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欣怡 張毓強
【內容提要】文明與文化成為了中國對外戰略制定和國際傳播的關注焦點,交流與互鑒則是我們一以貫之的原則。在全球視野下,對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鑒”這一議題,還有許多問題尚待深入研究。文明交流互鑒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落實到實踐中則體現在具體的物質、精神或文化資源上。這些資源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星羅棋布,與每個地方的歷史淵源、文化脈絡息息相關,國際傳播的地方化實踐因此成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一大突破口。中國地方國際傳播依托器物、文化或媒體資源,在實踐中涌現出了大量鮮活的案例,值得關注和研究。
【關鍵詞】文明交流 國際傳播 地方實踐 景德鎮
2023年6月18日,由中國外文局與江西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2023戰略傳播論壇”在江西景德鎮舉行。論壇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景德鎮陶瓷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為主題。論壇期間,來自學界、業界的專家參加了同步舉行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平行分論壇。本期圓桌論壇聚焦于該平行分論壇相關議題,節選發言中的觀點,以饗讀者。
文明交流的尺度與互鑒的方向
張毓強:我先拋出幾個問題,供大家參考:第一,我們說要深化文明的交流互鑒,那么什么叫深化?為什么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為什么在這個時間點上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從目前的業界和學界來看,政策方、實踐方、理論方等各界對于增強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影響力這項工作充滿著期待。我們需要去判斷在這樣一個時間點上,當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究竟走到了一個什么樣的節點上?我們怎么去觀察深化文明與交流互鑒在當下的價值?第二,文明交流互鑒應如何去深化?在深化過程中,我們應以何種心態,秉持何種價值觀?
李沁:文明交流互鑒,不僅是對人類歷史的回溯,更是對未來愿景的規劃。從時間上看,數千年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來不是一條直線,幾乎所有文明都經歷了萌芽、成長、復興、重啟;從空間上看,各個文明也很少完全封閉發展,彼此之間經歷了交流、沖突、戰亂、合作,為了生存或基于貪婪開疆拓土,雖然看似各自為戰,但在實際上推動了世界文明不斷地突破彼此疆界,融合發展。湯因比在寫作鴻篇巨制《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時,舍棄“國家”這個現成的分類概念,首次選擇“文明”作為研究單位,他還在其中批判了托馬斯·霍布斯關于《作為有機體的社會》這幅圖,圖中由無數小人組成一個巨人——“驕傲的國王”,象征著龐然大物利維坦。其批判理由是:這幅圖再現了錯誤的信仰,即社會是由人群而非關系構成的。事實上,文明關注的不是烏合之眾的集群,而是人與人的關系,體現的是社會結構和文明互動,這也是文明互鑒的起點和基本內涵。
正因此,梳理和重建世界文明的結構關系,在當下全球化時代尤為重要。我們需要以整體觀來看待全球文明的差異與共存。提出整體性思維的法國思想家莫蘭指出:“全球化蘊含著深刻的兩面性:它可能給人類帶來新生的機遇,但是如果當前的經濟-科學-技術的全球化不能被倫理-文化-社會的全球化所補充、伴隨、引領,它將使人類走向災難。”我們處在一個需要改變范式的時代,而文化互鑒正是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交流的新范式。
中國提出“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文明互鑒,是要推動不同文明互補融合,形成美美與共的新型關系。當下世界文明中存在著以多元反多元的結構關系,西方中心主義的文明等級論和一元論傾向構成了全球社會想象中國的濾鏡;國際傳播場域沖突頻仍,脫鉤斷鏈與小院高墻的分裂對立成為全球交往的挑戰,使中華文明在近代世界歷史中受到矮化、誤讀乃至遭遇敵意。中國元認知與元敘事亟待更新,國際傳播新秩序與新規范亟待探索,這也是今天要聚焦的主題,即如何以文明互鑒替代冷戰思維與零和博弈,重構公正開放、合作共贏的全球文明觀與國際傳播觀。
