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赟
長久以來,高中英語教學存在單元內容處理碎片化、知識講解淺表化、問題分析形式化等問題。在此情形下,學生被動、淺層地學習,刻板記憶知識,難以形成知識體系,也難以發展核心素養。因此,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須及時轉變教育觀念,確立深度學習目標,將大單元教學理念融入教學,優化教學方案,落實對高中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深度學習對知識加工的方式、程度與淺層學習有著明顯區別。在淺層學習中,學生很難對新知識進行理解、內化及遷移運用,也無法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深度學習中,學生能在明確知識內在含義的前提下探究其應用方法、與其他同類型知識的異同,主動加工知識,并嘗試在真實情境中運用,從而發展語用能力,提升交際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大單元教學指以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運用整體性和系統性思維,設計情境任務,整合學習資源、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使其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習得知識和技能,發展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課程組織形式和實施方式。相比傳統教學方式,大單元教學強調在教學設計環節對單元整體內容的細致梳理,將關聯性強的內容進行整合,統籌安排復習,有效避免重復教學問題的出現。大單元教學強調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橋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滿足他們的學習與發展需求,能促進其深度學習。在以大單元教學理念為指導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形成主觀認知的基礎上質疑、表達、創造、應用,及時拓寬思維范圍,在學習實踐中獲得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羅永華2021a)。在大單元教學中,學生能體驗探究知識的過程。
1.提煉單元大小觀念
教師要研讀單元內的全部內容,并提煉相互關聯的大小觀念。大的觀念即單元教學的核心(王德美2021)。在研讀單元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要明確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應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單元各部分內容分別能夠鍛煉他們哪方面的能力,思考如何引導他們圍繞大小觀念進行語言知識的學習和主題意義的探究,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發展。
以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2 Let’s talk teens 為例,教師通過梳理單元內容明確本單元的主題語境為“人與自我”,話題為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在此基礎上對單元各板塊內容進行細致分析,明確各板塊之間的聯系。
Welcome to the unit 板塊借助歌頌母愛的詩歌引出單元主題,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入課程。學生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自然了解詩歌的常見押韻修辭,深化英語意識,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Reading 板塊通過報刊類語篇介紹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話題下的子話題“親子矛盾沖突產生的原因及具體解決方法”。文章用清晰的結構、簡明的語言突出單元主題。該板塊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自由質疑、分享觀點,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享受閱讀過程。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鍛煉邏輯性思維,理解知識內涵、單元主題思想,實現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
Grammer and usage 板塊再次將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話題進行分解,設置“青少年身心健康”話題情境。教師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氛圍,為學生提供表達的契機,鍛煉其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的能力。
Integrated skills 板塊主要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再次基于單元主題下“親子矛盾”的子話題展開教學,引導其撰寫對化解親子矛盾提出建議的郵件。
Extended reading 板塊將《媽媽的銀行賬戶》(Mama’s Bank Account)作為拓展閱讀文本,讓學生通過樂觀、執著的母親形象理解主題,讓教學主題從“親子矛盾”過渡到“理解母愛”。
Project 板塊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在合作學習、探究互動中創作短劇,表達自己對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話題的看法,在實踐中實現英語綜合素養的發展。
2.體現單元育人價值
在研讀單元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應深挖單元內容的育人價值。仍以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2 Let’s talk teens 為例,通過圍繞主題的學習,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讓他們能夠在有效學習后具備與父母溝通、體恤父母、關愛父母及與父母和諧相處的能力,完善他們的英語知識結構,促進其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
1.分析學情,制訂整體目標
在明確大單元主題、小板塊話題的基礎上,教師應基于對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了解制訂整體明確的教學目標(姚凌、李燕子2021)。在了解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與他們建立和諧的關系,能緩解其對英語學習的抵觸、畏難情緒,并使其積極與教師、同學互動,從而在單元整體學習中主動獲取知識、提升綜合素養。
以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4 Exploring literature 為例,教師對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確立建立在對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上。首先,通過小、初、高三個階段語文與英語學習的累積,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與“文學作品”主題相關的知識儲備,因此,教師可以提供主動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自由討論主題的過程中深化認知。教師設計由淺入深、多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在深度思考中內化所學,實現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師通過對學情的全面分析確立整體教學目標,為大單元目標拆分作好鋪墊。
2.圍繞主題,拆分細化目標
為了讓學生以更好的狀態參與單元主題探究活動,教師要依托整體教學目標對小單元內容進行設計,層層遞進地發展他們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Unit 4 Exploring literature 教學中,教師圍繞“文學探索”主題將Project 板塊的教學目標拆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Discussing writers.
借助“Who is your favorite writer?Can you list some of his or her famous works?Can you share with us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writer?”等問題為學生提供分享、了解更多作家的機會,豐富其文學知識,鍛煉其口語表達能力。
(2)Deciding on writer to research.
