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岱 張國偉







[摘要]現今,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科普工作越發重視應用動畫等短視頻形式。為探究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內容與信源對用戶行為改變的影響,文章基于精細加工模型(ELM),以信息質量為中心路徑,以信息來源為邊緣路徑,預設并檢驗用戶對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信任意愿模型。研究發現:信息質量顯著正向影響用戶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信任行為;信息來源可信度顯著正向影響用戶的感知信任意愿,但對信息的感知有用性影響并不顯著;信息的感知有用性與感知信任呈正向相關。基于研究發現,文章提出了堅持內容為王、注重打造權威賬號和平臺、加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ELM;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信息感知;感知信任
應急科普指通過普及、傳播和教育,使社會公眾了解應急相關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一定的應用科學技術知識處理實際突發問題、參與公共危機事件決策的能力[1]。它通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已經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而開展的應急性科普服務;二是日常針對易發常發的突發公共事件而進行的常規性預防科普教育[2]。近年來,動畫短視頻大量進入應急科普領域,在社交媒體平臺廣泛傳播。這說明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在引發用戶關注方面具有巨大優勢。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創作內容淺顯、傳播量大的科普動畫短視頻易對“信息疫情”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信息疫情”指在流行病期間出現的過量信息難辨真偽,使得公眾在需要時難以找到值得信賴的知識來源和實踐指導,導致信息飽和現象與虛假新聞同時共存的現象[3]。由于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制作門檻較低,且傳播渠道集中在社交媒體,因此容易造成信息泛濫,而社交媒體平臺的專業審核力量又相對欠缺,其易成為“信息疫情”的溫床。基于此,討論什么因素會影響用戶對應急科普短視頻的信任和使用極為重要。
文章所指的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指以疫情防控信息和知識為主要內容,通過動畫進行更加形象化和具象化展示的形式。文章將用戶對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信任行為定義為:用戶認為在動畫短視頻中獲得的信息有價值并會主動分享和學習,幫助他們做出更好的疫情防控措施。文章以新冠疫情期間的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為案例,運用精細加工模型(ELM)分析短視頻的內容質量、信息來源、用戶信息分析能力等因素如何作用于信任行為中,以探究用戶對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信任機制,為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科普行為提供參考。
一、文獻回顧
(一)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應急科普研究
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科普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應急科普的傳播主體問題,研究指出應急科普職業隊伍的分工合作的必要性和方向[4];二是應急科普的內容生產與大眾傳播兩個重要環節的對接問題,研究發現嚴謹枯燥的科學內容需要利用新媒體的形式才能有效傳播[1];三是應急科普信息的生產組合形式,研究揭示說明性、非敘述性的信息比敘述性信息能更有效地影響用戶的認知[5]。總體看來,針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科普研究取得了較豐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不足,如“信息疫情”背景下如何將應急科普知識有效轉化為用戶信賴、有意愿進行操作的信息,是研究者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二)關注信息接受的精細加工模型(ELM)
精細加工模型(ELM)又稱“雙路徑模型”,指人們會通過兩種不同的路徑來判斷所接收的信息是否值得信賴[6]。該模型根據用戶分析信息的動機和能力的不同,分為兩個路徑:中心路徑和邊緣路徑。當用戶分析信息的動機和能力都較高時,中心路徑的信息闡述方式更具說服力;當用戶不需要經過深入的思考便能做出認知和判斷時,邊緣路徑的信息闡述方式更有說服力(如圖1)。
ELM模型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信息傳播研究領域。研究者發現信息質量和信源質量都顯著正向影響用戶對健康類信息有用性的感知,且健康類信息有用性受到信息自我效能與健康風險感知正向調節后,能進一步影響用戶的健康類信息搜索意愿[7]。有研究關注健康類短視頻信息有用性感知的影響因素,發現信息質量、來源可信度對用戶需求滿足有顯著正向影響,高電子健康信息素養和高健康信息需求程度群體更傾向于從中心路徑評估健康類短視頻的信息有用性[8]。還有研究發現,面對虛假社會新聞時,在涉入度高或能力強的情況下,用戶通過中心路徑以積極的方式處理信息,更可能識別出虛假信息[9]。上述研究分別從應急科普和ELM模型在信息傳播的應用方面進行討論,但是將ELM模型應用于應急科普的研究尚不多見。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在ELM模型中,兩種路徑信息處理的方式不同。中心路徑信息處理的思維更加理性,邊緣路徑信息處理由感官體驗與現實反應構成,更容易受用戶情緒的刺激和影響。中心路徑和邊緣路徑共同影響了用戶對信息的信任意愿反應。因此,研究設定以下變量,并提出相應假設。
