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菊
摘要:近年來,國家允許部分試點單位或綜合性示范單位在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引入員工持股。2016年8月,國家相關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該文對國有企業開展員工持股的具體要求做了明確,為各國有企業試點單位實施員工持股提供操作指引。同時該文也提出國有企業試點單位在實施員工持股時可考慮采取合適方式預留股份。但是對于預留股份究竟如何設置、由誰持有等問題,均未予以明確規定。因此,目前關于此類預留股,仍處于無明確政策法規細則、少有實踐案例、企業混改有需求和改革過程中可嘗試突破的探索狀態。本文圍繞實施員工持股過程中預留股份的意義、存在問題及可選擇方式展開探究。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改革;員工持股;預留股份
一、引言
國企混改主要以開放式改制重組、引入戰略投資者、員工持股、運作上市、PPP模式即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等方式呈現。因行業類型或企業性質不同,國企混改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員工持股這一方式,因國有企業這一特殊經濟主體,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混合所有制”和“員工持股”正逐步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熱點。
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如火如荼,為優化股權結構在混改過程中選擇員工持股亦成為一種趨勢。2016年8月,國家相關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即133號文),該文對國有企業開展員工持股的具體要求做了明確,為各國有企業試點單位實施員工持股提供操作指引。此法規的出臺完善了員工持股的法規體系,同時有了新的突破。133號文提出,為解決后續人才引進問題,國有企業試點單位在實施員工持股時可考慮采取合適方式預留股份。但是對于預留股份究竟如何設置、由誰持有等問題,133號文均未予以明確規定。因此,目前關于此類預留股,仍處于無明確政策法規細則、少有實踐案例、企業混改有需求、改革過程中可嘗試突破探索狀態。
二、預留股份的內涵與意義
(一)預留股份的定義
預留股份,本文特指國有企業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按照133號文開展員工持股時,根據企業的未來發展需要,預留出一部分股份,以備后續公司具備資格的新增員工、引進高端人才和內部崗位職務晉升符合增持條件的員工進行認購。預留股份作為企業實施員工激勵時的一種激勵方式,而非上市公司因股權激勵實施的股權預留。
(二)預留股份的考慮
按照133號文件開展員工持股時,可以預留股份,但不一定非要預留。考慮預留股份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是預期企業業務發展會較快,需要吸納更多對企業發展有助力的中高端人才;二是企業管理層可能存在更換,尤其是在現有基礎上增加或減少的情況。通過預留股份,既可以解決國有企業在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時審核時限過長問題,也可以解決短時間內員工持股對象增加問題。
(三)預留股份的意義
1.吸納新股東,留住高端人才
人力資本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企業要發展,需要持續的資源投入,更需要各領域的高端人才加盟。若企業發展缺乏高端人才,企業的長遠發展將難以維系。但高端人才無法僅用固有的工資體系吸引,更多快速成長且有高端人才需求的企業,選擇通過預留股份讓高端人才做企業的主人,變為企業的股東,以股權這一長期激勵方式吸納更多的高端人才,讓企業能夠在以人才為主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發揮延期激勵及股權調劑的作用
股份預留主要是對企業有突出貢獻員工的一種長期激勵方式。這些員工在企業產品技術革新、日常管理執行等方面都做出積極貢獻,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基座。如何保持這些員工長期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企業發展需攻克的難題,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勵制度可破解這一難題,提高企業人才競爭優勢。同時,企業發展過程中,員工貢獻有大有小,當貢獻大小與持股比例失衡時,容易出現人心不穩。若預留股份,可對這一現象進行一些合理的股權調劑,從而保證長久持續健康的發展。
3.完善企業激勵模式,健全長期激勵機制