吳浩:文明交流互鑒的一個重要邏輯基礎,可以用四個字概括——求同存異。求同存異在新中國的外交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是新中國外交思想和實踐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按照求同存異這一邏輯基礎,我們可以用“四個共”來詮釋文明交流互鑒:共同價值、共有歷史、共享生活和共情藝術。
建黨百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要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這一理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當中,也再次得到了強調和重申。共有歷史是徐國琦先生提出的一個范式,他從國際史的視角出發,提出建構國家間“共有歷史”研究范式,即著眼于人民的共同歷程及追求,側重國家間的文化關系,來重視個人和非政府機構的作用,強調求同存異和非沖突的歷史。共享生活,也是引用中國臺灣歷史學家王汎森先生的概念。他希望了解思想在廣大社會中如微血管中血液周流之情形。例如四大發明在全世界的歷史發展中產生了重大影響。馬克思指出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則變成了強大杠桿等等,其中的關鍵詞就是全世界以四大發明為媒介的共享生活。共情藝術,又翻譯成同感、同理心,是心理學的概念。共情,即陳寅恪先生所提出的概念:“了解之同情。”即:我了解就是共情。在藝術中,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情、共同了解的例子屢見不鮮,促進了文化和文明之間的民心相通。
許靜:如何理解文明?如何深化文明交流互鑒?首先,文明是文化的精華,而文化來自于生活的日常。在長年累月、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中,人們逐漸形成文化的慣習,凝聚成文明精華。因此要理解文明,需要首先回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生活需要各種器物,而像景德鎮瓷器這樣的器物,不僅僅是承載生活的器物,更是承載文化的器物,是麥克盧漢所謂的媒介,文化的媒介。要發揮其媒介的功能,就需要深刻認識人的生活,認識由瓷器這樣的器物所承載和連接的過去與未來,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其次,文化是傳統,更是記憶。有個人的記憶,也有集體記憶和國家記憶。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的記憶顯然是不同的,深化文明互鑒就必須尊重歷史、挖掘歷史,而對歷史的追溯和挖掘,總能發現交流互鑒的經驗和教訓,這些都是我們難得的資源。所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要向后看,讓歷史照亮未來;最后,深化文明交流互鑒需要行動,行動需要抓手,而景德鎮和景德鎮陶瓷當然是品牌建設的最好抓手。景德鎮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具有城市品牌化的基礎。品牌化是一個動詞,需要做很多事情。首先,品牌形象需要調研,因為形象不是主觀以為的樣子,而是目標受眾對品牌的心理印象。對這種心理印象的把握需要通過調查研究,才能找到準確的品牌定位和品牌目標;其次,品牌資源不等于品牌資產,把品牌資源化成品牌資產,也需要做很多事。對于景德鎮來說,不僅需要建設目的地品牌,還要建設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而這種品牌建設要在當今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下進行,非常不容易。要贏得競爭,不僅僅靠一招一式,更要靠品牌戰略,而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就是最大的品牌戰略。
全球視野中的地方傳播實踐
張毓強:在過去十年里,整個國際傳播領域出現了基本的轉向。一個方向就是從關注新聞、媒體的建設到聚焦文化、文明的交流;另一個是原來以中央媒體為中心的實踐方向,逐漸開始延伸到地方基層、專業機構等多元主體的參與,國際傳播重心在逐漸下移、下沉。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發現地方對于全球化和國際傳播來說越來越重要。在國內各地方的國際傳播實踐中,文化資源國際傳播的內涵挖掘、器物承載文化價值出海和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方面都涌現出了不少鮮活的案例。
