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23年2月,“流浪氣球”事件在海外社交平臺廣泛傳播,引發雙方外交互動及輿論交鋒。推特成為雙方輿論交鋒的主要場合,中美主流媒體均在此發布大量觀點性推文。作為政治意味較為濃厚的海外社交媒體,推特具有“西強我弱”與“眾說紛紜”兩個基本特點。基于對該事件的分析,中國媒體應重視在海外社交媒體發聲,澄清事實真相;內容為王圖文并茂,打破西方媒體母語優勢;正視美國社會問題,避免敵對心態。未來,應從內容擴展和平臺擴展兩個方向發力,繼續利用好海外社交平臺,拓展對美輿論發聲的深度與廣度。
【關鍵詞】流浪氣球 海外社交媒體 推特 輿論戰
北京時間2023年2月3日上午,推特(Twitter)等海外社交平臺上有幾張照片受到廣泛關注。照片中是一個巨大的白色氣球飛在高空,多個美國賬號表示其為中國軍用氣球,正在偵察美國軍事基地,這些推文被多次轉發形成熱點。這就是引發中美激烈輿論交鋒的“流浪氣球”事件的開端。該事件持續在推特平臺上發酵,與其相關的熱門標簽接連數周占據平臺熱榜。6月29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公開承認,被擊落的中國氣球“在飛越美國過程中沒有收集(美國情報)”。至此,曾攪動中美輿論場的“流浪氣球”事件在美國官方層面得到基本結論。作為《中國日報》海外社交媒體首席評論員,筆者結合實踐對該事件進行分析,試圖總結出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對美輿論發聲的部分規律。
一、推特平臺基本特點:“西強我弱”與“眾說紛紜”
作為政治意味較為濃厚的海外社交媒體,推特有兩個基本特點,這些特點在“流浪氣球”事件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一)“西強我弱”:令人無奈的現實
推特發端于海外、服務器在海外、主要用戶群體在海外,中國媒體在這一平臺的影響力是天然弱于海外媒體,尤其是美國媒體的。筆者于2023年6月初分別抽樣統計了幾家美國主流媒體與中國主流媒體,將其關注者數量制成表(見表1)。從中不難看出,在推特上中國主流媒體的影響力與美國媒體相比差距較為明顯。
更重要的是,美國政界已然形成反華共識,這一共識又深刻地反映在美國主流媒體對華的污名化態度上。①美國主流媒體利用其在推特上的優勢,大量傳播涉華負面新聞,甚至時常有多個美國媒體接力轉發涉華負面新聞,又與美國政客賬號互動增強聲勢,在推特上裹挾輿論,給我國對美輿論發聲帶來了沉重的壓力。有研究者注意到這一情況,并將其視為中國國際傳播能力有待加強的重要體現。②
推特這一特征可總結為“敵強我弱”,在“流浪氣球”事件中該特征體現得尤為明顯。早在氣球照片熱度上升初期,中國多家主流媒體即發表推文,對一些美國媒體臆測其為中國軍用氣球的說法進行了駁斥。在時效性上,比美國媒體發表觀點性推文還要早;在互動量上,獲得的點贊、評論與轉發在短時間內達到極大值,一時間在這一議題上形成了局部優勢、引領了話語權。但隨著越來越多美國主流媒體紛紛發出觀點性推文,其龐大的關注者數量開始發揮作用,臆測氣球為中國軍用飛艇的聲音逐漸壓倒一切,充斥了推特輿論場。
(二)眾說紛紜:于我有利的推特輿論場現狀
在短期內,中國主流媒體較難撼動美國主流媒體在推特上的優勢地位。但推特平臺在全球擁有將近4億名用戶,這些用戶的立場、利益、種族、語言均有不同,時時刻刻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美國媒體沒有能力、也不可能有能力搞清一色,整個推特平臺不可能只有他們的觀點傳播。美國媒體確實有很強的議題設置能力,但那不代表其能掌控設置議題里的所有聲音。
特別是,隨著近些年來美國社會愈發撕裂,美國主流媒體的信譽度也處于每況愈下的狀態。③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推特留言區內,經常有人列出各種證據、指斥其報道為假新聞,這些留言又吸引來大量新留言,整個留言區熱鬧非凡。
