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禮萍
[摘要]虛擬形象在兒童期刊中具備較強的情感氛圍帶動能力和一定的審美價值,期刊社通過對虛擬形象的深度開發能提升期刊的品牌影響力,延長期刊的產業鏈,把握新的發展機遇。文章探討兒童期刊中虛擬形象的塑造和傳播路徑兩個方面,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以期為期刊社打造虛擬形象產業鏈提供參考。
[關鍵詞]虛擬形象;兒童期刊;文化IP;傳播研究
虛擬形象是一種簡單、直觀的基于圖像的視覺傳達符號,它擺脫了文本語言的束縛,有效地傳達了產品或品牌的文化和藝術價值[1]。虛擬形象具備較強的情感氛圍帶動能力,因此兒童期刊經常運用虛擬形象所表達的語言、觀點來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同時,虛擬形象還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讓讀者能全身心地投入閱讀過程,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目前,不少兒童期刊設立了一個或多個虛擬形象,通過深度開發、商業化運作,不僅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影響力,還延長了期刊的產業鏈。但兒童期刊通過打造虛擬形象IP,實現跨領域發展的路徑還有待探索。文章就形象塑造和傳播路徑兩個方面嘗試對兒童期刊的虛擬形象做出探討。
一、虛擬形象在兒童期刊中的價值體現
虛擬形象在兒童期刊中具備較強的情感氛圍帶動能力。虛擬形象可以作為“小伙伴”,陪伴兒童閱讀成長;也可以作為助手,幫助兒童閱讀;還可以作為“意見領袖”,引導兒童閱讀。由于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的心理特征,因此兒童容易將虛擬形象具化為自己身邊的某個人,對其產生信任和依賴感,虛擬形象發出的語言、表達的觀點更容易使兒童產生情感共鳴。
虛擬形象在兒童期刊中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在審美活動中,兒童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審美過程,基于自身審美偏好將自己與審美對象的情感相互作用,把自己想象成審美對象,并將自身的情感、性格、理想等移情于物,同時將審美對象的情感吸收到自己身上,通過審美想象獲得愉快的審美感受[2]。例如,《作文大王》中的虛擬形象“阿木老叔”獲得讀者的喜愛,編輯部經常收到讀者寄給“阿木老叔”的信,以及以“阿木老叔”形象而創作的漫畫作品,甚至還有讀者為“阿木老叔”鳴不平,要求給他加工資。在這個過程中,“阿木老叔”虛擬形象已經跳脫出期刊,被讀者投射了自身的情感體驗,讀者通過對“阿木老叔”一系列的想象,使自身獲得愉悅的審美感受。
虛擬形象在兒童期刊中的長期存在、頻繁出現,使其已成為期刊社強有力的文化IP。期刊社通過虛擬形象文化IP更易于建立起與讀者的深層情感連接,并通過對虛擬形象文化IP進行深度開發、商業化運作,延長期刊的產業鏈。例如,《幼兒畫報》打造的“紅袋鼠”虛擬形象,不僅貫穿于期刊中,還被應用于期刊社的數字化開發,在官方網站、有聲書、動畫產品、游戲產品等都可見到“紅袋鼠”形象,由此建立起了“紅袋鼠數字生態王國”。由此可見,虛擬形象的打造不僅有助于兒童期刊的出版發行,而且給期刊社帶來新的文化產品開發機遇,推動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二、兒童期刊中虛擬形象的塑造路徑
將虛擬形象打造成為兒童期刊文化IP,實現期刊社跨領域發展的關鍵在于虛擬形象的塑造應具有辨識度,這包括外塑造在和內在塑造兩個方面。外在塑造,即視覺設計要符合兒童的審美特征,通過打造虛擬形象使其具有趣味性和色彩的鮮明性,從而在視覺上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內在塑造,即虛擬形象的精神內核要契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通過塑造虛擬形象獨特的性格特征,使其與兒童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一)外在塑造:視覺設計要符合兒童的審美需求
兒童期刊要塑造一個具有辨識度的虛擬形象,應考慮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發展與成人之間的差異,以符合兒童的審美需求。兒童審美一般從對形象的感受開始,對形象的偏愛是兒童的天性[3]。例如,兒童喜愛卡通形象,迪士尼通過將老鼠卡通化,創造了“米老鼠”形象,由此“米老鼠”虛擬形象風靡全球近百年。除了對形象的偏愛,兒童對色彩的偏好也呈現其年齡階段的明顯特征,鮮明艷麗的顏色、強烈的色彩對比能讓虛擬形象具有更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能迅速地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濃厚興趣。
