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國
《2021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 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9.44 億,較2020 年6月增長4321 萬,網民使用率為95.4%。各個細分領域中,短視頻的用戶使用率最,短視頻的用戶使用率最高,為88.3%,用戶規模達8.73 億。”[1]可見短視頻已成為了當下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這也對電視新聞創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此,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及時調整新聞創作思路,將短視頻作為一個突破口,力爭趁著這個媒體融合的快車道,提高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受眾需求的變化。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時間被不間斷的切割,日益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人們很難靜下來觀看一段完整的長新聞。短視頻新聞具有篇幅短小、內容精煉、傳播迅速的特點,改變了受眾獲取新聞的模式,特別是隨著手機客戶端、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等的興起,讓人們的閱讀習慣由讀圖時代向視頻時代跨越,成為當下新聞傳播的重要途徑。可以說,受眾的需求直接催生了短視頻創作的百花齊放,衍生出各類視頻播發平臺,短視頻新聞也成為最受歡迎的視頻創作內容之一。
技術的更新迭代。 5G 技術的應用,有效解決了手機觀看視頻時出現的卡頓、延時等問題,大大提高了手機觀看視頻的流暢性。如今,新聞信息傳播已經從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等傳統媒介轉向移動手機端,完成了從大屏到小屏的轉變,也使手機端成為當下大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途徑,也為短視頻新聞創作提出了新要求。
縣級融媒體中心破局的重要途徑。 2020 年11 月3 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對此,縣級融媒體中心不僅要建好融媒體平臺,還要打通黨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實現建強用好平臺。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短視頻新聞以其篇幅短、主題明確、傳播速度快等優點,日益成為新聞傳播機構的一個重要抓手。特別是在重大事件報道上,從中央到省市各級媒體,都會迅速推出短視頻新聞,增加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現場感,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滿足受眾的知情權的同時也能迅速占領輿論陣地,具有良好的傳播效果。而“縣級融媒體中心整合了地區內大量媒體資源,具有與基層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天然優勢,必須重視短視頻的創作與傳播,短視頻成為提升縣級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重要途徑。”[2]
但是,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難題在于如何在人力、物力、財力有限的前提下,在堅持“移動優先”的戰略中實現由“大屏”到“小屏”的轉化,搭建起新聞傳播矩陣。
