TNM分期等臨床病理特征。

2.1PCa組織腫瘤出芽情況及判斷一致性:101例PCa患者腫瘤出芽最小計數為0,最大計數為31,中位數為4,有45例標本為高級別腫瘤出芽,56例標本為低級別,其中21例標本未發現出芽;2名病理科醫師判斷腫瘤出芽級別具有良好一致性(Kappa系數=0.880,P<0.001),見表1。

表1 2名病理科醫師判斷腫瘤出芽情況分析
2.2PCa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與腫瘤出芽級別的關系:PCa患者中,高TNM分期、高Gleason評分及合并淋巴結轉移、包膜侵犯、精囊侵犯、E-cadherin表達陰性者腫瘤出芽高級別率更高(P<0.05),見表2。

表2 不同臨床病理特征者腫瘤出芽級別比較n(%)
2.3不同腫瘤出芽級別者隨訪2年生存狀態分析:術后隨訪時間≥2年者62例,其中高級別腫瘤出芽者26例,低級別腫瘤出芽36例;以術后隨訪時間2年為終點,分析其生存時間,高級別腫瘤出芽者術后生存時間10~24個月(21.27±0.91)個月;低級別腫瘤出芽者術后生存時間19~24個月(23.75±0.17)個月;Log-rank檢驗顯示,高級別腫瘤出芽者術后生存率明顯低于低級別腫瘤出芽者(χ2=7.555,P=0.006),生存曲線見圖1。
腫瘤出芽在顯微鏡下可見腫瘤細胞喪失細胞間連接及去分化,這種改變與EMT特征性改變一致,基于此,腫瘤出芽通過EMT參與腫瘤的浸潤及轉移過程,也是目前的主流觀點[6]。EMT早期,上皮細胞極性減弱或消失,導致E-cadherin表達下調,促進EMT進展,細胞骨架轉變,引起細胞向瘤體外轉移,是腫瘤獲得侵襲及運動能力的過程,E-cadherin下調被認為是EMT的標志性改變[7]。本研究發現,PCa患者中,E-cadherin表達陰性者腫瘤出芽高級別率更高,提示PCa組織腫瘤出芽也與EMT密切相關,即腫瘤出芽在PCa中也具有其生物學特性。目前,腫瘤出芽被認為是直腸癌由局灶病變向全身疾病發展的一個狀態[8]。Huang[9]等研究還發現,腫瘤出芽可作為評估乳腺癌等實體瘤浸潤轉移能力的指標,預測患者不良預后。對此,可推測腫瘤出芽與PCa病理特征及預后有一定關聯性。
徐程[10]等指出,腫瘤出芽與pT1期胃腺癌浸潤轉移能力密切相關,可評估腫瘤侵襲性,并建議將腫瘤出芽納入pT1期胃腺癌的規范病理報告,以指導臨床診療。盧遠響[11]等發現,腫瘤出芽與反映胰腺神經內分泌瘤侵襲性的臨床病理指標高度相關,且高級別腫瘤出芽與肝轉移、血管侵犯等共為導致胰腺神經內分泌瘤不良預后的影響因素。近年,已有專家基于腫瘤出芽活性及其腫瘤細胞巢大小制定新分級系統,將其用于預測結腸癌的無瘤生存時間[12]。由上述報道可知,腫瘤出芽的相關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直腸癌領域,其與多種惡性實體瘤的病理特征及預后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PCa患者中,高TNM分期、高Gleason評分及合并淋巴結轉移、包膜侵犯、精囊侵犯者腫瘤出芽高級別率更高,表明腫瘤出芽與PCa的侵襲及轉移能力密切相關,可與常規病理特征指標共同指導臨床診療。還有學者指出[13],腫瘤出芽與EMT發生密切相關,可能較傳統的病理特征指標可更早地提供信息,而準確地預測預后。本研究中,高級別腫瘤出芽者術后平均生存時間21.27個月,低級別腫瘤出芽者術后平均生存時間23.75個月,且高級別腫瘤出芽者術后2年生存率明顯低于低級別腫瘤出芽者,提示腫瘤出芽可用于預測PCa預后,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意見。
雖然國際腫瘤出芽共識會議提出的腫瘤出芽判斷標準為0~4個(低級別)、5~9個(中級別)、10個及以上(高級別),但大多數學者仍使用Ueno提出的分級方法,該方法(即本研究使用的分級方法)在食管癌等非直腸癌報道中更為常見[14]。故本研究參考相關報道,使用了Ueno提出的分級方法,一致性檢驗也顯示,2名病理科醫師判斷腫瘤出芽級別具有良好一致性,提示Ueno提出的分級方法評估PCa腫瘤出芽的穩定性良好,具有其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腫瘤出芽與PCa的侵襲及轉移能力有關,可用于評估患者預后生存情況,具有可借鑒性,有望成為新的病理特征指標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