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郁建興
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以來,浙江一直通過共同富裕試點創新,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徑,總結提煉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全國各地紛紛派出代表團赴浙江考察,學習浙江在社會治理中的好理念、好經驗、好做法。浙江經驗怎么學?學了之后如何落地?對每一個地方來說,這些問題十分關鍵。
在浙江工商大學黨委書記、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郁建興看來,學習浙江經驗,最重要的是創造性地學習、借鑒。要關注每一個創新實踐背后的故事和方法,因時因地制宜。同時,浙江與其他地方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合作。
民生周刊:近年來,浙江在社會治理中積攢了很多寶貴經驗,哪些經驗可以供其他地方學習?其他地方應該怎樣學習浙江經驗?
郁建興:3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十條典型經驗做法,包括共富工坊、山海協作、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等。
浙江一直以來都是靠改革創新謀發展、促治理的。在社會治理創新方面,浙江可以說是“一縣一品”,并且已經有了一些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品牌。比如,金華武義縣后陳村的村務監督委員會,寧波象山縣的“村民說事”。
但要學習這些創新并不是簡單的、單向的復制推廣,因為社會治理、民生建設及產業經濟發展,既存在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問題,也需要不同區域之間的學習互鑒。
相比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的情況復雜。社會治理雖然也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別,但它不像經濟發展那樣明確。盡管社會治理跟經濟發展有正向關聯,但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也有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合作的關系。
最重要的浙江經驗,并不是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浙江經驗最重要的表現,是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的全面高質量發展。也就是說,浙江每一個創新實踐、創新經驗,都難以單獨拿出用到別的地區。浙江的社會治理經驗,每一個都是因時、因地制宜,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既有時間的約束,又有空間的約束。
中西部地區在學習、借鑒、運用這些具有全國影響區域品牌的模式、經驗時,一定要從方法意義上獲得指導,不僅看到現象,也要像我們學習知識一樣,不只是學習知識的最終成果,更要關注知識的產生、傳播等,這比知識本身有用得多。
民生周刊:“千萬工程”也是重要的浙江經驗,已經實施20年,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成功案例,它的哪些做法值得在全國推廣?
郁建興:“千萬工程”是習近平同志20年前提出來的。當時的背景是農村落后,不僅是農民收入落后,也表現為基礎設施、生產生活環境落后,所以才要做“千村示范,萬村整治”。
我是土生土長的浙江人,對示范和整治的原因感受非常強烈。農村農業的衰敗不只表現在經濟指標上,更表現在整個生產生活社會環境上。比如,農村看不到青壯年,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沒有公共場所,生產、生活環境很差,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垃圾到處都是。
可見,“千村示范,萬村整治”是問題導向的積極回應?!扒f工程”除了環境整治,還有巨大溢出效應。第一個體現是政府財政向農村下沉。
解決“三農”問題,有很多維度,要從系統、整體方面思考。財政下鄉了,再有干部下鄉,也就是重心、資源下鄉,再就是民眾參與。比如,修荷塘、修水壩、整治房前屋后環境,把河渠、田埂、抽水壩這些基礎設施建起來后,農民參與度當然增加了。農民參與后,既改變了生產生活環境,也提高了收入水平。
社會治理既包括黨委、政府對社會的管理, 還包括治理主體間的共治、社會的自主治理。
“千萬工程”其實是從整體的系統的角度思考“三農”問題的解決方案,并且以一系列事件攪動了整個農業農村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黨對“三農”的治理,包括“千萬工程”在內,就是先手棋,“落一子,滿盤活”。農民增收解決了,農民參與公共事務,治理能力、議事會制度都建立起來了,直接的效果就是整個浙江農村風貌煥然一新?!霸姰嫿?,活力浙江”,“詩畫”這個含義就體現出來了。
民生周刊:根據您的研究,一個地方的社會治理要提質增效,關鍵因素有哪些?
郁建興:一個地方社會治理提質增效有很多關鍵因素,當然,這些因素之間沒有先后關系。
首先,對社會治理的理念要迭代升級。社會治理,常常理解為治理社會,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社會治理既包括黨委、政府對社會的管理,還包括治理主體間的共治、社會的自主治理。
其次是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基層治理體系的內涵不斷豐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上述20字方針上又增加“民主協商”“科技支撐”,要求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此外,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建設還包括社會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營商環境。
再次,要跟中國傳統的治國理政中關于社會治理的一些重要思想,或者一些優良傳統進行結合。浙江的創新案例很多來自傳統文化,如嘉興平湖的“無訟”治理。一個地方快速發展,可能帶來社會矛盾激增,訴訟量非常大,從源頭做起,在訴訟之前進行治理,有利于社會穩定。
最后,任何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人,既指黨委、政府,我們的管理者和領導者,也指普通民眾。這個“人”是多元的,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
社會要達成妥協每一個人都要喪失一點自由和權利。如果沒有這個社會基礎,沒有這樣的公民意識,怎么可能建立起社會治理的格局?一個人要主張自由和權利,首先要承擔義務和責任,要相信錯誤難免。黨委、政府也不是正確的代名詞。
民生周刊:您一直非常關注東西部協作,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東西部協作社會治理的意義是什么?
郁建興: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央就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提出經濟高質量發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治理等7個先行示范要求。加強創新社會治理是共同富裕建設的核心要素之一。這意味著,無論是在浙江示范區,還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東西部協作社會治理是共同富裕建設的應有之義。
具體到社會治理,確實有一個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學習的過程,但其實東部地區也可以向中西部地區學習和借鑒。東部地區人口密度高,管理強調精細化、精準化;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管理的幅度大,更具有宏大性。但這也并不是絕對的。東部地區也有人口稀少的地方,西部地區的城市也有能提供技術支持的地方,東西部地區之間,應該是一個交流、互學、互鑒、互促的關系。
社會治理的東西部協作,它的意義會溢出社會治理層面。社會治理不僅是建設一個穩定的環境,也會帶來經濟、政治、文化等其他領域的重大發展。所以,加強創新社會治理,“功夫在詩外”。我們不能夠就社會治理來談社會治理,社會治理的互學互鑒,除了帶來東西部之間社會治理領域的合作交流、互相促進提高之外,還會帶來文化領域、綠色生態環境領域甚至更大范圍的東西部協作。
民生周刊:東西部協作要建立一種怎樣的長效機制,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郁建興:我們國家在促進區域協作、縮小區域差異領域,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較高的顯示度。
在黨委、政府層面我們已經創造了非常好的長效機制,包括領導干部的互相交流任職等。我們已經從支持幫扶躍升到了2.0版的發展協作。在社會治理方面,也已經開展了一些活動,比如東西部協作社會治理與發展系列活動,包括學術研討、論壇,有實務界參與的高峰會議,還有干部培訓等。
民生周刊:您對東西部協作社會治理有怎樣的期待?
郁建興:東西部協作社會治理的前景,在我看來是一個光譜,從0到100的光譜,如果不做就為零。
在東西部協作社會治理中,有幾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包括高質量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法治社會的形成。讓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的活力充分迸發、充分涌流,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巨大效果。
東西部社會治理協作的前景,就是中國社會治理的前景。東西部社會治理創新了、提升了,中國社會治理整體就提升了。這個前景既可以表現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前景,也可以表現為市域社會治理的前景,還可以表現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景。
(實習生王文興對本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