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花,封海霞
1.東南大學醫學院,江蘇 210000;2.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癥[1],我國結直腸癌死亡率居惡性腫瘤第5位[2]。結腸鏡檢查可協助診斷和治療腸道疾病,與降低結直腸癌死亡風險之間具有相關性[3-4]。充分的腸道準備是成功進行結腸鏡檢查的前提[5-6],確保結腸鏡檢查診斷的準確性、手術安全性和降低總體成本效益。據統計,18%~35%的結腸鏡檢查仍然存在腸道準備不足的問題[7-11];其影響因素包括病人年齡、性別、糖尿病、腹部手術史、便秘、飲食、服藥準確性、檢查等待時間、精神心理因素等。近年來,基于手機、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等終端設備的腸道準備信息化管理模式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12-19],通過提供多元化健康宣教信息、提醒預約、腸道準備程序管理及在線溝通平臺等加深了病人對結腸鏡檢查相關知識的了解、改善了結腸鏡檢查和腸道準備的依從性及腸道準備質量。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外信息化技術在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中的應用現狀,以期為信息化技術在結腸鏡檢查病人腸道準備中的推廣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結腸鏡檢查的預約缺勤率很高,短信作為一種操作方便且快速的通信方式,可為病人的檢查時間或腸道準備程序設置定時提醒。美國的Solonowicz等[13]從結腸鏡檢查前14 d至6 h向預約病人定時發送20條帶有相關鏈接的短信,定時提供檢查時間、飲食調整、分次服藥等信息,不僅降低了檢查缺勤率,還提高了病人滿意度和腸道準備合格率。Lam等[20]發現,在檢查前7~10 d用短信提醒門診結腸鏡檢查病人亦可降低檢查缺勤率。土耳其的一項研究選擇在檢查前3 d進行短信干預,同樣證明其在病人滿意度和腸道準備質量方面的有效性[21]。一項韓國研究表明,在結腸鏡檢查前6 h向病人發送短信,能促使其維持最佳檢查等待間隔并提升腸道準備質量[22]。盡管短信可提供時間、程序提醒和健康教育信息,節省醫療資源,降低結腸鏡檢查缺勤率,提高腸道準備質量,但不同國家對短信干預的開始和持續時間尚未統一,還需進一步研究和規范。同時,短信的信息為單向輸出,無法確保病人真正閱讀信息或完全理解其內容。此外,短信提供的信息也有限,偏程序化和書面化,缺乏個性和趣味性。
電話主要用于結腸鏡檢查前2 d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和即時答疑,以提高病人依從性,改善腸道準備質量。西班牙的Alvarez-Gonzalez等[14]實施了一項多中心研究,在檢查前2 d對有腸道準備不充分史的病人進行電話干預,結果顯示,與常規口頭及書面教育組相比,電話干預組病人的腸道準備成功率更高。韓國Lee等[23]的研究亦證明了該方案在成人結腸鏡檢查病人中的有效性。國內一項研究在檢查前2 d對老年病人進行電話干預,其腸道準備依從率提高了21.7%,腸道準備成功率提高了23.6%[24]。另外,Diniz等[25]的研究表明,檢查前1 d的電話干預亦可改善病人的腸道準備質量。綜上所述,電話干預周期較短且多為一次性干預。通過電話與病人進行個性化溝通是一個有效的干預策略,可使病人特別是重點人群理解干預方案并提高其依從性。但電話干預也存在一些弊端:①電話干預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資源;②存在失聯率;③適用人群受限,聽力或語言障礙者不能從電話干預中受益;④國內外電話干預時機尚未明確統一,有待進一步研究。
微信是國內使用最廣泛的社交網絡,是一款集文本、圖片、語音、視頻、小程序于一體的通信應用。基于微信平臺的腸道準備干預包括健康宣教、關鍵點提醒、醫護患在線溝通等。目前,結腸鏡檢查健康教育依賴口頭和書面宣教,不僅耗時長,提供信息有限,且不便于病人理解和掌握信息。彭文君等[15]利用微信以文字、圖片、微視頻以及動畫形式對病人進行多元健康宣教,節約了護士的宣教時間與成本,提高了病人的腸道準備知識知曉率并改善了病人的術前焦慮。Xu等[26]囑病人觀看8 min微信提供的關于腸道準備和結腸鏡檢查相關視頻,結果顯示,與書面教育組相比,微信視頻指導組病人在腸道準備質量、依從性方面表現更好。這一結果與Kang等[27]的研究結果相吻合。伴隨技術更新,微信功能進一步拓展。研究人員還可通過微信備忘錄設置或微友助手功能在關鍵時間點提醒病人,并在線督促病人按時完成腸道準備程序,降低病人遺忘率,規范其腸道準備行為,糾正偏差,提高病人的依從性[28-29]。此外,微信的實時在線社交功能使病人與醫護人員在腸道準備過程中的交流更加順暢。荀林娟等[30]匯總了既往病人在腸道準備過程中的常見疑問,并借助微信平臺建立“問題庫”。當病人咨詢時,護士立刻從“問題庫”中匹配答案進行回復。結果顯示,84.4%的病人認為該干預程序簡單易操作,且對腸道準備有幫助。另一項研究通過建立以護士為主導,消化科醫師、麻醉師等共同參與的多學科專業團隊進行在線溝通與反饋,有效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15]。因此,基于微信的腸道準備干預模式可豐富病人的腸道準備知識,獲取和暢通在線溝通途徑,減輕病人焦慮、提高腸道準備依從性、提高病人滿意度和腸道準備質量等,在臨床上具有推廣價值。但是,微信需要互聯網或智能手機的支持,限制了微信在老年群體和無網絡覆蓋地區的應用。