1.中心路徑—信息質量
研究顯示,用戶對視頻內容的信任態度會隨著信息質量的提高而改善[10],信息的通俗性對用戶感知信息質量有顯著提升作用[11]。本研究中心路徑的信息質量和科學性指防疫科普動畫的內容是真實可靠的,且表達形式具有通俗性,并提出以下假設,H1:信息質量正向影響用戶對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感知有用性。
2.邊緣路徑—信息來源可信度
研究顯示,官方渠道或專業人員在分享信息時往往容易獲得公眾的信任,當信息來源可信度越高時,用戶越傾向于認為信息也是真實可靠的[12]。基于此,本研究邊緣路徑的信息來源主要指發布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平臺、賬號主體、作者身份,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設,H2:信息來源可信度正向影響用戶對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感知有用性。
3.感知有用性和信任
科學普及主要是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提高其科學文化水平,促進其對科學的支持和參與[13]。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核心環節是讓用戶產生認同。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設,H3:信息質量正向影響用戶對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信任;H4:來源可信度正向影響用戶對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信任;H5:用戶對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其信任行為。
(二)模型預設和問卷設計
本研究將信息質量作為用戶處理信息的中心路徑,將信息來源作為用戶處理信息的邊緣路徑,基于ELM建立假設結構圖(如圖2),并采用李克特五級量形式來設計問卷(見表1)。
三、數據分析
本研究的調查采用網絡問卷方式進行,剔除答題時間過短和嚴重違背答題邏輯的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468份。數據顯示,在參與調查者中,男性為202人,女性為266人;18—30歲年齡段人群最為集中,占比為57.91%;本科教育程度人群比例最高,占比為59.4%。
(一)信效度分析
通過KMO和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度檢驗,調查數據顯示KMO值為0.941,Sig值為0.000,說明問卷樣本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筆者運用SPSS和AMOS對調查數據進行計算,結果顯示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值均符合標準,證明本研究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具體見表2和表3)。
(二)模型檢驗
本研究的模型擬合度檢驗結果顯示模型指標值符合標準值,適配度良好(具體見表4)。
在模型適配度良好的基礎上,筆者對提出的5個假設進行驗證分析,根據P值的大小得出假設路徑的相關性程度。通常認為P<0.001時,相關性非常顯著;路徑系數的正負值表示該假設是呈正相關或負相關,其數值越大表示影響越顯著。調查數據運算結果顯示,P值為***,這表示P<0.001,說明H1、H3、H4和H5假設中的路徑相關性非常顯著。
四、結論與啟示
研究發現,在中心路徑上,H1、H3通過檢驗,這說明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信息質量顯著正向影響用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信任意愿,即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內容質量直接影響了用戶對應急科普信息的有用性判斷,并將信息轉變為可操作性的行為進行實踐。在邊緣路徑上,H2未通過檢驗,H4通過檢驗,這說明用戶不會因為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信息的來源產生有用性的感知,而是會根據信息來源而產生信任意愿。H5通過檢驗,顯示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用戶的感知信任意愿,這說明用戶即使在沒有感知到信息十分有用的情況下,依舊選擇信任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傳遞的防疫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用戶在新冠疫情期間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
(一)堅持內容為王,提高信息質量
在新媒體時代,用戶對媒介的使用均是基于某種需求動機,從而達到“滿足”的過程。科普動畫短視頻作為新的媒介形式,在內容方面需要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才能使其產生信任,達到應急科普的實踐應用效果。這要求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語言和畫面簡明,能夠向用戶清晰地傳達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與復雜多變的科學數據,滿足不同年齡、文化水平的用戶的認知需求。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要注重發揮作為用戶情感出口的重要通道作用,在拓展科普廣度的同時,提高用戶的信心,促進用戶共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情緒凝合。