1.注重形象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兒童審美心理中的一個明顯特征[4]。兒童在看到有趣的事物時,注意力會被吸引,從而產生沉浸之感。兒童對虛擬形象也有著對“趣”的審美期待,有趣的形象才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虛擬形象的設計要適應兒童的審美追求。
典型化設計是塑造趣味性虛擬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變形、夸張的手法將角色形象的主要特點進行突出和夸大表現,將具體形象抽象化表達,塑造出鮮明、有趣且容易識別的角色[5],可以有效增強兒童的視覺記憶。變形和夸張手法在虛擬形象設計上常表現為身體比例的失調,如夸大的頭部與纖細的四肢形成強烈對比。例如,《課堂內外》中的虛擬形象“安奇奇”就擁有一個大大的腦袋,與身體接近1:1的比例,而他的四肢僅用細細的線條表示,忽略五指、關節、肌肉等特征,通過這樣變形和夸張的手法賦予該虛擬形象十足的趣味性,符合兒童的審美趣味。
戲劇性的造型動作設計也是塑造趣味性虛擬形象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紙質期刊中,虛擬形象的畫面是靜態的,角色塑造需要依靠定型的動作來展現,為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那么該動作的造型應夸張化、戲劇化,富有較強的感染力。夸張的動作可對兒童形成強大的視覺沖擊,引發其強烈的好奇心。例如,《課堂內外》的虛擬形象“安奇奇”會張開夸張的大嘴,更具戲劇性的是他還缺了一顆大門牙。這種戲劇化的動作安排創造了虛擬形象“安奇奇”的獨特記憶點,凸顯其調皮的性格特征。
2.追求色彩的鮮明性
色彩是藝術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通常人在觀察一幅作品時,色彩總能成為其對作品視覺形象的第一關注點,因此色彩對整個作品的視覺形象具有重要影響[6]。兒童對色彩的偏好隨著年齡的變化呈現不同的特征,從兒童的心理特征和審美需求來看,他們更傾向于欣賞鮮艷明朗的色彩,因為這些色彩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氛圍感染力,能夠帶給兒童愉悅、放松的體驗。除鮮明的色彩選擇以外,強烈的色彩對比也能產生視覺上的刺激,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其獲得視覺樂趣。比如,《幼兒畫報》的“紅袋鼠”形象就是大面積的紅色色塊與小面積的白色色塊相互碰撞,紅色熱烈溫暖,白色沉靜內斂,強烈的色彩對比和色塊面積對比能帶給讀者活潑靈動的氛圍感,適合該刊定位的閱讀對象3—7歲的兒童閱讀。
(二)內在塑造:精神內核要契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
兒童期刊中虛擬形象的塑造不僅需要外在美,吸引兒童的視覺注意力,而且需要獨特的精神內核,契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這樣才能保持虛擬形象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在兒童心中“活”起來。兒童根據自我認知習慣,將生活中沒有生命的事或物作為主角,賦予其人的情感、思維表達、行為能力,并與它們游戲、交談[6]。根據兒童這一認知特征,從兒童身邊熟悉的事物、人物所衍生的虛擬形象更易于使兒童產生親近感,能促使他們在與虛擬形象的游戲互動中學習知識、增長技能、培養情感。例如,《課堂內外》的虛擬形象“安奇奇”是一個一年級學生,他活潑機智又有點調皮。通過“安奇奇”的一系列性格塑造,兒童能夠對“安奇奇”產生情感共鳴。因此,在塑造虛擬形象時,兒童期刊要通過性格特征和故事情節來設計虛擬形象的輪廓,使其在情感上能與兒童產生溝通,引發共鳴。
三、兒童期刊中虛擬形象的傳播路徑
兒童期刊塑造虛擬形象后,如何通過有效的策劃、對接、經營,將其開發成期刊文化IP,繼而轉化成期刊社的文化生產力,促使期刊社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是一項值得探討的課題。文章從虛擬形象的傳播路徑對這一課題進行探索。
(一)依托優質內容,強化虛擬形象
