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八月時值盛夏,每到午后便酷暑難當,孩童們總是大口大口地舔著棒冰,老人們則喜歡圍坐在樹蔭下扇著蒲扇、吃著西瓜,而年輕人、上班族則坐在空調房中吃著冰涼的甜品……在這炎炎夏日,無論男女老少,大家為什么都愛吃甜食呢?這與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密切相關。
在中醫的陰陽五行中,五味與五臟、五季均有一一對應的關系。五味一詞最早出自《黃帝內經·靈樞》,其實是其中的第五十六篇文章名,主要論述了五谷、五菜、五果、五畜中的五種性味,以及各自對人體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和對于五臟疾病的宜忌。五味分別是酸、苦、甘、辛、咸,分別對應五季。這里所說的五季與現在通常理解的四季有所不同,分別是春、夏、長夏、秋、冬。酸味對應春季,苦味對應夏季,甘味(甜味)對應長夏(一般指立秋起至秋分時段,多為七八月),辛味對應秋季,咸味對應冬季。正因長夏季節與甘味相對應,所以人們總是會在酷暑難耐的七八月偏愛甜食。
另外,《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談到:“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長夏季節之前的夏季恰好與苦味相對應,苦生心,過苦則傷心,心有所傷則血液化生乏力,心克脾胃,致使脾胃功能下降,出現“脾氣不濡,胃氣乃厚”之象,因此在夏季我們常常出現口苦的表現,俗稱“苦夏”。“苦夏”不僅在癥狀上有口苦這一顯著特征,還會表現為胃口下降不思飲食,進食量較其他季節明顯減少并伴有低熱(體溫在37℃—37.4℃波動),身體倦怠無力、心煩、消瘦、精神不振等癥狀,嚴重者還會出現工作效率降低和體重減輕的現象。
“苦夏”其實并不是病,癥狀典型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C 和B 族維生素以利于調整自主神經功能,消除苦夏癥狀。但如果上述“苦夏”數種癥狀同時出現,中醫上稱為“疰夏”,它是夏季的常見病之一,應盡快就醫調理。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養陽系中醫因時制宜養生原則之一。春夏是為陽令節氣,春季開始,陽氣始生;夏季開始,陽氣始盛。夏季,陽氣極盛,暑熱之邪亦盛,大暑大熱非常容易耗損人體陽氣。而且在經歷了一個冬季的休養生息之后,春夏之時人們紛紛走出戶外,活動量相對增大,皮膚腠理大開,出汗增多,常常導致人體內陽氣宣發太過,以至于體內陽氣虛衰。除了暑熱和大量活動耗傷陽氣,寒濕之邪亦能損傷陽氣,夏季暑熱之氣無處不在,人們喜食冷飲,而冰涼的食物食用過量或為了防暑降溫過度貪涼,也容易損傷人體陽氣。
因此,古人在天人相應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如王冰《黃帝內經·素問》“春食涼,夏食寒,以養于陽”,張志聰《素問集注》“春夏之時,陽盛于外而虛于內,故圣人春夏養陽……以從其要,而培養之”等。再者,陰陽是互補的,按照陰陽的關系,人體內之陰氣與陽氣雖互相對立,同時又互相依存,相互化生,相互為用。陰氣是轉化出陽氣的基礎,無陰則陽無以化;陽氣是轉化出陰氣的動力,無陽則陰無以生。所以春夏養陽,才能推動秋冬時陰的生長。由此可見,春夏養陽是非常重要的。
養生者宜順時而養,在春夏時節須護養體內陽氣,使之保持充沛。此時,凡有耗損陽氣及阻礙陽氣暢達的情況皆應避免。炎炎夏日,我們既要善處陰涼之地以避暑熱,又要避免過食生冷之物以防傷陽。夜晚納涼時,應當注意避開濕氣過重的地方。睡覺時,記得在身上覆以薄被,以避寒濕。
《本草綱目》有云:“春食涼,夏食寒,以養陽。”烈日灼灼的夏季,自然界熱氣亢盛,人體會被自然界的變化所影響,易出現陽盛陰衰的情況。夏季可吃一些寒性食物來平衡亢盛的陽氣,中醫上稱為“扶陰抑陽”,不僅可以減少亢盛陽氣對于陰氣的損傷,還有利于陽氣的化生,達到養陽的目的。
夏季可多吃涼性水果,如山竹、火龍果、梨、柚子、獼猴桃、西瓜、香瓜、荸薺等。此類養陽的方法須因人而異,陽虛或者脾胃虛寒的人就不適宜在夏天吃較為寒涼的食物或飲品。
《三元參贊延壽書》曾曰:“夏食菽與雞……以四時之食,各有所宜也。”
菽是豆類的總稱,夏日補陽可多吃豆類。從前立夏時,家家戶戶都會用赤豆、綠豆、黃豆、黑豆和青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飯”來食用,這五種不同顏色豆子所煮成的飯也叫“立夏飯”。夏季可多食用綠豆,綠豆和冬瓜搭配效果更佳。
綠豆冬瓜飲
材料:綠豆100 克、冬瓜100 克、茯苓20 克、蜂蜜5 克、水適量。
做法:綠豆洗凈后泡水半小時,用水煮開,再加入冬瓜和茯苓繼續煮,煮至冬瓜透明,可根據個人口味適當加入蜂蜜,即可出鍋。
功效:清熱祛暑、健脾祛濕,適宜在三伏天食用。
提醒:糖尿病或有明確禁忌證的患者,還有過于肥胖的人,不宜在綠豆湯中添加蜂蜜;陽虛怕冷的人亦不適宜飲用此湯。
《調疾飲食辯》曰:“夏三月宜食苦荬,能益心,和血通氣。”荬又叫山苦荬、敗醬草,在古代,人們時常把荬當菜買來吃。鮮苦荬和穿心蓮一樣,屬于苦味的食物,有去火的功效,但和穿心蓮相比,苦荬的涼性更加緩和,只要不是脾胃虛寒特別嚴重的人均可食用。
敗醬烏梅茶
材料:敗醬草5 克、烏梅5 克、冰糖適量。
做法:取敗醬草和烏梅以開水沖泡。
功效: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云:“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即指在起居上,人們應該晚睡早起,因為夏天太陽升得早,早晨空氣清新,氣溫又相對較低,晚睡早起可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對增強體質有益。但是晚睡早起會不可避免地使睡眠時間減少,所以在中午暑熱最盛之時適當午睡既可避炎熱,又可消除疲勞、補充體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學習當中。
如《攝生消息論》中所說:“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故夏季精神調攝,應適應自然界“生長”的規律,主動避免動怒煩躁,保持神清氣爽、舒暢自如。心神得養,神氣充足才能使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神氣渙散則會損壞人體的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