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整理/江媛媛

人們經常用“五味雜陳”來形容一種復雜又難以言明的感受,其中的五味便是指“酸、甜、苦、辣、咸”。其實,在中醫中,這五味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酸、辛、苦、咸、甘”。中醫的五行學還將飲食中的五味與人體中的五臟一一對應了起來。
《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五味子五味俱全,所以唐代藥王孫思邈特別強調,每年夏季要吃五味子——“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可見五味子有良好的補虛健身作用,常服能使人增強體力。
很多人以為藥補應該在冬季進行,其實,夏季藥補雖不如冬季那么重要,但亦不可缺少。夏天炎熱,汗出過多而耗氣傷津,老人、體質虛弱之人尤其如此,因此不妨吃一點能夠補益陽氣和津液的藥物,但性質要平和,切忌滋膩、溫熱之品。
孫思邈所說的農歷“五月”“六月”,代指一年中夏天最熱的時候。天熱又傷陰又傷氣,老年人容易氣陰兩虛,表現就是氣短、口渴、渾身酸軟、疲乏、不想吃東西,感覺心里煩熱,晚上也睡不好覺,這種情況服用五味子再合適不過了。一直到清代,宮廷醫師還沿用這個做法,熬制五味子膏給皇帝服用——“六月初用五味子八兩,水洗凈,浸半日,煮爛,濾去渣,再熬似飴,少兌蜂蜜收膏。”
在一般只帶有一兩種藥味的中藥材當中,五味子實屬獨特。宋朝名醫蘇頌這樣形容五味子:“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則五味見也。”五味子由此得名。
五味子性平偏溫,歸肺、腎、心經,《神農本草經》將之列為上品,認為它“主益氣、咳逆上氣、帶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醫學家李士材把五味子譽為“生津之要藥,收斂之妙劑”。五味子之五味兼備,而酸獨勝,故有收斂之性,中醫認為它有止咳、止喘、止遺、止汗、止瀉等功效。
五味子的主要功效——
斂肺滋腎 五味子溫潤滋陰,入肺腎二經,能上斂肺陰、下滋腎陰以止嗽定喘,特別適用于肺腎兩虛所致的虛喘久嗽之癥。《傷寒論》中說“凡是咳者總加五味子、干姜,義甚深奧。”日本的《和漢藥考》曾美其名為“嗽神”。
生津斂汗 五味子,既能收斂止汗,又能生津止渴,兼能補氣,故適用于津傷口渴、自汗盜汗諸證。
澀精止瀉,寧心安神 五味子還有補腎澀精、澀腸止瀉、養心陰而寧心神等功效,有較好的滋補強壯作用,特別適用于老年人體質虛弱、久咳虛喘、口燥咽干、心悸、失眠多夢、自汗盜汗、尿頻遺尿等癥。經典藥方天王補心丸就用到了五味子,五味子也經常搭配麥冬、酸棗仁、柏子仁、遠志等藥材,用于睡眠障礙癥狀。
抗衰老 五味子具有抗衰老作用,能夠清除體內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等。
增強免疫 五味子有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耐受能力,促進細胞代謝和蛋白質合成等作用。
五味子可以煎汁內服,也可研成細末服用,還可入丸散劑或熬膏服用。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外用時,可取適量五味子炒焦,研成細粉敷于患處,可用于治療瘡瘍潰爛。
五味子還可以泡酒使用。五味子酒(內服):五味子泡酒,具有鎮靜、強壯、安神的功效,可用于治療神經失眠、心悸、衰弱、煩躁、健忘、頭暈等。八味黃英酒(內服):與黃芪、萆薢、防風等中藥配伍泡酒,具有益氣活血、益腎助陽、祛風除濕的功效,用于治療手足逆冷、陽氣虛弱、腰膝疼痛等。
服用五味子要注意,五味子有北五味子與南五味子之分,北五味子的滋補作用強,品質較好,所以用于養生保健時要選用北五味子;患外感表邪而有熱者忌用;五味子酸味較重,如代茶飲口感偏酸時可加少許白糖調味;如果五味子出現變質跡象,不可繼續服用。
此外,還有一些服用禁忌:1.有五味子過敏史者,須禁用五味子。2.外有表邪、內有實熱者或咳嗽初起、麻疹初發者,須謹慎服用五味子。3.患有胃病或者是低血壓的患者不能服用。4.孕婦以及哺乳期女性服用五味子前務必咨詢專業醫生。5.避免與磺胺類、氨苯蝶啶等藥物同時使用。6.生冷、油膩、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五味子的藥效,食用前請咨詢醫生。7.使用五味子時一定要適量,不可過量或者長期服用。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常用驗方

