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雷
(吉林警察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23)
大學生是公民中龐大而又特殊的群體,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先鋒,其是否養成法治思維習慣,具備更高的法治素養和法治思維水平,關乎依法治國的進程,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深度和廣度[1]。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法治教育,高校應予以高度重視。作為提高青年群體法治素養的重要途徑,法治教育在培育大學生形成法治思維、養成信仰法律和遵守法律的行為習慣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教育實效性提升為視角,對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策略進行研究。
首先,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關系著依法治國的走向、深度和持久性,關系著中國夢的實現與否[2]。大學生理應自覺樹立法律權威,成為認真學法、自覺守法、善于用法、勇于護法的典范,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中發揮先鋒作用。其次,法治教育是高等教育院校預防和減少大學生犯罪、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重要渠道,也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需要。提升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效性,能夠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實現知法、守法并學會用法,進一步以青春力量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實現中國夢的宏偉事業。由此,大學生法治教育應當有序開展、穩步推進,不斷提升育人成效和成果。
大學生的法治認知、法治情感、法治意識、法治行為,最終都要落實于法治實踐[3]。然而從法治教育實際開展情況來看,一些高校法治教育以缺乏技能訓練的理論模式為主,傾向于法律知識的傳播與推廣,重法律知識和條文宣傳,局限在法治意識和思維的培養,法治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不夠全面,對大學生用法的基本技能培訓不足,忽視法治技能的場景應用。這易導致大學生對法治教育產生空洞、無趣的刻板印象,對法治帶來的定國、安邦、惠民的效果感受不深,且存在法律應用能力不足等問題,遇到實際問題不會應用法治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難以掌握實用的法律技能。此外,在內容上存在形式漂亮但內容空洞的問題,法治教育內容體系對學生的調研分析不夠,仍舊延續課程批量化制作思路,與校園文化、網絡文化、地域文化等其他文化融合不深,與學生法治教育實際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讓法治教育更具選擇性,這是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未來發展的一個大方向。從教育教學規律來看,大學生法治教育不僅需要完善的組織體系、專業的教師隊伍以及實踐性課程體系,還需要建設法治文化,筑牢青年學生的法治信仰、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維。但現實情況是,大學生法治教育形式化、短期化現象屢見不鮮,部分高校對普法宣傳、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未給予法治教育足夠的重視,法治教育氛圍不夠濃厚,課外支持力度不大;部分高校法治教育模式單一,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現實公共空間與網絡虛擬空間的法治文化教育零散、規模小,仍將法治教育局限于教室內,缺乏長效、常態的校園文化環境映襯與浸潤,整體校園法治教育影響力較小。
目前,法治教育常被納入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主要通過“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與其他學科相比不受重視,課程設計、教材選用、師資配備等主要依托“思想道德與法治”,亟待專業化、體系化。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教育學時被壓縮、占用的現象較為普遍,欠缺充分的時間以及正式的身份認可,而一部分高校把法治教育作為思政課程或者思政課程的延伸活動來對待,缺乏學科課程重視意識,也由于課程學時少、課程學習評價占比小等因素的影響,與法治教育的關系日漸淡薄或出現壁壘[4]。
大學生法治教育過程中,由于法治教育為非正式課程,且多由思政教育或者校園文化建設執行,這就導致大學生法治教育往往由思政課教師執行,一部分高校沒有專門負責法學教育的教師隊伍,在數量和比例上尚沒有達到標準要求。此外,思政教育的特殊屬性使得思政課教師在實施法治教育時,往往會面臨法律條文不懂、法律技能不會應用、法律知識零碎等問題,專業知識的局限,專業技能的缺失,使思政課教師難以有效指導法治教育開展課程設計、組織教學實施與教學評價,有效規范整個法治教育體系組織、目標、內容、方法,進一步導致法治教育教學質量無法保證,不能夠較好地給學生提供課內課外高質量的法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機會,組織、策劃、落實法治教育的能力比較薄弱,無法讓學生真正信服。
