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法典》對收養的法定條件進行了較大改動,有其時代進步的積極意義。如擴大了被收養人的范圍、放寬了收養人的條件和被收養人的人數限制、新增了對收養人的限制條件、擴大了“40周歲以上”年齡差的適用范圍等。但對現有收養法定條件的界定仍需要進一步予以明確,如對“喪失”條件的理解、設置“查找不到”的期限、加強“特殊困難”的指導意見、強化對“無不利于被收養人健康成長的違法犯罪記錄”的甄別。同時,在現有收養法定條件的完善上,應考慮設置收養人最大年齡條件和適當放寬成年收養條件。
關鍵詞:《民法典》;收養;法定條件;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3-0155-04
On the Legal Conditions for Adoption and Their Improvement
Yang Jincheng
(Tibet University, Lhasa 850000)
Abstract: Civil Cod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changes to the legal conditions for adoption, which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he times. For example, the scope of adoptees has been expanded, the legal conditions for adopters and the number of adoptees have been relaxed, new restrictions on adopters have been added, and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age difference of “over 40 years old” has been expanded. However, the definition of the existing legal conditions for adoption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clarified, such as understanding the “loss of parents”, setting the time limit for “failure to find the parents”, strengthening guidance on the condition of “special difficulties the parents have so as not to bring up children”, and reinforcing the screening of “no criminal records that are detrimental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adoptee”. At the same time,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setting a maximum age restriction for adopters and appropriately reducing the conditions for adult adoption while amending the present legal conditions for adoption.
Keywords: Civil Cod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option; legal conditions; improvement
2021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正式施行,我國的收養制度正式走進法典化時代,在對有關收養制度方面的法律和法規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民法典》對收養制度的基本原則、法定條件和程序方面都進行了修訂和完善。本文通過將《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有關收養關系成立的法定條件,與1998年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以下簡稱《收養法》)進行梳理對比,結合收養制度的歷史和社會發展背景,對《民法典》收養關系的法定條件進行檢視分析,并提出進一步的完善對策。
一、有關收養法定條件的立法變動
(一)擴大了被收養人的范圍
《民法典》第十七條規定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第一千零九十三條規定未成年人可以被收養。原《收養法》第四條規定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養。由此可知,《民法典》將被收養人的年齡上限從十四周歲調整到十八周歲,從而擴大了被收養人的范圍。