在這次“流浪氣球”事件中,美國官方及主流媒體一口咬定其為中國軍用飛艇,不少美國網友雖然被裹挾進這一議題,對此論斷卻持懷疑態度,甚至編段子予以嘲諷。如在美國戰斗機擊落氣象氣球后,一個叫“美國真理部”的賬號發出推文,稱舊金山計劃把無家可歸者當炮彈發射出去擊毀氣球,以保衛美國領空。這種“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段子在推特上傳播極廣,從多角度對美國官方進行了辛辣的諷刺,也解構消解了美國主流媒體所謂的“權威性”。
二、事實之爭:積極發聲澄清真相
鑒于這些特點,在推特平臺上對美輿論發聲時需要慎之又慎。本文基于實踐及觀察總結出幾條對策,希望能對中國媒體有所幫助。
(一)第一時間發聲,澄清事實真相
推特平臺要求每條推文不得超過280個字符,折合成英文單詞大約在40—45個之間,一般只夠寫一兩個句子。這種特點更適合傳播時效性強的短新聞,這也導致了美國各大主流媒體對時效性的激烈競爭。當某一新聞事件發生后,早一秒發出的媒體往往成為平臺上該事件的第一信源,能進一步獲得其他媒體接力轉發,獲得比競爭者多幾倍的展示量與互動量。
中國主流媒體在推特上力量較弱,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搶占先機,通過更強的時效性來彌補粉絲量的不足。在同一重大事件上,中國主流媒體如果比美國主流媒體早發出消息,則不僅能獲得更大展示量,還能在后續留言區內發表觀點性推文,搶占輿論制高點,更易于以專業性獲得受眾的好感。
此外,從實踐來看,推特平臺比較重視賬號的用戶黏性。如果有用戶連續多次在同一個賬號的推文上停留閱讀或者點擊互動,則平臺更傾向于將該賬號后續推文推薦給該用戶,該賬號更容易“圈粉”吸引更多的關注者。如此反復多次則形成良性循環,賬號影響力進入增長的快車道。所以在輿論交鋒中,中國主流媒體在占得輿論場先機之后,也有必要后續發出更多推文,在同一話題對用戶進行多角度密集轟炸。
具體到“流浪氣球”事件,中國主流媒體在時效性及持續性方面都交出了比較滿意的答卷。2023年2月3日,在流浪氣球受到關注之際,多家國內主流媒體均通過在第一時間發推報道了該消息并進行評論,其中《中國日報》指出美國熱炒氣球事件是“好萊塢式的鬧劇”(Hollywood blockbuster),《環球時報》則表示美國官方稱其為“軍事偵察氣球”是對美國防空系統的不信任,說明美國防空系統“只是擺設”(a decoration)。這時“流浪氣球”事件熱度正處在上升期,中國主流媒體的推文受到廣泛關注,互動量甚至達到平時的10倍以上。
此后隨著事態發展,中國媒體的聲音每天都在出現。2023年2月8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雖然國務卿布林肯取消了訪華計劃,自己依然希望訪華。《中國日報》發表推文進行點評,稱“只有小孩子才因為氣球失去朋友”;2023年2月14日,針對美國聯合西方盟友共同指責中國“軍事偵察”,《環球時報》發表推特短評稱美國在搞“反華大合唱”;2023年2月28日,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專訪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分析師雷·麥戈文,后者指出美國媒體在氣球議題上過度炒作、誤導公眾。據不完全統計,到專訪當天“流浪氣球”事件已過25天,這期間幾乎每天都有中國媒體就此事件發表觀點,聲音始終不減。
(二)內容為王圖文并茂,打破西方媒體母語優勢
鑒于推特上“西強我弱”的形勢,決定了中國主流媒體需要付出比美國同行更多的努力才可能收獲與對方相近的成果。無論何種引流技巧,歸根結底都要落實到推文本身的質量上來,符合傳播規律的推文才可能實現出色的傳播效果。
推文的質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作為內核的文字,以及作為包裝的配圖。文字是傳遞信息量、傳播觀點的主要載體,也決定了媒體留給受眾的基本印象。前文提過,一條推文不過40多個英文單詞,一家媒體的風格是幽默還是冷峻?基本立場是偏左還是偏右?對中美關系持積極還是消極態度?這一切都會在這短短40多個單詞中得到解答與體現。