劉傳紅:景德鎮陶瓷文化國際傳播,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在將“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顯得更加重要。景德鎮陶瓷文化國際傳播的實然與應然的差距在哪里?如何在理念和實踐上創新,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探討。首先,在訴求點上,要把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獨特性講清楚。景德鎮陶瓷歷史悠久,工藝精湛,藝術價值極高。一千多年來,萬里瓷路跨越山海,繪就了“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繁榮景象,在文化交流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次,在利益點上,強化景德鎮陶瓷文化與外國受眾的強關聯性。景德鎮陶瓷是中國國際交往的重要禮物媒介,也是外國民眾生活品質的重要表征符號,更是一種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具有藝術價值的審美符號。景德鎮陶瓷集實用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于一體,對外國民眾來說具有極高的價值;最后,在著力點上,要采取宏微觀相結合的舉措,使景德鎮陶瓷更好地融入外國民眾的日常生活,參與國家和國際重要外事活動中,嵌入國際化的高端文體經貿平臺,打造“瓷文化”的國際傳播矩陣等等,全方位展現景德鎮陶瓷文化的東方魅力。如果舍棄了這三點,景德鎮陶瓷文化國際傳播就有淪為自說自話的風險。
景德鎮陶瓷是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既古老又年輕,是世界認識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號。只有把握好景德鎮陶瓷文化“走出去”的訴求點、利益點和著力點,才能高水平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上的景德鎮圖景,真正地讓景德鎮“瓷行天下”,最終完成生動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國際傳播重任。
孫明:今年以來,文化這個話題,包括中華文化“走出去”話題日益突出。因此挖掘景德鎮文化走向世界的內涵非常重要。陶瓷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優秀代表和亮麗的名片,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景德鎮陶瓷是有特殊的符號價值在里面的,在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景德鎮陶瓷文化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在未來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交往過程中,景德鎮的獨特意義也將進一步體現出來。目前對于景德鎮故事的講述,以及景德鎮內在價值的挖掘,并不是特別充分,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傳播面臨大的輿論環境壓力的背景之下,運用好文化這個元素是關鍵。如果要利用景德鎮陶瓷文化把中國故事講好,那么景德鎮的陶瓷文化一定要作重新的設計、包裝,為國家層面的中華文化“走出去”發揮更多的積極作用。
曲茹:景德鎮有兩千年的冶陶史,一千年的御窯史,是具有深厚底蘊的文化資源,濃縮了中國的實踐與歷程,是具有獨特面貌的城市變遷故事,是一個值得說給全世界聽的中國故事。瓷器是最容易被世界接受的中國文化符號,中國人的美學觀念、審美情趣、價值觀念、追求以及科技創新,可以隨著瓷器的故事走向世界。陶瓷產業的交流發展,不僅是一種戰略實施,更是文明情感的融合,是交流互鑒的契機。
但是在國際傳播中,景德鎮陶瓷文化卻面臨困境。陶瓷文化僅在景德鎮本地有一定的普及度,其他城市公眾對于陶瓷文化的了解十分有限,陶瓷文化的傳播流于表面,沒有滲透到陶瓷文化體系,在傳播力度、廣度和深度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傳播力度來看,傳播景德鎮陶瓷文化需要夯實傳播內容,采用國際化敘事,為傳統文化注入現代活力,同時創新媒體發展思路,向新興直播營銷借勢,構建立體傳播渠道。從傳播廣度來看,傳播景德鎮陶瓷文化應創新文化傳播手段,豐富陶瓷文化新業態,設計打造城市形象IP,并增加國際交流和商業貿易,提升海外交流合作水平;從傳播深度來看,傳播景德鎮陶瓷文化可以發揮人文理念,復合文化內涵與民族精神,促發共情敘事;此外還可以積極進行網絡化數字化轉變,提升社交性內容,促進文化活態傳播。