(二)放寬了收養人的條件和被收養人的人數限制
原《收養法》規定,一般情況下,要求收養人無子女,且只能收養一名子女。在我國全面實行二孩政策以后,《民法典》順應計劃生育政策的變動,放寬了收養人的條件,規定無子女的收養人可以收養兩名子女,有子女的收養人可以收養一名子女。
(三)新增了對收養人的限制條件
與原《收養法》相比較,《民法典》新增了對收養人的限制條件,要求“無不利于被收養人健康成長的違法犯罪記錄”(第一千零九十八條第四項規定),進一步強化了對被收養人利益的保護,旨在體現“最有利于被收養人”的第一原則。
(四)擴大了“40周歲以上”年齡差的適用范圍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零二條將原《收養法》第九條的“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的”修改為“無配偶者收養異性子女的”,統一規定無配偶者收養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收養異性未成年人的年齡差均應達到40周歲以上。將女性收養男性未成年人的收養人也包含在“40周歲以上”年齡差的適用范圍之內,從而體現對被收養男性與被收養女性的同等保護,填補了此項法律空白。
(五)下調了收養中征求未成年人意見的年齡標準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零四條將原《收養法》第十一條規定的收養中征求未成年人意見的年齡由十歲下調到八歲,下調了兩歲。此項調整是基于對當今社會兒童心智發育較早的客觀事實的考慮,有利于更好地遵從被收養兒童的真實意愿。
(六)更改了送養人中的主體指代
《民法典》將原《收養法》送養人中的“社會福利機構”更改為“兒童福利機構”。“社會福利機構”是“兒童福利機構”的上位概念,其覆蓋面較寬泛,包括為老年人、殘疾人、孤兒和棄嬰提供養護、康復和托管的服務機構。而“兒童福利機構”僅指“民政部門設立的,主要收留撫養由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的未滿18周歲兒童的機構”[1],從而使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操作指向更加明確。
二、對現行收養法定條件的思考
(一)被收養人是喪失父母的孤兒
在此項條件中,對于“喪失”的理解,一般認為是被收養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經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對于沒有找到生父母的被拐賣兒童,其父母并不一定是已經死亡了的,而只是限于種種困難和條件限制,造成其生父母的“缺失”,而非“喪失”,這樣就有可能造成解救后的被拐兒童無法進行收養的難題[2]。針對這一問題,民政部、公安部在2015年頒布的《關于開展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打拐解救兒童收養工作的通知》[3]中,規定了“對于已經在社會福利機構或者救助保護機構長期生活的打拐解救兒童的落戶和收養要優先解決”;“對于采集了DNA信息、并在《通知》實行前已經查找其生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滿12個月的兒童,公安機關應當直接向社會福利機構出具查找不到生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證明。社會福利機構對于符合收養條件的打拐解救兒童應當及時進行送養”,從而解決了這一司法實踐難題。但在法理中,目前尚處于條文空白狀態。
(二)被收養人是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
對于“查找不到”的期限,《民法典》沒有對具體的查找時間作出統一規定。公安機關在棄嬰報警中對于查找不到棄嬰生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一般是在棄嬰的血樣采集滿60日后,出具《查找不到生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說明》。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對這一期限的具體時間可以理解為60日。但在我國收養關系一旦成立,即意味著擬制了新的家庭親子關系,也意味著生父母親權的消失。如生父母在后續又被查找到,則生父母有權要求撤銷收養關系,這對維護收養關系的穩定是不利的。筆者認為,可以參考《民法典》對宣告死亡的時間條件為下落不明滿四年或意外滿兩年,宣告失蹤為下落不明滿兩年的規定,在經過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充分論證,有必要適當延長對查找期限的設置。
(三)被收養人的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子女
首先,針對“生父母”條件,《民法典》所限定的只能是被收養人的“生父母”有特殊困難,將被收養人的“養父母”和“繼父母”排除在外[4]。《民法典》的這一規定是基于如果將“養父母”和“繼父母”也包含在此項條件內的話,有可能造成“養父母”和“繼父母”在并沒有特殊困難的情形下,但又不想撫養“養子女”或“繼子女”,進而借收養的名義達到買賣或遺棄未成年人的非法目的。對于此類特殊情形,其實完全可以借鑒收養評估的辦法予以解決[5],改變現行收養評估只針對收養人條件方面的方向,實現對收養關系中各個主體評估的全覆蓋,對其均加以甄別。