配圖則是一家媒體吸引讀者的重要手段。推特平臺與國內微博平臺類似,以大量信息集中發布為重要特點,留給每條推文的展示窗口轉瞬即逝。據筆者統計,平均每條推文只有不到1秒的時間窗口進行展示,必須通過有鮮明特點的視覺信息吸引讀者,所以“無圖不發推”幾乎是平臺默認的習慣。
在“流浪氣球”事件中,中國主流媒體在這兩個方面均展現出了專業性。雖然《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西方主流媒體以英語為母語,但推文只有短短幾十個單詞,中國主流媒體能夠在具體推文的文辭技巧上做到不遜色。2023年2月3日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宣布因為“流浪氣球”事件取消原定的訪華計劃,《中國日報》發表推文點評稱氣球“不是原因,只是借口”(not a cause, but an excuse),后續又稱“反華是美國兩黨少數幾個共識之一”(one of the few things on which the two parties see eye to eye),均被大量轉發點贊。
在推文的配圖上,數家中國主流媒體均注重漫畫的應用,通過畫面語言來抵消美國主流媒體的英文主場優勢,截至2023年3月31日筆者已經統計到不下35張漫畫。④這次在實踐中觀察到中國主流媒體正在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正在以漫畫為基礎開發設計圖。
這其中以《中國日報》與《環球時報》最具特色。《中國日報》從漫畫中抽出金句,配上原創漫畫做成海報發出,通過可視化的形式加深讀者對觀點的印象,其海報色調、標識設計較為精妙;《環球時報》則更偏重文字,將漫畫作為背景信息,輔以經過設計的文案做成海報,信息量更大。在“流浪氣球”事件中,多張海報成功吸引了推特受眾的注意力,表現不輸美國媒體。
(三)正視美國社會問題,避免敵對心態
如前所述,美國官方與美國民眾在推特上并不總是發出同一種聲音。特別當一些事件牽涉雙方利益沖突時,如在環境問題、俄烏沖突等議題上,美國民眾對美國官方經常持不信任態度。
在推特上,這些議題是值得中國媒體關注的。關注這些議題并不是挑撥美國國內矛盾,而是促進美國社會進步,這是美國受眾喜聞樂見的。美國主流媒體也會關注這些議題。這種共同關注的議題也能淡化雙方對抗態度。對美輿論發聲要有大格局,要看到持反華態度、發布涉華負面新聞的是美國反華政治勢力,美國主流媒體在某些具體議題上是可以與中國主流媒體一致的。
俄亥俄火車脫軌事件就是個較好的事例。2023年2月3日晚,也就是“流浪氣球”事件同一天,一輛運送危險化學品的列車在俄亥俄州東巴勒斯坦小鎮脫軌側翻,造成10萬加侖(約合400立方米)劇毒聚氯乙烯氣體泄露。但由于涉事公司掩蓋及地方政府未能及時查清,該事件直到2023年2月13日才進入推特主流輿論場。之后加上記者前往現場采訪卻被警察控制的視頻流出,一時間“俄亥俄火車脫軌”成為推特熱議事件,引發大量美國受眾關注。
中美兩國媒體均對這一事件給予了充分關注。據統計,在2023年2月13日脫軌事件爆出后,兩國主流媒體分別從不同角度質問美國政府,為什么對危害美國人民健康的劇毒氣體淡化處理?中國主流媒體進一步將其與“流浪氣球”事件聯系起來,詢問為何熱炒一個無害的氣象氣球?后來涉事鐵路公司賠償每位受害居民1000美元的計劃被公布,中美主流媒體均采訪到當地居民表示不過杯水車薪。在兩國媒體合力下推特上形成多個熱門標簽,如“#OhioChemicalDisaster(俄亥俄化學災難)”和“#OhioChernobyl(俄亥俄切爾諾貝利)”等,熱度持續數周之久。
三、思考與啟示
隨著時間推移,“流浪氣球”事件已呈現降溫之勢。但在中美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環境下,無法排除類似輿論事件再度出現的風險,如何繼續利用好海外社交平臺、拓展對美輿論發聲的深度與廣度,是需要提前思考與布局的重要問題。
(一)內容擴展
如前所述,推特發布內容包括作為內核的推文與作為包裝的配圖兩部分,優化改進也需要從這兩方面入手。在推文方面,如果輸出觀點已經足夠密集,則不妨考慮提供一些其他信息,從而更好地支持觀點輸出。