預留股份是國有企業實施員工持股時的一種激勵方式,預留股份可以用于滿足老員工因崗位、績效考核變化而對股份的需求,也可以減輕老員工的因持股額度大的一次性出資壓力,同時也可以滿足公司新老員工對持股額度的需求,從而真正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同時實施預留股份是對現有激勵模式的補充,合理的激勵制度需做到對現有骨干員工的有效激勵,還應對新進人才產生吸引效力,正真做到將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高度融合,從而形成長期激勵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有效激活內生動力、激發企業活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的發展。
三、預留股份存在問題及可選擇方式探討
(一)存在問題
完善的法規政策體系是合法合規實施員工持股的重要依據,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戰略布局,加強頂層設計,出臺了國有企業改革“1+N”政策體系,為新時代國企改革搭建“四梁八柱”。目前,在現有法律法規及政策體系下,員工持股相關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關于預留股份相關法律法規相對較少,在實務操作層面更是空缺,故在實施員工持股預留股份時,預留比例、預留股份持有方式及預留股份流轉定價等問題仍需要探討解決。
(二)預留股份問題解決方式探討
1.完善預留股份相關法規指引
新法規或指引的修訂或頒布可極大的保障實施員工持股的合法合規性,降低操作風險。針對預留股份相關法律法規相對較少的問題,建議從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或實操指南,將企業在實施員工持股預留股份時,預留比例、預留股份持有方式、預留股份流轉定價及預留股份監管等問題制度化、流程化、規范化,形成一系列的規章制度,構建完善的員工持股(預留股份)法律體系,以確保企業在開展員工持股的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預留股份比例
對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明確提出上市公司在有效的期限內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時,股權激勵總量累計不得超過總股本10%,若預留股權,預留比例上限為本次股權激勵總量的20%。按此規定,上市公司在實施股權激勵時,預留股權比例上限為公司股本總額的2%。
而對于非上市的國有企業開展員工持股,并沒有對預留股比例進行限制的相關規定,133號文要求實施員工持股時,員工持股總量原則上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30%,單一員工持股比例上限則為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相對上市公司而言,非上市公司操作性更為靈活。
雖說更為靈活,但是考慮到預留股份作為對未來不確定性人員的一種預案性的激勵方式,在結合企業規模、行業特點和發展階段等因素確定員工持股總體比例情況下,預留股份建議考慮以下兩方面:一是結合整體員工持股比例,建議預留比例不宜過大。尤其是相對當期持股的比例,預留比例至少不應該比當期持股比例大;二是結合當期參與員工持股員工結構,建議設置預留比例上限,如與上市公司保持一致,上限為當期員工持股比例的50%等,合理規劃未來引進人才結構,最大限度利用預留股份達到激發企業活力目的。
3.預留股份持股方式
有關預留股份的持股方式,在133號文件中并未明確提出要求。預留股的目的是用于未來的激勵,因此,在員工持股開展時預留股份可選擇以代持方式進行。基于持股主體的不同,預留股份的持股方式可分為大股東代持、投資者代持、持股平臺代持以及員工代持四種情形。
(1)大股東代持
大股東代持具體是指由現有大股東(一般是國有企業)代未來新進員工持有預留股份,后續有符合條件的員工需要持股認購股份時,再與大股東按照一定的價格進行交易。
此種代持方式優勢是大股東信用良好、資金實力雄厚,有助于預留股份的實現,而劣勢是交易價格需按照國有企業產權轉讓規定確定,交易流程長,審批程序繁瑣,交易成本較高。一般來說,國有企業開展員工持股時的大股東大多是國有性質,在沒有特別批準或約定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產權轉讓一般都需要經過立項、審計評估確定轉讓價格、方案報批、公開市場掛牌交易等一系列既定流程完成預留股份的轉讓,交易時間周期長,審批程序繁瑣,交易成本較高。
若企業最終確定選擇此種方式代持預留股份,建議國有企業在編制員工持股方案時或國家層面增補相關政策明確操作細則。如針對預留股份設置一段時間的期限,在協議或政策有效期內,參與認購持股的員工與國有股東之間進行交易時,可考慮將交易價格約定為本次員工持股基準金額+后續年度經審計的凈資產增加金額。這樣操作既能簡化預留股份轉讓交易流程,降低雙方交易成本,又能兼顧國有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
值得一提的是,此種代持方式,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存在被認定為需要履行國有企業產權轉讓審批流程的風險。
(2)投資者代持
投資者代持是指在掛牌引進戰略投資者時,由引入的戰略投資者一并將預留股份購買并持有,并事先約定該部分股權的用途和交易價格。當后續有員工需要認購時,按掛牌時約定的方式、價格與戰略投資者進行交易。
