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力 王玉霞(江蘇:常州市新北區孝都幼兒園)
自然教育的影響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十分重要,對身處幼小銜接特殊時期的大班幼兒尤其如此。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是幼兒成長過程的一個重大轉折,這個階段也是處于人類整個邏輯思維形成和應用過程中所要經歷的三次環境轉換的第二次轉換期。幼兒園的種植是大自然的縮影,它為幼兒打造了一個綠意盎然、充滿生機的小花園,是幼兒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的窗口。倡導生態式綠色教育體現了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走向生態文明已成為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綱要》明確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礎。生態型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課程,已逐步滲透到教育教學中,并對傳統的教育模式產生極大的沖擊,為現代的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每學期的種植活動又要開始了。這次我們種些什么,既可以增加一點生機、增添一點綠色,而且又有教育價值呢?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幼兒,“種紅豆”“種綠豆”“種黃瓜”……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軒軒說“種向日葵”。我問:“為什么想種向日葵?”他說:“因為我喜歡向日葵,很漂亮。”樂樂接著說:“向日葵會結出瓜子。”聽樂樂這么一說,幼兒們都沸騰了,都想種向日葵。為此,我們的向日葵種植之旅開始了。
在種植區里開展簡單的種植活動,是幼兒直觀感受植物生長過程的良好機會。它不僅能激發幼兒們對植物的興趣,還能讓其學到許多有關植物的科學知識,掌握簡單的種植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幼兒的愛心、耐心、責任心以及觀察、比較等多方面能力。幼兒們聽了都非常好奇:“向日葵怎么種?”“它會長大嗎?”……向日葵的故事也就開始了!
可是,向日葵怎么種植?用什么工具種植?向日葵成長需要什么?聽到我一連串的問題,幼兒們都陷入了沉思。于是我設計了問卷調查,讓他們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討論或者在網上搜索答案。通過個體表達、小組交流、家園合作、繪畫表征等方式,我們了解到向日葵的種植需要一定的溫度、水分與光照。
對于幼兒來說,“科學”不是高深莫測的理論,而是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知識經驗,包括對事物的觀察、比較、分類,以及他們對某事物引發的好奇心所生成的猜想、實驗、操作探究活動。自然環境能更直接地為他們的自主探索提供支持,種植活動是真實自然的,生機勃勃,變化萬千。所以在活動開始階段,我們把問題留給孩子,讓他們討論。在討論中幼兒基本認識向日葵,但是這種認識只是來源于圖片、電視和成人的介紹等,他們沒有直接接觸過,所以直接經驗匱乏。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可以利用一些機會讓幼兒接觸到與向日葵有關的實物,如葵花子等。
第二天,幼兒們帶來了調查表,在下午的活動中,大家一起討論了自己的調查表,他們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在這次談話活動中,幼兒們談論感興趣的話題,傾聽別人的建議或者想法,從中獲取新信息,滿足了自身求知的欲望,又發展和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并且,通過討論活動以及與爸爸媽媽們一起調查,幼兒們對向日葵的種植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對種植活動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與參與的積極性,激發探索欲望。現在,他們已經知道了種植向日葵的方法,知道植物的成長需要陽光、水、施肥、捉蟲等等。
我給每個幼兒三顆向日葵種子和一個一次性紙杯,讓他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種植,然后帶到自然角觀察自己的向日葵,也可以和同伴比較誰的種子先發芽等等。第二天,幼兒們就帶來了自己種植好的向日葵種子放到了自然角,然后每天都會澆水、觀察、比較。過了幾天,陳鑫的向日葵種子冒出了小小的芽,他很開心地告訴我:“老師,我的向日葵種子已經發芽了。”樂樂走過來說:“向日葵真的發芽了,讓我看看像什么呢?”軒軒說:我覺得有點像托東西的小手。涵涵說:圓圓的葉子好可愛。這時,丁旭走過來問:“為什么我的向日葵還沒有發芽呢?”我走過去仔細看了看,發現確實沒發芽,而且澆了很多水,泥土太潮濕。于是我問道:“沒錯,是沒發芽。但這是為什么呀?你們知道嗎?”幼兒們聽了都湊過來看,樂樂說:“可能是泥土不一樣吧。”彤彤說:“不是,肯定是水澆多了,看,水都把泥土淹沒了!”丁旭聽了,趕緊看了看,發現水確實太多了,就笑了笑說:“下次我少澆點,這樣就會發芽了吧?”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丁旭小心呵護著自己的向日葵,終于有一天,她的向日葵發芽了,丁旭可高興了。其他幼兒的向日葵種子也陸陸續續地發芽了,大家都很開心。
