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雅,吳玉蘭
1.大連大學護理學院,遼寧 116000;2.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
2007年,心理學家Bryant和Veroff在《品味:一種積極體驗的新模式》一書中,將品味的定義明確為關注、欣賞和增強一個人生活中的積極體驗的能力。品味不僅包括對快樂的意識,還包括對快樂體驗的有意識的關注[1]。品味包括3個組成部分:回憶過去、品味當下、期待未來,其中品味當下是核心[2]。不同時期的學者對于品味的含義有自己的理解,Bryant和Veroff(2007年)認為品味是通過將注意力引導到積極的體驗上來調節積極感受的能力[3];Bryant等[4](2011年)認為品味是通過經驗吸收產生、增強和保持積極情緒的過程。Liu等[5](2017年)認為品味是指通過反思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愉快事件來強化和延長積極的情緒;Stone等[6](2020年)認為品味是一種增強積極情緒的調節策略,可以增加行為方法的動機;G?tmann等[7](2021年)認為品味是一種有助于積極影響和心理健康的特定能力,因為它涉及回憶或預測積極的經歷;Garland等[8](2022年)認為品味是將意識集中在愉快的事件和感覺上,以放大積極的情緒和獎勵,但不管品味的定義隨著時間如何演變,兩個基本概念仍然是核心,即對某種程度的積極感受的專注意識和對積極體驗的管理和調節[1]。
作為積極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品味和積極體驗緊密相關,但它又不同于積極體驗。當一個人品味時,他會意識到愉悅,并感悟他所經歷的積極體驗,但個體感受積極體驗卻并不一定就是通過品味。從實質上說,品味不僅僅是對積極體驗的意識,更是對積極體驗的有意加工和有意注意[2]。
在品味當下這一模塊中,品味與正念類似,都涉及對當前刺激和情緒的體驗,但兩者又有所不同,正念旨在承認和接受所有當下的體驗、想法,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而品味的思想和行為旨在增加并可能延長享受,即作為上調積極情緒的策略,與正念相比,品味關注的范圍較窄,只強調對愉悅體驗的吸收,它優先關注于積極的愉悅體驗[9]。Kiken等[10]學者通過試驗進一步闡明品味與正念的區別,他們認為正念會揭示日常生活中經驗的愉快方面,除此之外品味能力還可以提供策略,增加對愉快體驗的享受。換句話說,一個人可能具有很高的正念性,并樂于接受注意到愉快的經歷,但不一定擁有太多上調積極情緒的能力[9]。
SBI由Bryant于2003年編制,共24個題目,包含3個分量表,分別測量個體對于自己通過回想(8項)、品味當下(8項)以及期待(8項)3種方式品味積極事件能力的信念,采用Likert 7級評分,1分為強烈不同意,7分為強烈同意,通過Bryant(2003年)進行的6項研究所示,SBI總分顯示出非常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83~0.94,子量表表現中度到高度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68~0.89[11]。SBI不僅提供預測、品味時刻和回憶的單獨的子量表得分,還提供全球總分,作為衡量人們欣賞積極體驗的感知能力[1]。
WOSC量表是由Bryant和Veroff于2007年編制,目的是測量人們對積極事件的特定認知和行為品味策略的反應,共60個題目,分為分享(6題)、記憶建構(7題)、自我滿足感(7題)、比較(7題)、感知敏銳(4題)、專注(4題)、行為表達(6題)、時間意識(5題)、細數幸福(3題)和消極思維(7題)10個維度[12]。Bryant和Veroff同時報告了強有力的證據支持WOSC作為品味策略的信度和區別的效度[1]。
ERP-R量表由Nelis等于2011年編制,作為品味策略的自我報告測量,評估對積極事件反應的積極情緒調節策略,量表共48個條目,包括行為表現、當前狀態、心理資本和積極的心理時間之旅4個放大維度和壓制、錯誤認知、分心、消極的時間之旅4個抑制維度[1]。ERP-R 的3個放大分量表及其1個抑制分量表在概念上與 WOSC類似,即行為表現與WOSC量表中的行為表達、心理資本與WOSC量表中的與他人分享、當前狀態與WOSC量表中的專注、錯誤認知與WOSC量表中的消極思維類似。ERP-R量表包括比WOSC量表更廣泛的抑制策略,后者包括比前者更廣泛的放大策略,且兩個量表采用不同方法評估其在使用品味策略時的個體差異,WOSC量表采用7級評分法,而ERP-R量表采用二分法(是/否)對被試者進行評分。Quoidbach等在2010年提出了證據來支持8個ERP-R 分量表的有效性[1]。
品味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和幸福感的關系,研究認為品味可能會通過積極情感的產生、維持和放大而對幸福感產生積極的影響[13]。當人們感受到積極的情緒時,他們會開放地接受更廣泛的想法和行為,由于這些經驗,人們可能會提高他們的技能,形成更強的關系,并建立其他資源,從而帶來更大的幸福感和心理彈性[14-16]。品味能力已經成為幸福感的最佳亞尺度預測指標。除了預測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外,品味能力還預測了年輕人的積極情緒、積極影響和對生活滿意度的強度和頻率;品味還可以促進老年人的活動參與度,并認為品味能力高的老人,更喜歡活動,從而促進健康老齡化[17]。除此之外,品味還與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社會功能有關[18]。在關于癌癥的橫斷面研究中發現,品味不僅與病人本身的特異性癥狀和焦慮相關[19],而且還可以改善癌癥病人照顧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20]。品味作為促進積極情緒上調的一種策略,不僅可以促進夫妻間的親密關系[21],而且也是應對生活壓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品味在促進健康母子依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作用[22]。