APP在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中的研究多為對腸道準備質量、依從性和耐受性的分析。與微信功能相似,APP可提供腸道準備健康宣教、在線互動溝通、腸道準備結果輔助判斷、時間提醒等功能。Guo等[16]使用藍牛醫護APP對293例住院病人進行干預。根據病人疾病對其進行分組并向其推送視頻、圖片或文本信息,包括腸道準備程序及病人的個性化治療與隨訪建議。在互動模塊中,護士可以健康管理員的身份登錄并查看病人病史、醫囑、病人信息瀏覽狀態,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并與其溝通。結果顯示,基于APP宣教的干預組在腸道準備合格率和依從性上明顯高于對照組。臨床腸道準備結果評估依賴于病人對末次排便性狀的主觀判斷。研究表明,個體判斷具有差異性且腸道準備質量往往被高估[31]。Jung等[32]開發了一個相機APP,旨在提供一種客觀、簡單、有效的腸道準備結果判斷方法。該APP包含腸道準備分析、腸道準備說明等模塊。通過從病人糞便圖像中提取色調、飽和度和強度值等判斷糞便濃度進行狀態分析;APP顯示通過或失敗兩個結果,以提醒病人停止或繼續服用清腸液。結果表明,該APP的使用降低了病人不適感和聚乙二醇(PEG)總攝入量,提高了病人的可接受性。Lorenzo-Zúiga等[33]創建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序(SPA),它提供文本、視頻宣教和時間提醒等。病人在SPA中提前輸入檢查日期和時間;然后,SPA對每個腸道準備步驟進行提醒;最后,病人根據SPA提供的檢查清單自查,以確保完成所有步驟。SPA的應用顯著提高了腸道準備成功率,改善了病人耐受性。以上分析表明,APP的應用可提高病人腸道準備質量,減少病人清腸液的服用量并改善病人體驗。與微信相比,特定開發的APP可聯結醫療系統,醫務人員可隨時查看病人的病歷信息,使其腸道準備安全性更有保障。但是,APP的開發成本限制了它的臨床普及性。此外,現有的APP只能兼容蘋果或安卓系統,其適用性仍有待擴展。
基于網絡平臺的干預是病人獲得健康教育和腸道準備管理的有效途徑。在線平臺有助于降低檢查缺勤率,改善結腸鏡檢查前的教育質量,緩解病人的焦慮,提高腸道準備質量。Veldhuijzen等[17]曾開發基于視頻和3D動畫的教育網絡平臺,并針對497例病人開展了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病人通過電子郵件獲取網頁鏈接,觀看視頻和動畫了解腸道準備說明,并在線填寫關于既往病史及用藥的問卷調查。隨后,研究人員對結腸鏡檢查潛在的危險因素進行篩選。若無危險因素,病人可直接進行結腸鏡檢查;反之,病人會被另外安排時間檢查。結果表明,網絡平臺組病人腸鏡檢查缺勤率低于常規口頭書面宣教的對照組。Mycolonoscopy.ca是加拿大開發的一個多語言網站[34]。該網站提供了在線文本和視頻,進行腸道準備說明。同時,病人可在網站上提問并獲得反饋。此外,該研究針對593例病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并評估了網站訪問與病人預后之間的關系,結果證明訪問網站與更充分的腸道準備之間存在正相關。該研究還表明,訪問網站可緩解病人結腸鏡檢查前的焦慮,改善腸道準備的依從性和腸道準備質量。綜上所述,在線網絡信息易于獲取,與電話或當面咨詢相比,訪問網站的成本較低。但在線平臺功能依賴電腦和網絡,這降低了其普適性。國內目前暫無相關網絡平臺在腸道準備中的研究,其原因可能是微信在國內更加普及和便利。此外,在線平臺對結腸鏡檢查病人預后的影響仍有待評估。
近年來,可穿戴設備(包括運動手環和虛擬現實技術)在健康監測和治療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35],它能連續跟蹤與個人健康相關的生理參數、量化運動過程,或通過虛擬現實交互技術進行健康教育、疾病管理、心理治療等。過去,身體活動的跟蹤是通過記錄或問卷完成的,無法在運動時直接實施,增加了評估者的管理負擔及病人回憶偏差導致的潛在不精確性。在腸道準備過程中,運動手環可以督促病人運動,協助量化并監測運動參數。孫菊英等[18]探討了智能手環在老年病人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中的應用效果。在腸道準備期間,要求對照組病人適當行走,干預組病人佩戴小米手環,按要求速度步行。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行走步數和距離明顯高于對照組,腸道清潔度和滿意度優于對照組。與陳鳳等[36]的研究結果一致。腸道準備期間的活動量不足是腸道準備不合格的重要原因[37]。病人一般憑自己意愿運動,主觀判斷活動量,致其活動量不足。運動手環可準確監測和量化病人腸道準備期間的步數和距離,實施有效的運動干預,提高病人的運動依從性,改善腸道清潔質量。運動手環作為一種新型智能化可穿戴設備,可實時監測病人運動情況,并自動發出提醒,具有體積小、佩戴方便、操作簡單等優點。