我們跟隨著幼兒的想法和腳步,將微課程活動與一日活動進行整合,把微課程活動根據需要分布在整體課程中,使種植活動與幼兒的興趣經驗更契合,引導幼兒自主進行種植活動,收拾整理種植用具。經過親自動手種植,幼兒們對向日葵種子的形狀、顏色等都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向日葵種子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是橢圓形狀的。經過種植實踐,他們掌握了種植的步驟與方法,積累了種向日葵的知識經驗。
又過了幾天,向日葵長高了很多,紙杯已經太擁擠了,怎么辦呢?于是我問幼兒們。琪琪說:“換個大一點的花盆不就好了?”樂樂說:“哪有那么多大的花盆呢?”這時我說:“有一個大筐可以種幾棵向日葵。”彤彤說:“那還有這么多向日葵種哪里呢?”我又問:“外面還有一塊種植園地呢,可不可以移到外面去?”他們聽了都點頭同意。
這天早上,丁旭跑過來對我說:“老師,昨天我看到種植園的向日葵葉子很大,莖也粗,可是為什么自然角的向日葵葉子卻很小呢?它的莖也很細。”丁旭的問題引來了大家的圍觀。于是我利用晨間活動,到種植園拍了照片,把自然角的向日葵也拍了照片,將兩張照片投影到電視上,引導幼兒觀察并討論:為什么種植園和自然角的向日葵會長得不一樣?樂樂說:“種植園的泥土多,所以長得快,葉子大;自然角筐里的泥土少,長得慢,葉子小。”陳鑫說:“可能是外面太陽曬得多,營養多,所以長得快。”琳琳說:“我覺得是自然角的向日葵澆水澆多了,反而淹死了。”幼兒們紛紛說了自己的猜測和想法,那么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幼兒們帶著自己的疑惑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上網尋找答案。第二天,他們開始交流自己在網上尋找的答案。
端午節小假期結束,幼兒們早上來園后,又到自然角觀察,突然軒軒說:“老師,向日葵怎么了?好像死掉了。”蔡梓昊看了看,發現向日葵確實死掉了,蔡梓昊還用手把倒掉的向日葵扶起來,軒軒也扶起另一棵。“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問。軒軒說:“肯定是曬死的,都沒有澆水。”這時蔡梓昊指著插了一根樹枝的向日葵說:“這棵向日葵被兔子咬過了,肯定會死的呀!”“ 不對,外面地里的向日葵泥土多、營養多,自然角的泥土太少了,它沒有營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著導致向日葵死掉的原因。
質疑是發展幼兒科學素養的基礎,在日常種植活動中,我們注重鼓勵幼兒發現問題,引導他們通過自己動手、與同伴交流和分享,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引發幼兒自主探究的興趣。他們把自己的發現和疑問告訴教師,接下來教師組織幼兒討論,并引導他們在交流中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結果,總結經驗,幫助他們形成概念,整理成知識。他們終于明白了,原來向日葵的正常生長需要充足的營養、泥土、陽光和雨露。
雖然自然角的向日葵死了,但是種植園的向日葵長得可好呢!在一天早上的區域游戲時間,建構區的幼兒在玩搭建游戲,突然彭昊宸喊道:“老師你看,我們種植園的向日葵開花了!”其他幼兒朝著窗戶外一看,向日葵果然已經開花了。當天吃過午飯去散步時,我就帶著他們來到了種植園,大家看到開花的向日葵,特別興奮,細心地觀察著朵朵葵花。旺盛生長的向日葵,都快趕上幼兒的個頭了。彤彤說:“快看,向日葵的花瓣有好多片。”涵涵說:“你看,花里面有好多黑黑的東西。”軒軒則說:“你們猜猜,里面會不會長出好多瓜子來?”
聽了他們的對話,我問:“還沒有開的向日葵是什么樣子的呢?”于是,大家又來看旁邊沒有開的向日葵。彤彤說:“沒有開的向日葵,它的花瓣是裹起來的。”軒軒說:“外面還有小葉子包著呢,過幾天就會打開,然后花瓣也會打開。”
原來,向日葵從種下種子到開花經歷了這么長的時間,而且中間還歷經了各種波折,最后才開出了美麗的花朵。雖然向日葵還沒有結出瓜子,但是幼兒們已經知道,當向日葵的花朵謝了以后,瓜子就會慢慢成熟,但是得耐心等待。
讓向日葵走進美工區:參與了向日葵的整個種植過程,我們也來畫一畫美麗的向日葵吧。
歷時兩個多月的向日葵生長過程,對于大班的幼兒來說,是一次奇妙的發現之旅。從種植、發芽、出苗、長葉、長出粗壯的葉脈、孕育花苞、開花,到后來向日葵的危機,向日葵種子的狀態在不斷變化,激發幼兒觀察探索的欲望,他們的觀察不斷深入,分享著種植的經驗。幼兒在不斷觀察、比較、發現、探索的過程中,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和經驗得到了生成和深化,對向日葵的感情也不斷加深,收到了預期效果。這種親身體驗的過程,讓幼兒不僅感受到了課程的有趣,同時也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成長與變化。
善于思考、勤于發問,正是主動學習所需要的品質。在這次種植活動中,幼兒們都充分地表現出了主動學習的品質。種植園為幼兒開辟了新的學習空間,將室內和室外的學習融合在一起,讓他們有了更多接觸自然、認識自然、探究自然的機會。植物和種植成為幼兒園重要的活動資源,為幼兒創造了更多探究學習和社會性學習的機會,幼兒在與環境、與同伴、與教師的對話交流過程中,不斷豐富生活體驗,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經驗,感受著種植帶來的快樂。
“興趣是刺激兒童學習的最好形式。”正因為幼兒對向日葵有一種鍥而不舍的興趣,他們慢慢學會了有目的的、自主全面的、細致的觀察能力,體驗到了種植帶來的收獲與樂趣。同時,本次活動為幼兒提供了更多表現與展示的機會,使他們擁有成功感,增強了自信心,而成功與自信又促進了幼兒自主發展并保持對某一事物的興趣,使之不斷探索再獲成功,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幼小銜接要從培養一個獨立“人”的長遠角度,有目的、有計劃地逐步實施。我們應站在幼兒的立場,以他們的需求為基礎,使其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銜接,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根據不同幼兒的需求和特點,為他們量身定做適合其發展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