電視新聞思維固化, 缺乏吸引力。 在媒體融合的進程中,原有的電視新聞記者紛紛轉型為全媒體記者,不再是只生產電視新聞,還要制作出適合新媒體傳播的視頻產品,這就要求記者針對一個新聞事件要做到“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作為傳統媒體時代的從業者,存在明顯的消極對抗心理,這是電視新聞記者乃至所有傳統媒體記者的共有問題,在被新媒體裹挾著前進的過程中,大多數電視新聞記者失去了與時俱進的良機,仍然用電視新聞的思維去生產短視頻產品,把電視新聞生硬地搬到新媒體平臺上。同時,因既往的職業慣性使然,電視新聞多帶有濃重的說教口吻,和觀眾的距離日漸拉大,更重要的是滿足不了觀眾對新聞的多樣化需求。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電視新聞記者對新聞事件的有效報道難度日益增加,而且在時效性上也遠遠落后于新媒體產品。面對社會熱點事件,電視新聞記者仍按照既有的采編流程進行新聞報道,往往采訪還沒有完成或者新聞正在后期編輯中,相關新聞信息就已經出現在各類新媒體平臺,這種滯后性報道,不僅造成既有觀眾大量流失,甚至失去了輿論引導力。
視頻內容同質化, 缺乏創造力。 短視頻新聞內容千篇一律,創新性不高,已成為當前短視頻的一大弊病。帶有鮮明的風格是新聞產品獲得高關注度的關鍵因素,而在實際的短視頻新聞制作中,部分創作者一味求效率,大量使用粘貼、復制、引用,缺乏產品的創新精神,以至于很多短視頻新聞產品毫無意義。雖然一條短視頻新聞,短則十幾秒多則不過三五分鐘,但是也應該有其與眾不同的內在邏輯。短視頻新聞不是簡單地對電視新聞進行時長上的壓縮,而是要彰顯新媒體平臺對新聞傳播的價值再造,要突出再造過程的創造力。對于縣級融媒體中心來講,傳統電視新聞記者年齡偏大,多在35 歲至40 歲,這類群體缺乏對新媒體的關注,進而導致短視頻新聞的創造性不足,難以掌握短視頻新聞“短、平、快”的傳播特性。在時長限制之下,如何將內容做得新穎,擺脫同質化,吸引受眾的關注,是目前短視頻新聞創作面臨的一大難題。
過度追求流量, 缺乏敘事力。 在向短視頻領域進軍的過程中,傳統媒體制作的短視頻新聞為了追求點擊量,實現快速“圈粉”,會選擇主動迎合年輕受眾的需求,很容易將娛樂性放在首位,凌駕于新聞信息的需求之上。過度追求新奇內容和感官刺激,而忽略了新聞生產的要素構成,貌似包含了很多元素,但是連最基本的敘事都沒有講清楚,失去了新聞的嚴肅性,以至于新聞的權威性大幅降低。新聞不單單是傳遞信息,也要引導輿論。制作和播發新聞本是一項極為嚴肅的工作,但是有的新媒體機構為了獲得更高的播放量,減少新聞制作流程且把關不嚴,如故意夸大標題制造噱頭,采用剪輯拼湊的方式歪曲事件真相,誤導受眾對事件的正確認知,更有甚者還利用短視頻故意散播謠言,引發負面輿論,嚴重影響社會安定,這些都是過度追求點擊量造成的不良后果,也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堅持“內容為王”。“內容為王”始終是新聞創作的一貫準則,是新聞創作的根本,也是新聞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內容為王”不單單是指的是創作的內容,“‘內容為王’成為媒體發展必守的鐵律,其本質是‘哪種內容才是真正的重要’,因此,‘內容為王’中內容的合理內涵實際上是‘原創內容’‘獨家新聞’和‘能夠滿足受眾需求的內容’”。[3]在短視頻新聞創作中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在新聞主題的選取上要充分慮新聞真實性與受眾吸引力的辯證關系,堅決抵制泛娛樂化的新聞報道。
一方面,新聞內容要真實準確。當前各類短視頻產品良莠不齊,各種吸引眼球的標題黨橫行,虛假新聞泛濫,人們對新聞的權威性不斷降低,甚至質疑新聞的權威性。面對這一現狀,提高新聞的真實和準確顯然是第一位的,守住新聞的真實,就是守住時代的真實,這要求新聞記者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不為流量所左右。
另一方面,新聞內容要有溫度、接地氣。短視頻新聞要以群眾為主體、以民生為重點、以生活為藍本,采用平民化、具體化、多樣化的報道方式,多做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報道,增進新聞產品與受眾的親切感,真正打通黨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特別是在當前各類信息播發渠道的迅猛增長和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日趨碎片化、注意力下降的情況下,短視頻新聞既要能夠吸引受眾的關注,又要能夠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豐富短視頻的形式。“新聞美學理論的引進,對媒體融合過程中新聞呈現手段和方式更形象、更生動、更豐富的新媒體而言,同樣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導。把新聞美學理論與融媒實踐結合起來進一步深入研究,必將有大收獲。對融合發展而言,這既是原則統領和指導的,也是手藝提高和豐富的,遵循新聞美學原則的融媒產品甚至可能也是‘藝術’的。”[4]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從審美的高度重新認識新聞傳播,將新聞短視頻的創作過程與新聞美學理論相結合,豐富視頻內容的形式,達到新聞傳播的美學要求。