但運動手環價格相對較高,還無法全民普及。現有研究僅在老年病人中小樣本、單中心展開,其結果是否適用于其他人群還有待驗證。此外,腸道準備尚缺乏科學、標準的量化運動方案。因此,未來應基于監測設備進一步探索,制定安全、有效、個性化的運動處方,以達到最佳運動干預。虛擬現實技術的概念在1980年被首次提出[38],它是一種提供完全沉浸式計算機模擬體驗的技術,通過頭戴式顯示器和控制器組成一個三維交互式虛擬環境。目前,主要用于結腸鏡檢查前病人的健康教育。Chen等[19]針對346例門診結腸鏡檢查病人開展了隨機對照試驗,要求病人觀看6 min的視頻,內容包括腸道準備說明、檢查待辦事項、檢查和治療程序。虛擬現實技術給病人置身虛擬手術室的感覺,通過頭部運動選擇病人想了解的任何部分;改善了腸道準備質量,提高了息肉和腺瘤檢出率,緩解了病人的焦慮情緒,提高了病人滿意度。目前,虛擬現實技術在我國腸道準備領域處于初次探索階段,僅在單中心進行研究,樣本量較小,還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探索。其次,虛擬現實技術可致病人產生眩暈、頭痛等癥狀[39],未來還需進一步關注該技術在腸道準備中的安全性和病人的真實體驗。此外,受限于價格成本、模型體積和技術原因,VR在醫療機構中的普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現代信息技術突破技術壁壘,與腸道準備實現深度融合,個性化的腸道準備管理體系初步構建,多樣化健康教育需求得到滿足,腸道準備質量不斷提升,內鏡中心的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內鏡中心的發展取得重要進展。未來,腸道準備信息化服務模式也將伴隨技術創新取得新突破。
2.2.1 打破傳統方式帶來的路徑依賴
目前,信息化技術干預腸道準備還停留在研究層面,并未在臨床上真正普及。民眾和醫務人員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可能存在抵觸情緒,畏懼變革的心理,導致其在腸道準備領域的推廣遇到阻力。暢通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渠道,打破對傳統口頭、書面形式的依賴仍是一個難題,這需要政策制定者、醫院管理者和臨床醫護人員樹立改革創新意識,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腸道準備中。
2.2.2 彌合信息素養缺乏形成的信息鴻溝
信息素養的匱乏阻礙了信息技術與腸道準備領域的深度融合。受年齡、文化程度、自身學習接受能力等影響,信息技術無法均衡惠及每位公眾。因此,需構建以家庭、社區、醫院參與的多元信息素養提升路徑,提升弱勢群體的信息素養。同時,信息化平臺應降低學習和使用門檻,實現適老化、便捷化發展,以滿足弱勢群體的需要。
2.2.3 優化與拓展信息化技術的功能
現有的腸道準備專用移動應用程序無法兼容所有手機系統,需要進一步技術優化。其次,信息化干預腸道準備時,個人信息在各場域下不同程度被暴露,加大了隱私泄露的風險。故應建立個人信息安全風險保障體系,保證病人信息安全。此外,基于信息化技術的腸道準備干預在功能上既有重疊又各有側重。包括健康宣教、在線溝通、關鍵點提醒、腸道準備結果預斷、病歷聯結、量化運動等功能。未來研究可在功能上進一步拓展。
2.2.4 進一步研究信息化技術在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中的應用
基于信息化技術的腸道準備研究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聚焦于不同信息技術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樣本量小,覆蓋區域有限。今后需開展更大樣本的多中心研究,證實信息化技術在腸道準備中的效果。現有研究在腸道準備用藥飲食方案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對照組一般行常規口頭書面宣教,究竟何種信息化干預能取得最佳效果和病人體驗尚未可知。此外,國內外較少研究涉及病人對信息化干預的體驗、信息化偏好、安全問題、成本效益等方面,未來需針對這些方面深入探索。
信息化技術是推動現代醫學發展、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途徑。信息化技術憑借其便利性、互聯性、智能性和科學性,在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中正加速得到應用,為結腸鏡檢查的病人提供了更全面、精細、智能的管理手段。在醫療改革的新形勢下,如何讓信息技術真正融入腸道準備過程,實現信息技術的常態化應用,滿足多層次需求,進而改善用戶體驗,是擺在醫護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目前,國內外信息化腸道準備的研究已取得初步進展,今后需進一步開展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對信息化干預的效果、成本效益、各類人群的使用體驗與感知、信息化技術干預的阻礙因素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