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明月

摘要:對農村文化建設進行探究與思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更加受到了人們的重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近幾年來的不斷實踐,農村的文化建設得到了一些發展,但是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需要繼續完善、解決。研究新時代我國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人才困境和設施陳舊等問題,促進新時代的農民文化教育及文化建設,更有利于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主動參與文化娛樂活動,提升農村文化建設水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本文分析了我國當前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提出建設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文化建設;路徑
早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意識到了農村、農民的重要性,并通過一系列活動和方法使得農民不斷地提高自身素養,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農村的文化建設。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政府更加重視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在信息化的今天,促進農民思想的進步、提升農民的幸福感、保障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達標,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事情,農村文化建設,更加需要我們的重視和接續發展。
一、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一)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促進
文化建設促進經濟建設。想要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就要對農村經濟建設的主體—農民進行系統培訓,提高農民文化修養。只有通過文化教育,讓農民擁有最基本的農業文化知識,才能激發農民對農業種植的更大興趣,擁有對農業種植更深的理解。而農民學習了與農業相關的文化和技術,就會使農業技術進一步提高、農業設備進一步完善,從而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發展,以文化建設帶動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會達到互相促進的雙贏結果。
經濟發展反作用于文化建設。當前很多村組無力組織農民文化活動,主要是村集體經濟的問題,集體沒有錢,村里道路、夜間照明、清運垃圾等問題還沒解決,村干部不可能有心思去搞文化活動。[1]經濟建設在文化建設的基礎上得到了快速發展,這個發展會使得農民的經濟收入增加,除去必要的農耕和生活必需品支出,農民的可支配收入也會增加,農民購買力得到提升,生活水平自然也就提高,對文化的需求就會增強,文化活動就顯得重要了,大家都想要在 “身體飽”的基礎上實現 “精神飽”,這種需求就會促進文化行業的發展和文化產業的繁榮。這就達到了文化建設的最重要基礎—農民主動對文化產生需求。
(二)增強農民幸福感的要求
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是為了讓農民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心情愉悅,大大增加農民的幸福感,從而通過經濟建設帶動農村的文化建設發展。比如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通過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實現了脫貧,發展了自己的經濟產業,農民收入增加,然后他們又用經濟的發展帶動文化旅游業的發展,農民幸福感進一步得到提升。我國當前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確實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不足、相關文化建設人才的缺失、文化產業發展相對乏力,等等,這都是不利于農民提升幸福感的方面,都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們要滿足新時代農民對于文化的基本需求,促進農村的文化建設,在文化建設的基礎之上培育新一代的農民,提升農村良好形象,提高農民的幸福感。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要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最堅實的文化基礎。在農村進行文化建設,更是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農村文化建設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至今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將優秀傳統文化加以傳播,使之在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的農村也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就能夠以此促進農村文明精神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進一步強調了要加強政策保障,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習近平總書記也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傳承弘揚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
二、我國當前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一)文化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農村網絡建設方面不夠完善。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國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一些偏遠山區通信困難,依舊沒有網絡的接入,這阻塞了偏遠山區的農民學習文化的重要渠道,農民的文化知識來源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亟待解決。
農村文化活動場所構建少。當前的很多農村沒有一個可以供大家進行文化活動的公共場所,農民沒有場地進行文化交流和學習,自然也就會越來越不重視文化學習,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是極其不利于農村文化建設活動開展的。
(二)農民思想意識形態落后
當前中國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農民的思想意識較落后,體現在農民缺乏文化自信和對文化的自覺方面。[2]農民普遍認為自己是落后的,“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這種固有觀念早就在農民的心中根深蒂固了,這并不是短期之內就可以解決的。
當今時代迅速發展,各種文化和新奇的觀念沖擊著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身在農村的大多數農民并不能很好地擁有 “鄉情文化”,而是日益在各類文化觀念中迷失了自我,使得原本就薄弱的文化基礎進一步受到快餐式文化的打擊。農民將自身的情感大量寄希望于網紅文化、享樂主義等觀念中,漸漸丟失了傳統優秀文化的 “原汁原味”和 “本真”,這種現象既不利于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更不利于農民良好文化觀的培養。
(三)農村文化建設人才缺乏
當前,農村的文化建設仍舊未得到相應的重視。因為文化屬于軟實力,文化建設所帶來的收益遠不及經濟建設所帶來的收益可觀。政府相關部門就相應地把大部分的精力、人力、財力放在了農村的經濟建設上面,這也就導致了農村沒有相應的優惠政策來吸引文化建設人才。