其次,針對“特殊困難”條件,在現實當中可能存在多種多樣的情況或其他復雜情形,《民法典》不可能規定具體情形。民政部發布的指導意見,規定對“特殊困難”的相關證明要由生父母所在單位或者村(居)委會出具,主要是依據相關部門出具的重大疾病、重度殘疾和司法機關的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判決書為內容的證明材料。其他特殊情況和例外情形,由鄉鎮(街道)出具有關證明,但并未詳細例舉說明。實踐中,“特殊困難”的情形多樣復雜,并不可能僅限于上述幾種,從而造成在具體適用這一規則時不好把握的窘境。因此,相關部門還需出臺具體的指導意見,以便更好地實現“最有利于被收養人”目的。
(四)送養人為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子女的生父母
依據《民法典》第二十六條的規定,父母對未成年人具有撫養的法定義務,這意味著原則上生父母不得對自己的子女進行送養。但此項規定主要是基于與《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三條的第三項規定相協調的考慮,正如上文的分析,如果對第一千零九十三條中“生父母”的限制條件考慮增加“養父母”和“繼父母”的特定情形和強化“特殊困難”指導內容的話,理應對本項規定中的“生父母”和“特殊困難”的限制條件進行同樣內容的調整,使之在法理上協調一致。
(五)收養人無不利于被收養人健康成長的違法犯罪記錄
此項規定是《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八條中對收養人條件的新增內容,旨在強化對收養人基本品行的審查,防止收養人利用被收養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以及杜絕收養人利用收養子女進行繁育后代現象的發生,給被收養人提供一個有利于其健康成長的環境,以實現進一步對被收養人的利益進行保護的目的。對這一條件的理解,應當突出于“不利于”,而不是認為所有有違法犯罪記錄的收養人都不可以收養子女。《民法典》頒布實施以后,原來的收養登記辦法還未進行修訂,對這一條件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尚屬空白。據此,相關部門應加快修訂出臺新的收養登記辦法,增加對這一條件進行審查的指導意見;收養登記機關應及時修訂內部登記工作規范,加強甄別,突出“不利于”的具體內容。比如對違法犯罪中的刑事犯罪和治安違法的區別對待、違法行為中故意和過失的區別對待等。同時,收養登記機關應與公安機關或其他相關部門建立同步協調機制,從“最有利于被收養人利益”的角度出發,為查詢收養人是否存在不利于被收養人健康成長的違法犯罪記錄或調取相關違法犯罪材料提供便利。
三、對完善收養法定條件的建議
(一)完善收養人年齡條件設置
《民法典》對收養人的年齡條件設置只限定了最小年齡,即要求收養人年滿30周歲,卻沒有限定最大年齡。這樣的條件設置存在一定的缺陷,使收養關系在“年齡差”問題上顯得并不合理。
對收養人設置最低年齡條件,是認為30周歲以上的收養人,絕大多數都已經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擁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有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能力。同理,如果對收養人的最大年齡不做限定,年齡過大的收養人,本身就面臨著疾病、亡故的風險,收養關系一旦成立,收養人在年老、疾病等因素的困擾下,必將無法較好地對被收養人進行撫養。而且,如果發生收養人亡故的情形,不僅造成被收養的未成年人在成長期就將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生活陷入困境,可能還會面臨被再次收養,這對被收養的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并不符合最有利于被收養人的首要原則。
針對這一問題,在保留目前收養人須年滿30周歲以上規定的基礎上,通過增設收養人最大年齡限定予以完善。以目前我國主要實行未成年人收養制度分析,被收養人最大年齡為不滿18周歲,按三代以內的要求,加最大兩代年齡差(一般傳統觀念下,16至18歲為一代),推算收養人的最大年齡可以限定在54周歲以下。按最小法定結婚年齡(男不早于22周歲)推算,收養人的最大年齡可以限定在62周歲以下。參照我國現在一般情形下的法定退休年齡,60周歲以上即在法律上被認為是已經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年齡階段,可以將收養人的最大年齡限定在60周歲以下。但從考慮無配偶者收養異性未成年人需滿足“40歲年齡差”條件的特殊情形下,以被收養的未成年人假設為最大年齡18歲,推算收養人年齡又須在58周歲以上。因此,還需在充分調研、科學論證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作出科學合理的具體規定。
(二)適當放寬成年收養條件
