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吳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高職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只有讓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才能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技術技能,同時提升學生愛國守法、愛崗敬業等綜合素質。
2022年4月,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中,職業教育被賦予了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使命,要使受教育者具備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作為類型教育,課程思政在高職教育辦學思路的目的性和規律性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回答了“對于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什么教”和“怎么教”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明確了高職教育的目的性。過去,高職思政教育工作一直存在單兵作戰的思維,與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相互割裂,理論教學形式讓思政課變成了照本宣科的“重災區”,思政課被低估的情況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開展。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形同陌路”也讓高職院校在培養技術人才的過程中出現了育德與育才的失衡,學生在職業認同、社會責任、契約精神、工匠精神、創新意識等方面的缺失不符合全人教育的目標,并進一步導致了對于學習價值感、意義感的獲取困境,不利于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和價值觀?!案呗氃盒E囵B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性問題和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高職教育要始終錨定我國社會發展所需的技術人才,鞏固經濟建設的成果,通過教育讓更多學生適應工作崗位,切實解決教育、就業等民生問題。
(二)課程思政找準了高職教育的規律性。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從高職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出發,找到課程與思政融合的契合點。在課程教學中不僅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科學的理論指導,還需要遵循教育的客觀規律,講究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課程思政將思政課程與各類課程進行融合,將思政育人的規律與高職教育的育人思想相統一,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基礎上,將思政課程中的理論規律融合進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中,不僅豐富了思政課程的實踐土壤,也給專業課程賦予了靈魂血脈。課程思政讓“教書”和“育人”實現了雙向融合。“育人”離不開“教書”,因為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存在于政治學習中,更應該用理論和思想指導工作實踐,指導專業技能的傳授;“教書”也離不開“育人”,單純的知識技能傳授無法培養“匠人”,學生需要具備不斷自我成長的動力和能力,而只有“育人”才能讓學生擁有“匠人”思維,并明確職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另外,隨著一代又一代新生力量進入高職院校,他們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也愈發明顯,而正值“三觀”培育期的大學生群體特別容易成為網絡不良勢力入侵的群體。高職院校要時刻關注新一代的成長規律,讓課程思政與時俱進,讓思政教育汲取互聯網的傳播規律和影響規律,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在課程中有機融合思政教育,讓教育潤物細無聲。
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理解一個學科體系、掌握一門專業技術,更需要教學生如何成為“全面發展”的人,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教師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責任,“傳道”是第一位的。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思政教育的本質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和引領,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這與專業課程教育的初衷異曲同工。但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在師資素養、課程安排、教學環境、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存在差異,二者融合起來并非易事,經常會出現專業教育、思政教育“兩張皮”的現象。具體而言,在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概念界定不清晰。目前,課程思政還沒有形成官方或權威的學術界定,有學者提出“大思政”思維,即專業課程環環相套,思政課程放在中心內層,蘊含于其他各門課程之中。這一界定比較恰當,但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之間的涵蓋關系仍無明確定位。
(二)教學方法無標準。在教學實踐中,還未形成切實可行、普遍適用的課程建設方法,甚至出現違背教育規律的融合方法,讓課程思政流于表面。由于缺乏教學方法的標準,考核也就變得“無的放矢”,無法準確考察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
