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甘肅:合水縣南區幼兒園)
科學教育是一門具有較強實用性和適用性的課程。小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時,通常會感到非常新鮮,并伴有一定程度的緊張感,一些學生在進行科學實驗時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導致小學科學教育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在小學科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積極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使小學生能夠快速適應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消除負面心理對其身心發展的影響,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小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教育教學活動。
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的結合,通常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結合,通常包括“幼兒園”“小學”和“銜接”三個方面。為了提高當前鏈接工作的有效性,同時也根據幼兒生長發育的特點,采用鏈接教學的方式將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鏈接往往劃分在這些活動之間。幼兒園大班教學和小學一年級教學,通過逐步改變幼兒園大班教學方式,引導幼兒的學習和實踐,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好地學習,從而順利完成向小學教育的過渡。
1.學習目標上的差異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兒的科學能力。一方面,它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希望他們能夠掌握科學的基本方法。盡管小學的科學科目也強調學生的知識、道德和智力這三個方面的發展,但兩者之間沒有特定的聯系或等級。
2.學科名稱上的差異
幼兒園在該課程上的名稱是科學教育,而小學學科則是科學,從名稱上看,二者的教學范疇是不同的。幼兒園開展的科學教育,既有對人體的認識,也有對環境的認識,更有對大自然的認識,這些教育內容,都是打破了自然規律,與社會相結合的。小學科學則包含了八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生物和物理占據的比重較大,但缺乏對科學知識的學習。
3.小學和幼兒園之間缺乏交流
由于受教育制度的影響,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之間少有或根本沒有溝通,這導致小學教師不知道學生在幼兒園學什么,也不知道他們在幼兒園能做什么。因此,幼兒園教師要進行研究,讓幼兒的科學學習更接近小學科學,增強教育的連續性和提高科學學習的質量。
在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的聯系方面,幼兒園通常更積極主動,為了讓幼兒盡快適應在小學的學習方式,幼兒園本身正在采取積極措施。然而,小學的措施似乎比幼兒園被動。在學前和小學的銜接工作中,幼兒園和小學理應相互合作,但現實情況是,往往只有幼兒園采取主動,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學前和小學工作的單方面發展,很容易造成幼兒園和小學之間在學前和小學之間銜接方面的溝通差距,這影響到學前和小學科學教育的積極發展。
由于各種因素,如傳統教育和幼兒園生存與發展的強大競爭壓力,往往導致幼兒園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重視幼兒知識的積累,忽視幼兒個性的發展。為了給小學提供更高質量的生源,幼兒園不僅加強了在教學實踐中教授幼兒知識點,還利用定期測試方法測試幼兒的學業成績。這種面向小學的過度教育過早地抑制了幼兒的自然成長,很容易導致他們厭惡學習。與此同時,在這種向傳統教育模式轉變趨勢的推動下,幼兒很容易養成許多不良的學習習慣,這些習慣不利于他們未來的發展。
關于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的聯系,幼兒園雖已認識到在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進行良好聯系以及在實踐教育中逐步過渡到小學學習模式的重要性,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學前聯絡工作形式主義色彩較重,但影響不大。為了幫助幼兒適應小學環境,在大班教學階段,課堂教學逐漸適應小學學習環境的狀況,幼兒也逐漸嘗試著做家庭作業,但他們并沒有真正重視到這些行為的有效性。二是在大班教學實踐中,盲目教授小學可以學習的知識點,但對小學一年級的溝通技能和積極認知技能等的發展被忽視,從而有形成“重知識轉移、輕技能發展”的傾向。
普通學校的科學教育不能脫離群體合作,群體合作要求學生以某種方式控制自己的個性。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在普通學校進行密集的集體學習,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集體合作意識,并為普通學校的科學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學齡前階段是培養幼兒性格的重要階段,性格決定命運,知識改變生活,性格好能造福一生。在人格發展的黃金時代,幼兒性格的變化往往是由于教師或父母的教化。因此,教師和家長必須注意其性格的變化,通過集體學習和家庭游戲不斷優化性格文化,引導和調整他們所獲得的性格文化。在學前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集體學習培養幼兒的個性。在聯合學習中,合理有效的學習方法是提高聯合學習質量的保證。教師必須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引導地位。每個學生(幼兒)在日常學習和游戲中學習的知識是不同的,教師應該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來指導他們。集體教育必須更加重視以課堂為基礎的集體行動,必須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確保每個學生(幼兒)的參與。在集體自然教育中,教師可以使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將具有不同個性傾向的學生(幼兒)分成不同的群體,并要求他們一起完成特定的任務。幼兒園的幼兒正在培養社交能力和學習能力,他們可以通過模仿他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來提高這些能力。教師應及時提出建議,確保其健康發展。對學生(幼兒)的集體教育也有助于培養其實際技能和合作感。教師還必須明白,所謂的合作學習實際上是一種深刻的價值觀,是一種可以融入學習和生活的方式,將群體中其他人的成就視為一面鏡子,映射自己,團結和發展自己與他人不斷交流。例如,在青島版小學科學課程的玩具拆卸裝配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幼兒)合作完成作業、團隊拆卸和裝配玩具零件等任務,通過加強他們的合作和團隊合作意識,為小學實驗性自然科學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在全面的學校科學教育和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人發展,積極與學生交流,幫助學生實現心理適應,讓學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發展和新地位。在科學這一課程中,男生往往比女生在學業上更有優勢。當教師為學生組織小組活動時,應將這些活動與小組聯系起來,同時考慮到男女生之間的互助。由于男生的實踐技能比女生強,他們的反應能力和操作技能往往比女生好,這往往意味著女生不能利用自己的價值觀進行科學實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發展成一種自卑感。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展,教師必須在開展科學實驗活動之前積極引導學生,并向學生傳達“團結與合作”的信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科學實驗活動的興趣,參加科學實驗,使其在一個小組中共同合作,學校的學生可以通過科學實驗進行競爭和合作,促進其全面發展,確保科學教育和培訓的成功實施。
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不僅與教師而且與父母密不可分。統一教育概念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學前教育的效率和幼兒的長期發展。家庭教育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而且幼兒園和家庭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幼兒的父母工作忙,幼兒由祖父母照顧。傳統的教育和現代的教育概念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可能妨礙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與教師進行有效的合作。然而,幼兒教育不應也離不開家庭階段,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又不能倉促進行。因此,教師應根據幼兒家庭的實際情況,采取循序漸進、分級的措施,利用在線和離線溝通渠道,向家長解釋家庭學習的諸多好處及其重要性,贏得家長的支持,最終形成長期的家庭學習機制。
在幼兒園學習期間,許多幼兒表現出獨特的能力,或者對學習的某個方面非常感興趣,教師應及時抓住和利用這些難得的機會。因此,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教師需形成良好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自己的日常行為,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巧妙地幫助幼兒發展積極的個性,從根本上塑造幼兒對自己未來發展有益的科學興趣。例如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有一個專門介紹我們周圍動植物的部分,幼兒園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幼兒的實際情況和獨特個性,培養每個幼兒了解自然界中動植物的興趣,發展其自然研究能力,為他們進入小學后更好地開展科學學習和探究奠定堅實基礎。
總之,幼兒園和小學教育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需要在兩者之間進行適當的過渡,以確保幼小銜接教育的順利進行。教育不是大規模生產,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引導幼兒進行探索性學習時,應注意培養他們的個性。要從培養興趣開始,用生動的例子和語言將幼兒帶入情境,并提供深刻的解釋,幫助幼兒形成科學的想法,學會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接觸和處理身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