設置分組討論任務,確定要研究的作家和待尋找的信息,旨在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讓他們能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短時間內收集有效信息,并做好全員意見統一的工作,在合作中深化英語意識。
(3)Learning about poster design.
教師介紹海報的基本要素,并明確海報的制作步驟,在進行實用技巧解析的過程中設計問題,包括“What kind of information are provided? How is the information displayed?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overall design?”等,旨在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能基于自己的所思所想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在自然狀態下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也能為后續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4)Task division.
該部分教學活動的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繼續將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協調,從而調動全體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每個成員在接受匹配任務的前提下合作完成海報設計大任務。在該階段,學生最大限度地鍛煉綜合語用技能,在教師營造的輕松氛圍中敢于表達、樂于表達,不僅能完成最基礎的課堂任務,還能嘗試用英語講故事、表達思想與情感,最終提升文化意識,在深度學習中得到全面發展。
1.學習理解
學習理解是高中階段英語教學的關鍵環節,學生必須在充分釋放主觀能動性,全身心投入知識探索,從而在探究、互動、實踐、總結中理解知識、實現綜合素養的發展。教師將學習理解環節分解成以下兩個部分:
(1)課前預習。
首先,大單元教學的開展離不開課前預習板塊。教師借助微課視頻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在明確單元主題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知識、完成實踐任務。此過程綜合分析單元整體內容,明確重點與難點,將相關文本、音頻、視頻相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啟發,同時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英語學習難度,將抽象知識進行具象化展示,便于其理解和深度分析,也為其后續的高效學習提供堅實保障(羅永華2021b)。
以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2 Natural disasters 為例,教師首先明確學生語言知識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及語言技能學習的目標:(1)掌握動詞不定式作定語和結果狀語的核心原則,并在語境中正確應用;(2)基于對教材新聞報道語篇的學習,了解自然災害的類型、危害及相關逃生知識,并有效開展學習,從更多文學作品中了解火山噴發導致龐貝古城消亡的歷史,鍛煉實踐交際能力,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獲得綜合發展,并在實踐中加深對語篇內涵的理解。
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以科幻電影《后天》的片段為基礎制作微課視頻,借助生動畫面傳遞“自然災害與防范”主題,融入重點詞匯(disaster、crash、orderly、confirm、occur、relief、typhoon、distructive、conference、power 等)及重點語法知識(動詞不定式的各種用法),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單元整體學習目標有所了解,并能整合視頻信息,包含自然災害的種類、特點、起因和危害,同時反饋給教師。
(2)知識整合。
根據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教師選擇教學輔助材料,并將其有效整合,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引導他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由于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能力不同,分享的觀點存在差異,所有人都能享受學習知識的過程,在自主參與各項活動的過程中深化認知,同時提高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素養。
仍以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2 Natural disasters 為例,教師結合《衛報》中關于拯救森林的觀點(When trees are in danger,so are humans)展開教學,由此直接突出單元主題,在教學伊始就激活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讓他們討論為了保護環境、保護地球自己應作出的努力。然后,教師繼續用科幻電影《后天》展開教學,讓學生了解更多與自然災害相關的短句,并感受危險的氣氛,進一步明確核心主題,理解雨果(Hugo)所說的“Nature is kind of loving mother,but also a butcher in cold blood.”的真實含義,從而能在求知欲的驅動下更主動地探索大自然為人類造福或給人類帶來災禍的具體細節,實現單元整體學習有效性的提升。
2.創新遷移
在知識講解結束后,教師將Integrated skills 與Project 兩個板塊融合,強調應用實踐與遷移創新的重要意義,在Integrated skills 中設計“Can you describe a flood you have encountered or have heard of?What we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flood?”等問題,引導學生積極表達。而在Project 的教學中,教師設計“Making an information folder about rescue methods”任務,進一步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讓他們真正做到深度學習,從而保證整體教學質量。
教師要明確綜合評價的重要意義,不僅要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還要通過問題鏈檢驗他們是否形成了高階思維、是否構建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師在與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提供指導意見,讓他們在輕松、積極的心態下明確自我認知,確定個人未來的發展計劃(王薔、孫薇薇、蔡銘珂,等2021)。
以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2 Natural disasters 為例,教師設置以下問題:(1)What traditional methods can be used in searching for survivors?(2)Which method would you like to research?引導學生對單元整體進行總結。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回顧單元內容,從而及時查漏補缺,實現深度學習,獲得全面發展。
當前我國英語教學處于新課程改革浪潮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他們綜合發展,教師就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深度學習為目標,設計大單元教學方案,在對單元整體內容進行研讀后制訂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優化教學評價。基于大單元教學理念對單元知識進行加工、整合,既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又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思路,使其在一個完整主題下將知識串聯并遷移應用,形成完整認知結構,提升高階思維,獲得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