一方面拍攝手法要多樣化。創作短視頻新聞時要注意拍攝技巧,及時抓取富有現場感的畫面。筆者在拍攝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城南社區“老伙計”巡邏隊時,發現一群平均年齡為68 歲的老年志愿者,他們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特別是在學校上下學高峰期主動維持秩序。在現場與志愿者溝通時,筆者用單反加手持穩定器的方式讓志愿者邊走邊說,介紹“老伙計”巡邏隊的成立初衷和堅持做下去的決心。作為短視頻新聞開端的第一個鏡頭,二十多秒的講述瞬間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取得了很好的互動效果。
另一方面要增加鏡頭的審美性。短視頻新聞應該不斷豐富鏡頭畫面的形式,增強畫面表現力,以此獲得增加短視頻新聞的鏡頭美感,滿足受眾的審美期待,進而提高短視頻新聞的傳播力與影響力。筆者在拍攝《發現張店之美》的短視頻系列新聞報道時,除了常規的鏡頭拍攝外,每次都留出足夠的時間拍攝一些畫面精美的鏡頭,比如航拍空中鳥瞰整個公園的鏡頭、綠樹成蔭的鏡頭、社區精美建筑物的鏡頭,尤其是那些信息量豐富的鏡頭,那些能夠和主題起到呼應的鏡頭,比如老人悠閑自得“拉呱”的鏡頭、孩子嬉戲玩耍的鏡頭。這些鏡頭不但能夠增強鏡頭美感,也能夠為后期剪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增強短視頻新聞的故事性。
重視短視頻的剪輯包裝。以往的電視新聞制作一般會根據現場拍攝整個新聞事件,然后編輯進行后期的剪輯和包裝,在這個后期過程中,編輯有足夠的篇幅交代整個新聞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和產生的影響。“而短視頻由于“短、平、快”的傳播特性,其內容時長通常控制在120 秒左右,時間越長,用戶的流失率就越高。”[5]因此,短視頻新聞的編輯要提高編排效率,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和包裝設計技巧,才能適應新媒體播發平臺的傳播規律,提升產品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一方面,短視頻新聞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做到先聲奪人,并能講好新聞故事。在時長有限的情況下,編輯要注重每個鏡頭的細節,充實新聞事件中的人物、情結,做到敘事有條理、節奏有起伏,使整個短視頻新聞有內涵、有邏輯、有新意,表達出更多內容,為受眾提供更多的新聞信息。
另一方面,短視頻新聞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新媒體技術提高新聞的排版質量,特別是要運用包裝、橫屏轉豎屏、加入文字效果等手段,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提高新聞產品的關注度。比如《今日張店》視頻號中,主要采用3:4 的豎屏排版方式,在結構上加入了一個固定的新聞底板,從而使產品與手機的屏幕相匹配,為受眾提供了更直觀的視覺體驗,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有時候為了增強短視頻新聞的吸引力和敘事張力,可以在版面上加入醒目的標題文字,或者適當添加一些文字作為視頻內容的敘事補充。在融媒體背景下,短視頻新聞可以靈活運用各類詞匯和藝術字體,增加趣味性、親近感和清晰感,借助這些簡短有力的表達方式向受眾傳遞鮮明的新聞態度,引導受眾的輿論導向,改變以往社會大眾對于傳統媒體制作新聞枯燥、乏味、呆板的印象。“今日張店”視頻號和“張店融媒”抖音號,通過改進短視頻新聞的制作模式,加入了更多的包裝制作元素,大幅度提高了新聞產品的瀏覽量,也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應。
短視頻作為新聞傳播的重要手段,已經深度融合到新聞的播發流程中。短視頻新聞突破了平臺限制,可以讓受眾獲得沉浸式的體驗,也滿足了受眾的獲取信息需求,因而在今后的新聞傳播過程中,特別是縣級融媒體中心更應該深耕短視頻新聞創作領域,不斷加強和改進短視頻新聞的質量,與傳統電視新聞并駕齊驅,努力提升媒體融合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