這里分享幾則五味子的常用驗方,您須在醫師指導下對癥服用。
中老年人身體虛弱——癥狀:食欲缺乏,神疲乏力,腰膝酸軟。方藥:五味子、枸杞子各10 克,生曬參5 克,大棗5 枚,水煎代茶飲。功效:益氣健脾,滋補肝腎。
神經衰弱——癥狀:倦怠乏力,失眠多夢,頭昏心悸。方藥:五味子、靈芝各10 克,西洋參5 克,大棗5 枚,水煎代茶飲。功效:益氣斂陰,安神定志。
中老年人脾腎陽虛,五更泄瀉——癥狀:五更泄瀉,不思飲食,久瀉不愈等。方藥:五味子、補骨脂、肉豆蔻各10 克,吳茱萸5 克,共研細粉,早晚溫開水沖服。功效:溫補脾腎,澀腸止瀉。
老年人陰虛內熱——癥狀:口燥咽干,五心煩熱,盜汗。方藥:五味子5 克,西洋參2 克,開水浸泡代茶飲。功效:生津止渴,滋陰止汗。
關于五味子名稱的得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很早以前,在長白山腳下的一個村莊里有個青年叫苦娃,自幼父母雙亡,靠給一個姓刁的員外放牛、做雜活度日。這個刁員外根本不把苦娃當人看待,給他吃的是氣味難聞的豬狗食,穿的是破爛不堪的補丁衣,稍有疏忽,便是一頓毒打。幾年下來,苦娃積下了一身的病,骨瘦如柴不成人樣。刁員外卻對苦娃的病置若罔聞,不但不給苦娃治病,還每日逼他硬挺著干活。
一天,刁員外看苦娃的病越來越重,連走路都沒有了力氣,就派人把他拖著趕出了家門,將苦娃扔在很遠的樹林子邊的草地上,筋疲力盡、氣息奄奄的苦娃昏昏沉沉地睡了過去。
這時有一只喜鵲從遠處飛來,銜著幾粒種子,撒在苦娃身邊的草地上。待苦娃一覺醒來時,只見周圍長出了一株株小樹,藤蔓相連、蔥蔥郁郁,一串串紅里透黑,散發著清香的果子掛滿枝條。苦娃正餓得難以忍受,便隨手摘了一串果子塞進了嘴里,只覺得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非常爽口。他越吃越想吃,一氣兒吃了半個多時辰,只感到精神煥發、氣順心暢,一身的疾病也頓覺全無。
數年后,“五味之果”長滿了長白山腳下的溝溝壑壑,窮人們不管患了什么病,只要吃了五味果就百病消除。因這種果子具有“五種味道”,所以人們就將它取名為“五味子”。
除了配伍中藥,五味子也可以作藥膳服用,它的食用方法也多種多樣。下面為您介紹幾款五味子養生藥膳,供您參考。
材料:五味子500 克,桂圓500 克,蜂蜜500 克。
做法:將五味子和桂圓一起放入煲內,加水煎煮兩次,每次1 小時。將兩次的煎液合并,去渣,加入蜂蜜,用慢火熬成膏狀。每次1 湯匙,每日2~3 次。
功效:養血安神,補氣寧心。可治氣血不足、失眠多夢、頭昏心悸。
材料:瘦肉100 克,五味子10 克,麥冬10 克,黨參10 克,姜片、鹽、雞粉適量。
做法:瘦肉切成小塊,洗凈。沸水鍋中倒入洗凈的瘦肉塊,汆去血水。撈出氽好的瘦肉,瀝干水分,裝盤待用。砂鍋注水,倒入汆好的瘦肉。放入姜片、五味子、麥冬、黨參。加蓋,用大火續煮90 分鐘左右。最后加入鹽、雞粉調味后即可出鍋。
功效:補中益氣,生津止渴。

材料:五味子3 克左右,綠茶1 克左右,蜂蜜25 克左右。
做法:五味子用文火炒至微焦,與綠茶一起用沸水沖泡5 分鐘。趁熱加入蜂蜜拌勻即成。每日1劑,分3 次溫服。
功效:具有振奮精神、補腎益肝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腿軟乏力、耳鳴、精神衰弱、慢性肝炎、肝虛目眩、視力減退等癥狀。
材料:黨參3 克、麥冬3 克、五味子7 枚。
做法:煮沸后,趁溫熱飲用。
功效:益氣復脈,養陰生津,斂汗。
材料:五味子50 克,紫蘇葉6 克,人參5 克,冰糖100 克。
做法:將前三味藥材煮沸,根據自己的口味放入適量冰糖,趁熱飲用。
功效:益氣養陰,潤肺止咳。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氣陰虧虛、干咳痰少、口渴、氣短而喘等。
材料:菟絲子100 克,五味子50 克,低度白酒500 克。
做法:將五味子與菟絲子同入酒瓶中,加酒后密封瓶口,每日振搖1 次,浸泡10 天后開始飲用。每天2 次,每次15 毫升。
功效:補腎寧心,收斂固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