品味不僅與心理健康有關,而且與生理健康也有一定的相關性。在研究品味與睡眠障礙的關系中發現,雖然品味與睡眠障礙本身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但是與睡眠相關障礙有一定的聯系。品味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促進睡眠的行為,并且已經被納入青少年睡眠干預的選定研究中[23];品味不僅涉及對喜歡或快樂的意識,還涉及對快樂的有意識的關注,而慢性疼痛的病人表現出高水平的快感缺乏和體驗快樂的能力受損。學者Weigand通過一項橫斷面研究驗證了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24];在研究品味與生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時發現,品味還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心率[25]。
“品味生活課程”是由Smith和Bryant于2019年開發的,內容包括首先讓被試者回憶生活帶給他們的重要經驗;其次,列出寶貴的經驗;然后寫下如果沒有得到這些經驗,現在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最后,花2 min的時間思考這些經驗,描述思考時的感受[26]。研究發現,與對照組比較,品味生活課程的老年人不僅報告更高的幸福感、心理彈性、生活滿意度,而且還改善了老年人對衰老的認知態度[26-27]。品味生活課程主要集中于回憶過去,之后學者Smith又進行了為期1周的體驗活動,被試者被要求每天早晨和晚上各留出5 min的時間進行體驗。首先,思考一些積極的事情,包括一些正在發生的好事、一段愉快的記憶,或者一些將會發生的積極的事情,以及讓自己感覺到愉快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專注于思考這個體驗所產生的積極感覺(如娛樂、興趣、興奮、滿足);最后花點時間欣賞讓自己感覺到愉快的經歷,想想這段經歷的特別之處。研究發現,品味除了能夠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心理彈性,還降低了抑郁癥狀[28]。
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全球超過2.64億人受重度抑郁癥的影響,由于該病的性質,抑郁癥狀加重的病人尋求幫助的可能性很低,因此,通過一定的干預手段增加病人尋求幫助的意圖至關重要[29]。Straszewski等[30]在2018年進行了一項關于6 min品味寫作體驗的干預性研究,參與者被要求用盡可能多的細節、感覺和情感來描述并寫下在過去1周中發生的一個積極事件,在前2 min的時間里,參與者回憶這段愉悅的經歷,并回憶與之相關的景象、氣味和細節,記錄和這次積極經歷相關的角色,無論角色多小;然后在后4 min的時間里,回放他們腦海中的記憶,并記錄事件發生時的情緒。研究發現,完成品味寫作體驗任務的抑郁癥病人報告了更多的求助意圖。為進一步了解品味對抑郁癥病人求助意圖的影響,Straszewski等[29]在2020年再次進行了試驗比較品味高喚醒(興奮)和品味低喚醒(平靜)對求助意圖的影響,干預方法采用之前的6 min品味寫作體驗,但考慮到參與者在過去的1周內可能沒有經歷過一絲興奮或平靜的情緒,將記錄1周內發生的一個積極的事件改為最近經歷的1次積極事件,在前2 min的時間里,被試者回憶這段興奮(平靜)的經歷,并回憶起與之相關的景象、氣味和細節,并且記錄和這次積極經歷相關的角色,無論角色多小;然后在后4 min的時間里,回放他們腦海中的記憶,并記錄事件發生時的情緒。研究發現,品味令人興奮的記憶,與控制條件相比,增加了求助的意圖,而品味平靜的記憶則沒有。因此,Straszewski等[29]認為目前的研究支持使用高喚醒的積極情緒來增加抑郁癥病人的求助意圖。
在2篇研究降低青少年自殺率的文獻中,參與者被要求同樣以日記的形式將品味體驗記錄下來,之后進行閱讀和回顧,結果發現,與對照組比較,完成品味日記的青少年增加了積極影響并減少了自殺行為[31-32]。在一項為期3周的品味體驗活動中,大學生被要求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20 min,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并記錄活動的名稱、花費在活動上的時間、從活動中產生的積極情緒,之后在社交網站上進行分享,結果證實通過寫作的品味干預方式,大學生的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33]。此外,一項關于臨終關懷的研究發現,將品味體驗作為臨終關懷時積極情緒溝通的一種模式,提高了臨終病人、照顧者及護士的幸福感[34]。
品味體驗作為提高積極情緒的一種新模式,既是一種特質,又是一種策略[1]。換句話說,既可以通過干預措施來提高品味能力,也可以將品味體驗作為干預手段來提高積極情緒。Bryant和Veroff在2007年提出了10種增強品味的策略,包括與他人分享、建立記憶、自我祝賀、感覺感知銳化、比較、吸收、行為表達、時間意識、細數祝福,以及避免消極思維。同時,提出了4種延長品味的具體方法,包括回憶、專注、分享和贊揚[33]。品味作為干預手段,目前主要有針對老年人的品味生活課程及品味日記兩種形式,品味的內容主要包括回憶過去、品味當下以及對未來期待的積極事件。品味在我國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未來研究可以將品味應用于老年人,以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心理彈性以及應對衰老的積極態度等方面,從而促進健康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