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的管理不到位。村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關心少,不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問題;農村現有圖書館少,現行的領導班子成員不能很好地管理圖書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民對文化知識的獲得程度,不利于農村文化建設基礎設施的繼續擴大,也會造成農村文化資源的浪費。
農村空心化情況十分嚴重。在城鎮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農村受到最明顯的影響就是農村人口的流動速度明顯加快,致使農村的空心化現象嚴重。[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紛紛涌向大城市務工、生活。這導致農村人口老齡化、留守兒童增多等現象日益明顯,不利于農村文化建設。
三、我國當前農村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加強文化強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極大豐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
國家全力支持農村的文化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把 “三農”問題當作重中之重。目前,我國已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現在需要盡力縮小城鄉差距,早日實現共同富裕,經濟上如此,文化上更是要早日實現共同富裕,絕對不能變成 “單腿怪”。
(二)滿足農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是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中最重要的環節。相關部門要明白農村文化建設要和農民生活息息相關,使農民樂于接受農村文化建設。政府可以舉行一些具有趣味性兼顧教育性的文體活動,如黨的二十大相關知識問答比賽等,培養農民文化建設觀念的同時,也能讓農民了解更多時政大事,增強自身的政治意識與文化自信。
基層黨員干部要努力開展農村文化建設活動,開展各項與文化建設相關的基層工作。基層黨員干部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走訪農民,了解農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政府部門積極推進農民對文化建設活動建言獻策,保證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透明性、公平性、廣泛參與性。
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相關部門要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進行修整。比如可以在農村建設一個村級的圖書館,規模可以小一點,隨著經濟發展和大家對文化需求的增多,再進行圖書館規模的擴大。完善網絡的接入。農民有更多的空間和設備進行文化學習,從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農民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就會對美好幸福生活更加充滿期待,從而達到促進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
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促進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更新升級。發展較快的城鎮帶動發展較慢的農村;制定合理規劃,為農村文化建設分配優秀管理人才;提高基層文化設施的利用程度,滿足農民對文化的基本需求和更高要求;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做到多方面協同共贏。
在農村進行文化建設要具有創新性和獨特性。正如世界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村子和每個村子之間的文化建設情況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農村文化建設的時候,不可以千篇一律、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據不同農村的不同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不一樣的措施進行文化建設,精準進行文化建設,有助于文化建設效率的提升。
在農村進行文化建設要具有實踐性。要想真正實現農村文化建設目標,就必須將政府提出的各種文化建設的措施真正落實到實踐中。在農村,村民很注重傳統節日,可以在中秋節、端午節、春節等節日的時候,舉辦小型村晚會,號召大家進行文化娛樂活動,趁機為村民普及文化知識,潛移默化進行農村文化建設。除此之外,在農村進行文化建設,要跟隨時代變化進行方式上的轉變。近幾年新媒體迅速發展,村民可以通過微信、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學習其他農村開展的文化宣傳活動,進行文化知識的交流學習。
(三)農民自身要增強學習意識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身為21世紀的農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憑借自己的努力成長為新時代的農民,為我國農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要發揮農民首創精神,保證農民的主體地位。農民自身要懂得學習、認真學習,真正意識到只有認真學習好文化知識、積極參與農村開展的文化建設活動,才能更好地了解黨和國家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大政方針,從而更緊密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應堅持開放性原則,在交流借鑒中提升文化格局。農村文化再也不能 “千篇一律、一個模式、一種格調”。[4]當今時代迅速發展,各類新興媒體層出不窮,農民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文化知識學習,在玩手機、刷視頻的過程中,接受文化知識的 “潤物細無聲”。農民要主動學習,熱愛學習,培養自身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的主動性。
四、結束語
對農民進行文化教育,要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提升他們基本的文化素養,運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農村文化建設。要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使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和資金進行文化學習,開展文化建設。而發展起來的農村文化建設會帶動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各個區域進行文化交流,吸引更多的主體和部門,從而達到多方合作,進一步增強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競爭力,惠及一方農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好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政.面向農民需求強化農村文化建設[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6,3(08):66-68.
[2] 崔虎虎.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村文化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西農經,2021(24):124-126.
[3] 許雅斐.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農村文化建設研究[J].農業經濟,2022,23(07):56-57.
[4] 孫靜.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引領農村文化建設的價值與路徑[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5):583-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