此種代持方式優勢是交易程序相對簡單,而劣勢是需要多方協調,溝通成本相對較高。此種持股方式,需要事前現國有股東、持股員工與戰略投資者三方進行溝通并約定以協議的方式將未來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價格確定下來,同時戰略投資者也會基于自身利益、風險考慮,是否愿意作為預留股權代持者也存在不確定性,故此種方式,需平衡多方利益,溝通成本較高。另外,此種代持方式,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若未來企業發展狀況良好,可能存在投資人違約拒絕轉讓的風險。
(3)持股平臺代持
持股平臺代持是指由持股平臺(可以是股份公司、有限公司或合伙企業等,一般不設員工持股會)籌集資金代持預留股份,后續有員工需要認購持股時,再與持股平臺按照一定的價格進行交易認購。
此種代持方式優勢是簡化了交易流程,增強了員工股權的流動性。因后續員工不需要跟原國有股東進行交易,故避免審計、評估、方案報批等繁瑣的既定程序,雙方按約定的交易規則和價格執行即可完成股權流轉,增強股權流轉的便利性。而劣勢是持股平臺需額外籌集預留股份資金,資金壓力大,可能會降低員工持股積極性。持股平臺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現有員工,相當于在原來出資認購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部分資金,對于參與持股的員工來說經濟壓力更大,可能會降低員工出資的積極性。同時,股權轉讓需持股平臺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程序較為麻煩。
此種代持方式,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持股平臺起到了第三方交易平常的作用,因持有公司股權,同樣享有公司分紅權,分紅收益可作為持股平臺支付管理費用或日常支出。
(4)現有員工代持
現有員工代持是指由現有員工出資認購預留股權,后續有員工需要認購持股時,與現有員工按照一定的價格進行交易。
此種代持方式優勢是交易程序最簡便,交易價格由雙方進行談判確定,可參考市場公允價值,也可約定為上年度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值,自行協商。而劣勢是員工資金實力有限且容易超出單一員工持股比例限制。在僅允許現金出資的情況下,資金壓力大,若后期無員工愿意需認購持股,持有風險較大。同時,預留股份若由現有員工持有,已經持有股比加上預留股份比例可能會超過單一員工持股比例限制。
預留股份持有方式,原則上應該在保障國有資本不流失的情況下,都是可以的。結合當下的國有企業員工持股實踐,對于預留股份國有企業通常做法為:設立有限合伙企業作為員工持股平臺,持股平臺或員工自然人個人代持預留股權;后續新晉員工需要認購持股時,再與持股平臺或員工進行交易認購,交易規則和價格由雙方約定,因后續員工不需要跟原國有股東進行交易,故不需方案報批和資產審計評估等程序,程序相對簡單。
4.預留股份流轉定價
(1)預留股份流轉的周期需明確
預留股份建議約定集中認購期,而不是分散處理,多點開花,否則會導致較高的流轉成本和管理成本。故員工持股方案需明確預留股份的認購期限,如股東大會后12個月內;若分期分配情況下,每期分配多少比例需要明確;超過期限仍未能明確認購對象的,需有應對超過時效部分股份的應急預案。
(2)流轉價格的確定
基于代持方在代持期間同股同權享有企業分紅收益并承擔企業虧損風險的情況下,預留股份流轉時,一般來說以實施員工持股時企業估值為基準確定。根據持股主體的不同,若代持方為投資者時,則可按照事先協議約定價格執行。一般投資者會考慮代持期間持有成本,則會額外增加部分收益,故此種情況下,可在事先約定價格上協商確定;若代持方為持股平臺時,一般也以實施員工持股時企業估值為基準,但也可考慮將基準價格與持股平臺實際權益變化的差額部分進行分配后進行結算;若代持方為現有員工,則可參考市場公允價值,也可約定為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由雙方進行談判協商確定。需要強調說明的是,鑒于企業發展,不同時點的估值變化導致在處理預留股份時價值不一,變化大時甚至需要重新進行審計評估,故預留股份的流轉需在認購期內統一處理,避免流轉價格波動性過大造成預留股份無效。
四、結束語
國有企業開展員工持股時,為優化國有企業股權,激發企業活力,預留股份將成為更多國有企業實施員工激勵的一種選擇。制度層面,需不斷健全預留股份法規體系建設,為實務操作保駕護航;實務操作中,預留比例、預留股份持有方式等問題依舊需要結合政策可行性、企業規模、股東意愿、投資者參與度和員工綜合實力等因素不斷探索,力爭設計出最合適企業的預留股份模式,從而真正達到預留股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胡偉.預留股份的長遠考慮[J].商界,2010 (04):69.
[2]陳曦.股權激勵中股份預留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 (2):103-105.
[3]李博.2016年深市公司股權激勵與員工持股計劃情況分析[J].證券市場導報,2017 (12):45-50.
[4]周利民 朱廣嬌 曾樹峰.國有企業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適用性分析[J].管理創新,2022 (5):56-58.
[5]李瑾.國有企業混改過程中員工持股問題及對策研究[J].運營管理,2020 (1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