大學生法治教育只有充分調研并尊重學生在法治生活、實踐、理論學習上的真實需求,堅持貼近生活、突出重點,處理好重點宣傳與廣泛宣傳、法治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的關系,才能切實發揮作用,使新時代大學生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由此,一要打破以宣傳欄、專家講座等主要模式的校園普法宣傳形式,在大學生參與度和獲得感上下功夫,在大學生常態化法治教育實踐活動上下功夫。推出拒絕校園貸專題活動、“法律進社區”、旁聽法庭公開審理、憲法微視頻征集、法律知識云問答等特色活動,運用法治觀影、主題征文、知識競賽、防范校園電信詐騙演練、主題班會、社區法治教育基地、模擬法庭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與實踐教育活動,建設法治校園的良好氛圍,使大學生法治教育由單純的理論灌輸,變得生活化、趣味化。二要結合當前社會高發的違法犯罪類型,圍繞學生學法需求,列舉現實事例,將《民法典》《國家安全法》《反家庭暴力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相關法律內容納入大學生法治教育內容體系,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從實際出發,圍繞國家安全、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心理健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防范校園欺凌、防范校園電信詐騙、網絡安全等開展宣傳教育,以反家暴、禁毒防艾、防邪反邪、掃黑除惡、電商糾紛處理、就業權益保障等為切入點,結合電信詐騙、校園欺凌、危險駕駛、網暴等案例深入淺出地宣傳相關違法犯罪行為的構成要件及行為后果,以及預防和制止這些違法犯罪行為的方法和救濟路徑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自覺學法、用法,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比如,以預防電信詐騙為主題,與法學院聯合打造“電信詐騙虛擬法庭”,組織學生“零距離”旁聽庭審,“沉浸式”體驗司法氛圍,并通過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程序,讓青年大學生對電信詐騙罪的犯罪構成、社會危害、法律適用及定罪量刑等方面有更為直觀、深入的了解,“肩并肩”共筑安全防線。
法治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理解法治內涵、參與法治社會建設的實踐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由此,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應堅持“動”“靜”結合,持續拓展普法載體,凝聚法治文化軟實力。一方面,聚焦環境育人,重視學校食堂、大禮堂、宿舍、教室、圖書館、林蔭道、花園等實體公共空間的法治教育功能發揮,通過現場宣講、張貼海報、電子屏滾動播放、設立宣傳欄、建設法治文化小公園、設置展板、描繪主題墻畫、發放宣傳材料、表演法治情景劇、拉設橫幅等方式進行法治文化宣傳活動;另一方面,也要聚焦網絡空間,積極整合普法資源,創新普法載體和形式,培育法治流動課堂。具體而言,開發設計以大學生法治教育為導向的短視頻、音樂曲目、動漫形象、微信表情包等普法文藝產品,在學院微信公眾號、校園官微官網、班級微信群等網絡空間內提供思想引導、法律咨詢,定期推送普法教育專題片、原創普法微視頻、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例、保障自身權益的暖心小貼士等內容,開辟法治知識宣傳專欄。
大學生法治教育課程化,既能夠解決法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又能夠實現法治教育長效化,讓大學生對法治教育形成一種隨時關注、動態跟蹤的學習態度,更為完整系統地掌握法學理論與技能,深化其對崗位、專業的認知。一要充分發揮思政課教育體系的優勢,圍繞法治知識性與價值性的協調發展,形成一套既具有法治教育特色又適應大學生法治教育需求的課程設計開發標準規范和控制程序,開設法治教育選修或專業課程,回應大學生在法治教育方面的興趣點、法治生活的困惑處;二要借助課程思政建設經驗,尋找法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在大學生立德樹人、就業創業、全面發展等方面的契合點,豐富法治教育理論體系的內涵,在專業教育中適當加入與所屬專業相關的法律知識,建立法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銜接、互相成就的教學體系。例如對于師范類專業的學生,可將教育法、教師法的普及帶到專業教育課程體系中[5]。
法治教育離不開一支理論知識深厚、專業技能強、品德高尚的法治教育隊伍。要充分利用高校法治教育與研究人才密集的優勢,加強法學院專業教師、法學研究工作者、法律碩士專業研究生、法學博士等主體與思政教師的聯系溝通,幫助思政教師破解法治教育實踐難題,強化理論學習和案例研究,著力增強思政教師法治教育議程設置能力、理論闡釋能力、實踐養成能力,提升思政教師的法治教育意識與能力,培育一批既懂大學生法治需求、法治教育,又熟悉法律體系、法治實務的法治教育復合型人才隊伍。同時,依托法學學科資源,為青年大學生配備“貼身法律參謀”,成立“法治宣傳輕騎兵”“輔導員法治指導團”“大學生志愿宣教團”“大學生法律指導中心”等組織。要與法律實務部門開展交流與合作,完善大學生法治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選任條件、規范管理、教學配合等配套措施,吸納校外優秀法律學者、法官、檢察官、律師、警察等法治工作一線人員加入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通過產學研、校檢合作、結對共建等形式,鼓勵他們充分發揮“法律顧問”“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的作用,以生動形象的事例,開展主題講座、課程教學、學術報告、實務輔導等法治教育活動。
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實效性提升的現實訴求,一是高校做好立德樹人工作、助力社會穩定國家發展的使命擔當,二是青年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需要。現階段,對法治教育實踐不重視,法治教育文化氛圍不濃厚,法治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法治教育師資力量不專業,是影響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實效性提升的現實因素。因此,高校應通過學用并舉、落“實”法治實踐教育常態化行動,守正創新、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建體立制、推進法治教育課程體系化,多元融合,發揮不同主體的聯動作用,改進完成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