在“流浪氣球”事件后續的輿論交鋒中,中國媒體可以考慮加入一些科普信息,例如,從航空學角度,科普氣象氣球的作用及其失控偏離原定路線的可能性;從國際法角度,科普國際法對無害進入別國領空的界定,以及不可抗力等概念;從歷史學角度,講述歷史上氣球失控飄至別國的故事,以及各國是如何處理的案例。通過這些科普及知識分享,不僅能進一步增強中國媒體在此事件中的聲音音量,也能減輕美國受眾對中國媒體的心理戒備。
在包裝方面,則可以考慮加強視頻產品制作與發布。推特作為豎屏平臺,對真人出鏡型視頻比較友好。展示出鏡主播的半身形象,更容易給讀者形成一種對話感。此外,視頻可以承載更大的信息量,為受眾提供較為深度的視角。在中國應對美國污名化中國的過程中,不妨考慮安排口才較好的主播出鏡,以幽默詼諧的方式調侃美國政府的過激反應,有望取得更好效果。
(二)平臺擴展
隨著技術進步,海外社交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推特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美國用戶打上“老派”的標簽。⑤要提升對美輿論斗爭的效能,需要開闊眼界,從推特平臺上向外擴展,盡量占據更多最新的輿論陣地,提高在美國年輕人中的影響力。
目前比較適合的新興社交平臺當屬抖音海外版(TikTok)。該平臺由字節跳動海外子公司運營,其用戶以年輕人居多,對中國并無根深蒂固的偏見,也對政治話題有著濃厚的興趣。⑥而且該平臺以豎屏短視頻為主要傳播形式,在推特上發布的視頻在尺寸等方面稍加改動即可在此發布,能節省制作成本、提高產出效率。
除抖音海外版外,已經創立許久的優兔(YouTube)平臺也可以作為下一步擴展的方向。這一平臺創立18年經久不衰,現今坐擁全球20億用戶,且與推特有著用戶關注時政話題的共性,是對美輿論發聲的重要渠道。但推特和抖音海外版比較適合豎屏短視頻,優兔更適合橫屏長視頻,需要制作團隊投入較高的時間與人力物力成本,要做好充足準備才能涉足。
四、結語
“流浪氣球”事件引發中美激烈輿論對抗,為觀察應對美國對華輿論戰、總結相關經驗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樣本。本文從搶占先機、推敲用詞、改進包裝、爭取美國受眾等角度總結出部分應對經驗,也從平臺擴展與內容優化兩方面提出了后續改進的方向。應對美國對華輿論戰是長期而艱巨任務,制定主動發聲策略要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持續創新才能提升效果。
張周項系中國日報社主任記者
「注釋」
①張瑜、劉思雯:《評價理論視角下中國國家形象網絡媒體話語建構——基于語料庫的美國民眾推特社交平臺疫情話語分析》,《西部學刊》第17期,第146-151頁。
②苗宇:《新媒體語境下主流媒體社交平臺的話語交鋒——論國內外媒體推特上“新疆棉”事件的表達分析》,《聲屏世界》2022年第5期,第11-13頁。
③章瀚夫:《從特朗普推特看新媒體對美國民粹主義政治生態的影響》,《外語研究》2018年第6期,第58-62頁。
④張周項:《融媒體時代評論漫畫的創新與發展——以〈中國日報〉漫畫及融媒體產品為例》,《對外傳播》2021年第8期,第68-72頁。
⑤Sarah Perlman: “Working With Teens? It May Be Time to Log Off Twitter,”Nonprofit Communications Report, vol. 20, issue. 2. 2022, p.5.
⑥Abbas Laila, Fahmy Shahira S., Ayad Sherry, Ibrahim Mirna, Ali Abdelmoneim Hany: “TikTok Intifada: Analyzing Social Media Activism Among Youth”, Online Media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vol.1, issue. 2. 2022,pp.287-314.
責編: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