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瑩,王桂英
(1.廣西南寧師范大學 廣西 南寧 530013;2.聊城大學 山東 聊城 252000)
傳統的教師共同體是教師學習和實踐融合的共同體,多以教師研修共同體的形式出現。在學科教師共同體中,教師自愿分享資源和經驗,或以共同目標為紐帶合作開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從而加速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和經驗積累的進程,還能凝聚教師共識,提高教師合作、協同、共享的積極性。但傳統的教師共同體多以線下交流、合作研習為主,教師互動頻率偏低,學習和實踐形式相對單一,學科教師共同體發揮作用的上限偏低。信息技術發展對學科教師共同體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能夠有效提高共同體內部交流、合作的效率,從而拔高學科教師共同體效能的上限。對此,本文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學校利用網絡條件建設新型學科教師共同體,并結合新環境調整學科教師共同體的運行策略,使其更好地發揮為教師發展服務的作用。
學科教師共同體建設應圍繞其基本構成要素推進,一個基本的學科教師共同體至少應包含以下四類要素:
其一,目標要素。學科教師共同體的基本目標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但在不同層次的學校中、不同學科的教師群體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有微小差異,因此學校在建設學科教師共同體前應準確定位具體的目標要素。首先,學校應根據當前學科教學發展狀況分析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具體方向,進一步細化教師專業發展任務,將其作為教師共同體建設和運行的核心目標,其他要素的發展、建設策略和運行策略都應圍繞細化后的目標進行調整。其次,學校應確保學科教師真正認識和理解學科教師共同體目標,由此形成共同愿景,使教師產生自主總結經驗、主動分享經驗的動力。
其二,主體要素。學科教師共同體的主體要素包括教師和教師群體,二者在學科教師共同體運行過程中發揮不同作用,正確認識共同體要素才能為后續共同體建設指明方向。學科教師是學科教師共同體中的基本個體,其主要任務是分享經驗,并在共同體中吸收集體的知識、經驗,因此,學科教師共同體建設需要充分考慮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為教師創造更良好的發展空間及其他發展條件。教師群體是共同體內的特殊主體,它是教師關系的總和,有效連接、充分交流互動、深度合作的教師群體是維持教師共同體穩定運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學科教師共同體建設需要充分關注教師群體內的關系和情感維護,為教師共同發展創造良好的團體氛圍。
其三,分工要素。學科教師共同體人員分工主要涵蓋管理者、引領者、學習與實踐者,必須完整詳細地配置共同體內各類責任主體才能保證共同體的良好運行。其中管理者負責制訂共同體運行策略,維護體系正常運作;引領者提供研修方向和思路指引,主持各項研修活動;學習者參與研修,在共同體中快速提升自己。個別地區、學校建設學科教師共同體時對管理者、引領者定位較為模糊,容易出現學科教師共同體運行效率不佳的問題。
其四,客體活動要素。學科教師共同體的客體活動要素包括研修活動和規則兩個方面。研究活動是教師交流、學習、教研的載體,活動設計直接影響教師發展的質量。規則用于約束共同體運行活動,確保資源均衡配置,約束各類責任人的行為,為內部分享、交流、合作施加必要的激勵。部分學校、地區的學科教師共同體建設只注重前三類要素,對研修活動、規則的設計不夠細致,導致學科教師共同體的運行效果欠佳,因此學科教師共同體的建設和運行策略需要同步制訂,規避學科教師共同體形式化的問題。
圍繞上述四類要素構建的學科教師共同體基本能夠實現教師共同發展的目標,但傳統的學科教師共同體存在資源分享和教師溝通效率偏低、共同體內合作氛圍不宜維護、學習和實踐條件有限的問題[1]。對此,學校或地方教育行政機構應嘗試運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新型學科教師共同體,以此突破傳統學科教師共同體運行的時空局限,實現教師共同學習發展提速的效果。
學?;虻胤浇逃姓块T可圍繞上文總結的四類要素構建基本的學科教師共同體框架,在此基礎上運用網絡技術對共同體結構進行優化。具體優化應圍繞解決資源不足和溝通效率欠佳、合作氛圍問題、教師學習和實踐條件不足的問題進行:
其一,圍繞學科教師共同體內主體要素的需求,優化共同體內資源獲取條件和溝通條件。傳統學科教師共同體的主體要素包含教師和教師群體,教師從共同體中獲取的資源基本來自共同體內的其他教師,共同體發展上限不會超出最優個體的水平,因此共同體內容易出現學習資源緊缺的問題。對此,共同體管理者應運用信息化思維改造教師共同體的資源獲取條件,一是開發教師自主經驗整理工具,便于教師在個人空間內完整總結教學和研究經驗及成果;二是運用網絡技術打造更完善的機構空間,即在學校內或校際間搭建實時信息發布、線上研修交流、成果分享等平臺,便于教師更快速地獲取經驗,鼓勵教師自主發起研修活動,提高教師自主組織和參與共同體學習實踐的積極性;三是組織共同體內的主要引領者搜索和整理各類公共平臺、學術研究領域的成果,整合形成完整的報告,設立新的實踐性研修課題,或由管理者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開發教師培訓課程、名師示范課程資源,便于教師第一時間了解和學習前沿教學理論、觀點和方法。