張毓強:每個地方在國際傳播實踐中都具有不同的特點。景德鎮是中國陶瓷文化的集中地,也是全球陶瓷文化和知識中心。而云南德宏州的特點,就是處于中緬邊境交往前沿一線。德宏州有區位優勢,而在體制機制創新下,他們在邊境的對外傳播方面也獲得了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李宗明:云南德宏州是司馬遷筆下的哀牢古國、滇越乘象國所在地,是享譽歐亞的古絲綢之路發軔地。德宏州三面與緬甸接壤,是云南省乃至我國沿邊開發開放的試驗田、民心相通的排頭兵。隨著共建“一帶一路”中緬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瑞麗國際口岸城市建設的加快推進,德宏州成為國際社會觀察體驗我國“親誠惠容、以鄰為伴、與鄰為善”新時期周邊外交方針政策的重要窗口和推進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橋梁紐帶。近年來,德宏州在全球化和泛媒化的雙重背景下,弘揚和諧友好、命運共同理念,圍繞打造互贏互利、民心相通各領域交往合作內容,精心策劃實施“共飲一江水”等系列宣傳活動,綜合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區域性合作宣傳,詮釋中緬“胞波”情誼,深耕厚植睦鄰友好關系。
德宏州的外宣實踐凝練出四點經驗:一是地方媒體要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大局,彰顯文化軟實力。德宏州利用生態、藝術、傳統節日等策劃實施了一批具有德宏特色、國家站位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充分展示、凸顯中國民族文化軟實力;二是要高位推動、多頻聯動,久久為功打造邊境國際傳播品牌。德宏州抓住獨特的國際區位和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的戰略地位,探索創新傳播形式,助推活動出新出彩,多元群體同頻共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德宏特點、跨國元素的邊境國際傳播品牌;三是要加強立體宣傳,提高中華文化的世界“能見度”。德宏州通過精心策劃,組織活動或實施項目前提前在海內外媒體平臺上進行預熱宣傳,引發海內外觀眾的廣泛關注,產生未播先熱的效果;四是要聯動全國主流媒體海外賬號向世界展示美麗德宏。聯動全國主流媒體海外賬號開展活動是德宏州的又一成功探索。在全國多家主流外宣媒體接力參與的努力下,德宏州外宣形成了海外社交媒體傳播矩陣,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德宏多彩的民族文化。
文化根脈的賡續與文明交流的深化方向
張毓強:我們一直講中華文化“走出去”,其實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即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什么樣的文化“走出去”?對于這個問題,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給出了清晰的解決方向。中華文化,包括幾千年來所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以及在革命建設過程當中所形成的紅色文化,還有我們改革開放新時期尤其是新時代形成的中國當代文化。這幾種類型和精神,構建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內涵。所以紅色文化和中華文化“走出去”,跟文明交流有什么關系?紅色文化“走出去”是全球文化交流中最需要研究的一個部分,我們應該怎么做?
鄧顯超:中國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中華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不僅重新恢復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主動,也是世界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的基因密碼,凝結在紅色文化之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的時代精華。江西紅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厚,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大搖籃”“四大勝地”等。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安源精神、“八一”精神、老區精神、方志敏精神等跨越歷史時空,催人奮進。但是江西紅色文化的世界影響力還不高。紅色景區主動性的缺乏與客觀需求的不足共同呈現江西紅色文化的對外影響力明顯不足的基本現狀。調研發現,革命搖籃所在地吉安市,沒有系統的吸引外籍游客計劃,共和國的搖籃所在地瑞金市,沒有紅色文創產品“走出去”計劃,江西紅色文化世界影響力有待增強。
講好江西紅色文化故事是增強江西紅色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舉措。要在立體傳播中提高江西紅色文化認知度,在話語轉換中提高江西紅色文化接受度和信任度,在創新創造中提高江西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在價值對接中提高江西紅色文化認同度,在講好故事中提高江西紅色文化美譽度。