在5G時代,信息內容繁多但質量參差不齊,優質的內容則是稀缺資源,成為期刊社重要的優勢之一。兒童期刊可以依托期刊社優質的內容資源,運用多種形式塑造和豐富虛擬形象的內涵,強化其在兒童心中的形象。在紙質期刊中,虛擬形象或是在各欄目中客串,或是單獨設置為虛擬形象專屬欄目。以虛擬形象為主體構建內容的欄目設置方式,在期刊連續性出版的特征作用下,能夠持續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增強讀者黏性。在《課堂內外》中,虛擬形象“安奇奇”幾乎在每頁都有出現,除了客串各欄目,期刊還專門打造了《安奇奇爆笑校園》《安奇奇成語漫畫》欄目。虛擬形象“安奇奇”通過在紙質期刊中頻繁出現、打造專屬欄目的形式,不斷強化在兒童心中的印象。
兒童期刊可以內容建設為矩陣,擴大虛擬形象在同一期刊社不同品類刊物中的運用,通過長期穩定的傳播提高虛擬形象與兒童的黏合度,在無形中建立期刊和兒童之間的聯系。兒童在長期的閱讀中,易對期刊的虛擬形象產生信賴感,這種信賴感也會隨之延續到有此虛擬形象的其他刊物中,由低年段的刊物到高年段,由一本刊物到多本,這對期刊社來說無疑是轉化率很高的宣傳方式。比如,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的《幼兒畫報》和《中國兒童畫報》中都擁有“紅袋鼠”虛擬形象,學前兒童訂閱《幼兒畫報》,對其中的“紅袋鼠”產生喜愛,隨著他們進入小學階段,則可能因為對“紅袋鼠”產生信賴感而選擇訂閱《中國兒童畫報》。
(二)數字化多元開發,延長產業鏈
現今,兒童消費市場廣闊,音頻、視頻、文具、玩具、生活用品等都有很大的開發空間,這些也是虛擬形象IP實現跨領域發展的天然載體。傳統兒童期刊可以依托大量優質的內容資源,融合多種終端和新技術,實現數字化多元開發,構建品牌生態圈,延長期刊產業鏈。
音頻作為一種內容載體,因不受時間、地域等限制,具有很強的伴隨性,受到大眾青睞。目前,基于傳統紙質期刊內容的音頻開發程度仍不高,但市場需求旺盛,開發價值較大。比如,《課堂內外》所在雜志社運用“安奇奇”虛擬形象,整合期刊資源,進行內容的二次開發,創作了“安奇奇”系列音頻,在喜馬拉雅FM平臺上播放。例如:《安奇奇爆笑成語課》采取免費收聽的模式,獲得125.2萬收聽量;《安奇奇趣味詩詞課》采取付費19喜點(1喜點=1元人民幣)收聽的模式,獲得8.9萬收聽量。除音頻以外,視頻、動畫、游戲等在兒童市場中都有強烈需求。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兒童期刊還可以借助VR技術創建具有互動性的虛擬形象,以構建多元化的虛擬場景,給兒童帶來沉浸式的體驗。
通過虛擬形象文化IP的打造,以及由此建立起的品牌信任基礎,期刊社可將紙質出版鏈接到數字化出版,在新媒體的運營中二次開發期刊品牌價值,延長期刊產業鏈。爆款的數字產品不僅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也有助于期刊的品牌建立,從而提升期刊社的影響力。
(三)把握立身之本,實現良性循環
在兒童期刊中虛擬形象通過源源不斷的優質內容輸出,在兒童心中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基礎和品牌忠誠度,期刊社對虛擬形象進行音頻、視頻、文創產品等數字化多元開發,豐富了其產品形態,虛擬形象的商業變現也由此開始。但值得注意的是,虛擬形象過度的商業化也容易帶來消極的影響,不利于期刊品牌的塑造。目前,我國兒童期刊消費市場的開發程度仍不足,形式較為單一。兒童產品的開發要考慮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需要在具備娛樂性的基礎上兼顧教育功能。兒童產品的消費對象是兒童,但消費的決策權一般在家長手上,而家長會更加注重期刊的安全問題、質量問題、教育功能。因此,兒童期刊虛擬形象的商業化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握兒童期刊以兒童為本位的立身之本,堅持高質量發展理念,才能使虛擬形象文化IP的商業化實現良性循環,使期刊社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參考文獻]
[1]孫冰清.基于情感化反思層次理論的智能音箱視聽元素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21.
[2]張秀雙.兒童對動畫片的審美偏好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音樂學院,2020.
[3]賀青.童心·童話·童趣:從兒童審美特點看兒童讀物插畫設計的要素[J].美術大觀,2009(02):98-99.
[4]王靈云.基于心理學的兒童繪本創作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1.
[5]侍宏穎.基于兒童認知心理特點的繪本視覺語言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7.
[6]王彤彤.視覺文化視域下現行蘇少版小學美術教科書中的圖像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