其二,改進學科教師共同體中的分工要素,破解共同體內的合作氛圍問題。當前學科教師共同體的運行機制略顯僵化,教師習慣于按規定參與交流、學習和研究,教師學習和發展相對被動,共同體內缺乏足夠的競爭氛圍。對此,共同體管理者可引入兩類新的分工要素解決合作氛圍問題:一是引入技術支援者,負責開發和建設教師實時分享、溝通、交流的平臺,運用互聯網社交思維設計高互動性的交流平臺,讓成功分享優秀經驗的教師產生更強烈的自我效能感知[2],進而激勵教師主動分享;二是引入外部競爭者、示范者,由共同體領導者主動搜集國內本學科的先進教師案例并在共同體信息分享平臺中發布,激勵教師學習先進教師的治學精神、創新思路,或與其他學校合作,開展校際研修競賽,調動教師學習、研究、創新的動力;三是調整共同體中引領者的責任,引領者應負責維系教師間的情感關系,定期組織非嚴肅性的交流活動,調節共同體氛圍,提高共同體成員間的凝聚力。
其三,優化學科教師共同體中的客體要素,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和實踐平臺。在傳統學科的教師共同體中,教師的學習和實踐集中在線下研修活動中,當前信息技術為研修活動的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共同體管理者應積極探索線上研修合作的新形式。例如:可邀請專家定期開展網絡講學活動,為教師提供在線學習的機會,便于教師實時向專家請教各類問題;可組織網絡教研活動,提高教研工作的靈活性,加深教師間的聯系;開設在線旁聽平臺,便于教師靈活調整時間安排,結合優秀教師授課視頻、直播等深入領會優秀教師分享的經驗;可開展常態化的直播課互動活動,邀請學科教師定期對成員授課過程進行觀摩、評價,使授課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接受其他教師的指導,幫助其發現線下交流中難以準確描述的問題,更有效地解決授課教師遇到的各類疑難問題。
基于網絡體系重新建設的學科教師共同體只是對部分共同體要素進行了調整或優化,為教師共同學習、實踐提供了更豐富的條件。但這種優化并不能決定共同體最終的運行成效,管理者需要對學科教師共同體的運行機制進行詳細設計,確保各類主體有效落實責任、遵循共同體運行規則,這樣才能確保共同體發揮為教師發展服務的所有功能。建議管理者在初步完成學科共同體建設后,按以下步驟逐步細化共同體的運行制度和規范:
第一,引導教師共同參與共同體活動設計。重點是構建在線建言、協商、討論機制,一方面收集教師自我發展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收集教師對共同體各類教研活動主題和實施方案的看法,由此設計更符合教師發展需求的活動項目。同時,集中教師力量,為解決個別教師發展問題獻策獻力,通過這一方法增強共同體成員間的凝聚力,增強教師的助人意識。
第二,加強資源共享建設,調動全員資源分享的積極性?;诰W絡技術建設的新型學科教師共同體獲得了新的在線學習空間,教師能從中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但個別教師不樂于主動分享經驗,這不利于教師關系的發展。引領者應鼓勵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共同體資源建設,共同搜集、整理、開發學習資源,從中體會到共同成長、助人發展的成就感;對于欠缺分享意識的教師,引領者可鼓勵其參與對他人觀點的分析和評論,以評價的方式輸出個人觀點,進而指導其轉變溝通方式,逐漸形成主動分享的習慣。
第三,深化共同體學習和實踐合作,提高教師合作研修的默契度。網絡環境下的共同體合作研修有一定的虛擬性,教師間的交流、合作易呈現片段化特征,部分教師之間的合作會浮于表面。個別情況下共同體內部分優秀教師表現十分突出,以至于其他教師認為優秀教師的一切觀點、方法都是絕對正確和權威的[3],進而出現表達意愿下滑的問題。以上兩類問題都不利于加強教師合作,引領者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共同體研修活動的形式,采用線上線下協同、分布式研修等活動形式,將教師間學習合作和實踐合作相融合,讓全體教師都能從實踐層面深入思考其他教師的經驗是否適用于自己,通過去中心化的研修調動普通教師發表個人觀點、尋求他人指導的積極性,從而更有效地解決普通教師專業能力發展障礙問題。
第四,搭建成果推廣和轉化平臺,促進全員進步。網絡環境下的共同體研修更容易產出復合型成果,即綜合了多名教師經驗、教學研究領域先進成果的理論觀點或實踐方法,個體教師整理此類成果的效率較低。對此,引領者可組織優秀教師總結成果,設計符合本校特點的教學實踐方案,延長研修過程,完善后續實踐方案設計、實踐檢驗、改良流程,要求教師共同參與后續工作,在實踐過程中掌握新的理念、方法。
第五,優化評價機制,提高內部發展、創新、競爭的活力。管理者應對共同體內全體教師在資源分享、互幫互助、學習發展、實踐應用方面的表現做定期評價,建立配套獎懲機制,實現對共同體內教師的激勵和約束,促進教師間的競爭,激發教師自主分享和創新的意愿,進而提升共同體的整體活力。
第六,收集意見反饋,改造共同體內的學習空間與互動渠道。傳統的教師共同體更類似于分享和互助平臺,管理者對共同體運行的干預度不足,運行時出現的問題很難被及時解決。網絡環境下的學科教師共同體在運行過程中教師能夠便捷地發表個人意見和看法,自然能夠更快速地向管理者反映共同體內資源建設、資源分享、教師合作、實踐效能等問題。管理者應及時收集相關意見,并邀請全體成員共同研討,設計優化共同體運行的具體方案,使學科教師共同體持續優化。
學科教師共同體為教師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網絡時代下,學?;虻胤浇逃姓C構應及時革新觀念,利用網絡思維優化學科教師共同體結構,使教師在共同體中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更良好的合作環境和更多樣化的發展渠道。管理者要完善共同體運行機制,強化主體意識,加強過程管理和監督,做好運行機制改進工作,提高學科教師共同體的運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