與此同時,要加快構建江西紅色文化對外話語和敘事體系,推動江西紅色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對外話語是紅色文化國際傳播的思想表達和價值呈現。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需要從黨在江西的奮斗歷史中探尋成功密碼;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需要從江西紅色基因中提煉精神標識;回答“歸根到底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需要從江西精神譜系中把握思想精髓。敘事體系是紅色文化話語表達的敘事邏輯和敘事模式。實現江西紅色文化對外話語國際傳播需要將陳情與說理、紅色故事與中國思想、江西革命精神譜系與人類共同價值相結合,在國際敘事傳播中實現敘事主體全員化、敘事內容全息化、敘事傳播全程化、敘事功能全效化,全面提升江西紅色文化國際傳播效能。
秦紅嶺:文化遺產只有通過有效的闡釋和傳播,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欣賞,這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非常重要。談到文化遺產的闡釋和傳播,需要討論兩個問題:一是文化遺產由誰來闡釋?從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來說,已經有公眾轉向,絕不是專家層面和政府層面獨占的闡釋權;二是何種闡釋?即什么闡釋方式能夠更好地展示文化遺產的價值,尤其是發揮教育和傳播功能。闡釋是一種遺產的存在方式,肯定是綜合性、開放性的過程,是一種公共性,需要多學科、多專業、多主體的參與。有時候非專業的闡釋,在社會價值和情感價值方面,實際上更有感染力。文化遺產的闡釋沒有定論,對它的意義和價值的闡釋,是不斷發展的過程,要從不同角度闡釋文化遺產的價值,不斷產生新的認識。由誰來闡釋,它強調的是文化遺產闡釋話語權分配,也就是說要平衡好專家和政府的主導性敘事和公眾性敘事。何種闡釋的問題則是說,文化的闡釋需要以互動和參與的方式講故事,以提供身臨其境的活動。所以需要強調故事的力量。第一,講故事,或者說敘事性闡釋是一種追憶性解讀,也就是說要講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故事,包括對日常生活的情感片斷的追憶。通過關注對象和人的關系,來挖掘文物遺產的社會價值和情感價值;第二,講故事是一種更吸引人,更容易引發參觀者共鳴的敘事策略;第三,由于文化遺產的闡釋與傳播往往涉及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受眾,敘事性闡釋對于文明互鑒來說有助于超越文化間的界限,彌合文化差異,加強跨文化理解。
李沁:當下人類進入了數字智能時代,人機交互讓人手與機器手相連。數字交流工具加速了遠距離社會的消逝,虛擬現實使人類實現穿越時空的沉浸化生存,世界多極化與媒介全球化正在創造前所未有的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機遇,文明互鑒正在成為國家間增進相互了解,提供對話空間,建立情感連接,尋找共同價值,促進相知相親,推動團結協作,共同解決人機之爭、氣候環保等人類難題的關鍵路徑。那么,如何從人類整體利益出發,建構一個整體觀的文明互鑒關系和范式?我想以下“三新”是不可或缺的:
1.新知識:構建文明互鑒自主知識體系。應將文明互鑒作為跨學科跨領域概念來建構,形成超越文明沖突論、文明一元論與線性文明觀的文明交流與國際傳播范式與方法論,以中華文化精髓為本,從本土的問題、視野和經驗出發,進行文明交流與國際傳播的概念建構、機制探索、理念創新與規范反思。
2.新格局:激活文明互鑒的整體系統。做到“全行業”(包括傳媒、教育、商業、文化藝術、旅游、科技行業等)文明交流互鑒戰略規劃覆蓋;“全主體”建設文明交流互鑒高效協同網絡;建設文明交流與國際傳播的內外雙通路,推動政、產、學、研、用的密切互動,積極開拓國際合作,推進全球文明互鑒的實踐。
3.新效能:實現文明互鑒的共時形塑。以敘事創新提升文明交流互鑒的吸引力;以渠道貫通與國際合作攻克文明交流互鑒的壁壘與阻礙;以頂層設計與行動協同高效整合與全面統籌文明交流與國際傳播資源;以精準施策與傳播對沖和約束全球文明傳播的可能性失序,形成與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互聯網不是烏托邦,數字文明也會將現有人類文明的缺陷、偏見等拷貝到虛擬世界。務實求真的文明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中國國際傳播實踐問題與本土化理論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9AXW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賀欣怡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張毓強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