從被收養人角度來看,我國法定的被收養人年齡要求為不滿18周歲,18周歲以上即為成年人,不具備被收養的資格條件。一是以目前我國“年滿6周歲”接受義務教育的時間起算,大部分人在18周歲剛好是高中畢業的年齡階段。雖然在法律層面已經屬于成年人,但他們在18到22周歲的年齡段(以4年本科和3年高職教育為例),正是接受高等教育或職業教育的階段,絕大部分都還處于家庭供養階段,雖然在心智等方面已經成熟,但不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尤其是在經濟方面。對這些剛成年不久的青少年,如果在出現父母亡故或家庭特殊困難等情形下時,可以考慮以不完全收養的方式納入到可被收養的范圍內,將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和持續發展。二是對那些患有疾病或身體殘疾的成年人來說,獨立生活的能力受限,生活中長期需要付出大量的經濟和精力成本,對原生家庭帶來的困難是長期性的。如果以不完全收養的方式,由社會上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愛心人士進行收養,他們的生活質量能得到保證和提升,還可以實現減輕原生家庭困難和滿足養父母精神慰藉的“三方”共贏。三是對成年孤兒和某些雖已獨立卻早逝雙親的成年人來說,也同樣渴求家庭親情的慰藉[6]。從這一角度考慮出發,適度放寬和擴大我國成年收養的法定條件和范圍,對被收養人是有利的。
從收養人角度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醫療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的預期壽命逐步延長,老年人群基數越來越大。年齡較大的收養人可能會更愿意收養成年人,一是囿于自身身體狀況和精力問題,相對未成年人來說,收養成年人可能付出的身體和精力成本較小;二是收養成年人以后,能及時得到被收養人的照顧或贍養,但付出的更多是相對較為單一便捷的財力或物質幫助;三是在只能收養未成年人的條件下,如果未成年人的年齡較小,可能還會造成隔兩代(一般傳統觀念下,16至18歲為一代)的代差問題,這對收養家庭的和諧穩定與被收養人的健康成長都是不利的。同時還應看到,在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現實下,早期的“失獨”家庭逐漸增多,這些更需要家庭親情慰藉的收養人,在收養過程中,更傾向于在年齡、性別等方面選擇與自己已亡故親生子女較相像的被收養人。從1982年計劃生育被確定為基本國策開始起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年齡已經達到40周歲了,我國現行收養制度是以最大限度維護未成年人的利益為出發點的,但在收養關系當中,過多強調被收養人的利益,勢必引起收養人利益的失衡。
從社會角度來看,雖然近年來,國家鼓勵發展多種養老方式,但目前和未來一段時期,仍以家庭養老為主。家庭養老模式帶給老年人的親情關懷和家庭慰藉,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因而,適時放寬和擴大我國成年收養的法定條件和范圍,不失為解決目前和未來養老困境有效措施。
從我國收養實踐考慮,實行成年收養涉及法律、社會等多個層面的問題,在現階段不大可能對《民法典》進行修訂的前提下,學界、立法、實務等相關部門應進行預見性研究,及時推動建立成年收養的相關制度,積累和總結經驗,在條件成熟之時,可以一并納入《民法典》當中予以確立。
四、結語
相較于原《收養法》,《民法典》時代的收養法律制度,不僅明確了收養的基本原則,對收養的法定條件進行了再次修訂,也完善了對其他方面的規定,成為今后指導收養行為的基本依據,開啟了新時代收養法律制度的嶄新篇章。但同時應該認識到,雖然關于收養法律制度的內容占據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但在實踐中,限于歷史、現實等各方面因素的掣肘,《民法典》在收養法律制度的其他方面還未涉及或涉及較少。例如:不完全收養的實行、試收養期的建立等。當然,從我國收養的歷史傳統和現今社會的實際情況來看,對收養制度進行重大變革,應采取“慎之又慎”和“小步快走”的態度,通過對收養法定條件的不斷完善,促使收養法律關系趨向于更加和諧融洽,進而形成更加全面、完整、合理的收養法律制度。
參考文獻:
[1]李燕.未成年人醫療決定模式的民法典解讀[J].政法論叢,2021(3):92-102.
[2]孫大偉.未成年人保護視角下收養主體問題研究[J].時代法學,2020(6):21-30.
[3]鄧麗.收養法的社會化:從親子法轉向兒童法[J].社會科學文摘,2021(2):72-74.
[4]方歆然,許清清.我國收養制度的理論基礎、立法演進及其完善[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20(6):39-46.
[5]王云斌.構建收養評估制度的八個關鍵問題[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5(12):7-11.
[6]崔馨園.論我國成年收養制度的構建[D].延邊:延邊大學,2020.
作者簡介:楊金城(1986—),男,土族,甘肅天祝人,單位為西藏大學,研究方向為民族法學。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