(二)注重打造權威賬號和平臺,形成社會信任
H2即“信息來源可信度正向影響用戶對應急科普動畫的感知有用性”沒有通過檢驗,而H4即“來源可信度正向影響用戶對應急科普動畫的信任”通過檢驗,這顯示在ELM模型的邊緣路徑上,用戶在不進行過多的思考處理信息時,不會對信息產生有用性的感知,而僅是根據信息的發布賬號與平臺產生信任意愿。這說明,即使有大量非專業和非官方的媒體賬號發布防疫科普動畫短視頻,用戶依舊會選擇自己信任的視頻來源學習應急科普知識。
在“傳者即受者,受者即傳者”的新媒體時代,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創作者以及發布平臺,應加強管理,發布短視頻前認真求證,杜絕虛假信息的傳播。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可以多引用專家的發言與判斷或及時更新科學家新確定的試驗結果,邀請專家為動畫內容進行講解。基于以上各點,筆者建議通過提升信息來源可信度與發布者權威性來增強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用戶的信任。
(三)加強輿論引導,杜絕“沉默的螺旋”
筆者結合前文的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評論文本分析發現:用戶對應急科普內容多為積極性的評價,用戶在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的評論區客觀上形成了“積極向好的意見氣候”。用戶在大量的“加油”“有意思”“謝謝分享”等評論中容易失去對科普內容原有的判斷與自我解讀,在“意見氣候”的影響下選擇相信,并參與二次傳播。如果不加批判性思考或不進行事實考證就盲目地分析和傳播“科學”內容,實質上是在宣傳一種“錯誤”的信息[14]。另外,政府和相關機構應做好輿論監督工作,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出驗證和回答,在網絡空間中成為“反沉默螺旋”的意見領袖。用戶在觀看應急科普動畫短視頻時也應保持批判性的思維和科學理性的頭腦,才能在混雜、過載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
[參考文獻]
[1]王明,楊家英,鄭念.關于健全國家應急科普機制的思考和建議[J].中國應急管理,2019(08):38-39.
[2]楊家英,王明.我國應急科普工作體系建設初探: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應急科普實踐的思考[J].科普研究,2020(01): 32-40,105-106.
[3]TANGCHAROENSATHIEN V,CALLEJA N,NGUYEN T,et al.Framework for Managing the COVID-19 Infodemic: Methods and Results of an Online,Crowdsourced WHO Technical Consultation[J].JOURAN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20(06):e19659.
[4]丁艷艷.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科普路徑[J].青年記者,2019(06):48-49.
[5]BEKALU M A,BIGMAN C A,MCCLOUD R F,et al.The relative persuasiveness of narrative versus non-narrative health messages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communication: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J].Preventive Medicine,2018(111):284-290.
[6]PETTY R E,CACIOPPO J T.Source Factors and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84(01) : 668-672.
[7]周敏,林苗.風險感知與自我效能的正和博弈:基于ELM模型的健康類信息搜索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新聞大學,2020(09):38-55,120-121.
[8]陳憶金,潘沛.健康類短視頻信息有用性感知的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情報,2021(11):43-56.
[9]王巍.網絡用戶對虛假社會新聞的態度及行為:基于ELM模型的實證分析[J].情報科學,2021(12):126-132,145.
[10]謝澤杭,于晶.基于ELM-SEM模型的政務短視頻用戶采納意愿研究[J].未來傳播,2020(03):34-47,137.
[11]徐怡浪.基于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的知識類短視頻傳播效果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2(13):1-6.
[12]陳穩,黃鑫龍,其格其,等.女性在線健康信息共享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9(10):38-41,55.
[13]張碩.健康類短視頻傳播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丁香醫生抖音為例[D].上海:上海財經大學,2021.
[14]ZASTROW M.A criticism of ‘science fandom’ prompts online reflection[J].Nature,2015(51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