(三)主體功能待強化。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那就應該明確課程思政究竟是誰的“責任田”。在實施過程中,究竟是思政課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來負責;在考核過程中,應該是黨委、教務還是二級學院(系部)來負責。責任主體的不明確,直接導致課程思政任務“無人”量化考核。
認知靈活性理論于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斯皮羅(Rand.J.Spiro)等學者提出。他們認為,學習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如果不能對知識形成深層次的理解,就不能靈活應對各種問題。該理論繼承了建構主義理論中關于學習的觀點,重點解釋了如何通過多維理解的深化,促進知識的靈活遷移應用。
(一)認知靈活性理論的學習觀。斯皮羅等人將知識分為良構的和非良構的。良構的知識,指有關某一主題的事實、規則和原理,即有規律可循,也可直接套用所學解決問題的知識,比如用乘法口訣解數學題,用標準化流程完成作業,使用操作手冊操作機械等;而非良構的知識是指將良構的知識應用于具體問題情景中所產生的新知識,即無法直接套用,需要利用所學知識、結合問題情景,重新構建新的理解方式和方案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如根據市場情況設計營銷方案、針對復雜病情提出醫療方案、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等。針對這兩類知識,斯皮羅等人提出了兩種學習方式: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對于良構知識,學生只需要理解和記憶,將所學知識簡單地再生出來,便完成了初級學習,但這只是學習的中低階段,并不是認知靈活性理論所關注的重點。該理論研究的重心是高級學習,即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非良構的復雜知識,將其所學知識靈活遷移和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喬納生在其基礎上進行總結,形成了知識學習的三個階段:初級知識的獲得、高級知識的獲得和專家知識的獲得。
(二)認知靈活性理論的教育觀。認知靈活性理論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進行如下操作:在初級學習階段,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練習和反饋,讓學生理解和記憶基本概念、事實和操作步驟。在高級學習階段,面對非良構的復雜知識,教師應該扮演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通過共同活動幫助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最終掌握非良構知識,完成高級學習。在專門知識學習階段,教師應轉為教練的角色,指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針對真實的問題情景,在同伴陪伴和小組討論中,進一步豐富對知識多元表征的認知,并靈活地解決情景性問題。對于可供操作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技術,認知靈活性理論提出了兩種參考方案:隨機通達的教學方式和超文本的教學技術。
1.隨機通達教學方式。隨機通達教學分為五個環節:一是給學生提供當前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二是提供與當前所學主題不同側面特征相關聯的情景,讓學生隨機進入學習;三是結合學習內容的復雜程度,由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元認知等思維能力;四是開展小組討論,總結從不同情境和案例中獲得的知識;五是通過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組間評價、教師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評價學習效果?!半S機通達教學方式”特別強調在教授知識概念時,一定要把概念和具體的實例和情景相聯系,以形成背景性經驗。大多數時候無法用單個實例或情景窮盡概念的各方面,因此可以使用多個實例或情景來說明概念的不同方面的含義。對于實例或情景中與概念無關的知識,教師可以結合主題學習的需要將其作為拓展資料或自學資料進行分發,學生可以利用課下時間進行自學或小組合作學習。隨機通達的教學方式跟PBL(基于問題的學習)和CBL(基于案例的學習)的教學模式在表現形式方面非常相似,PBL和CBL一般是基于某一良構知識,可以僅用單個問題或案例進行學習;但隨機通達教學方式往往應用于非良構的復雜知識的學習,這類學習通常需要更多的實例和情境。
2.超文本的教學技術?!俺谋镜慕虒W技術”與傳統的文本教學技術不同,其結合了文本、聲音、圖形、圖像、3D虛擬仿真、AR、VR等多種媒體資源,可以進行非線性的學習資料呈現。學生在瀏覽學習資料時,可以通過其中的超鏈接進行任意跳轉,自由瀏覽和學習。這里的超文本與我們平常瀏覽的網站在表征形式上非常相似,但設計本質并不相同。讀者在瀏覽網頁時,經常會在探索信息的過程中迷失方向,網站的信息量非常大,任何一個信息都可以與其他信息形成鏈接,這樣的無窮節點的鏈接經常讓人忘記瀏覽的初衷,陷入無目的瀏覽。設計認知靈活性超文本教學資料則需要滿足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必須緊跟所學知識點提供必不可少的背景信息,如指南、注釋、專家解釋、相關研究等,為學習者提供腳手架的支持功能;二是必須提供學習者可以重新編輯學習內容的功能,即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增補背景信息;三是必須建立隨機通達的鏈接,將各種知識點進行有意義的鏈接,讓學習者可以在任意節點進入學習。學習知識的方法是隨機的,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業背景和對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來選擇路徑。認知靈活性超文本創設的學習環節,使教師教學能夠不斷充足教學資源和范式的序列,以多維度表征知識的形式揭示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法,讓學生通過高級學習掌握復雜的、非良構的知識。
針對遇到的問題,結合認知靈活性理論,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一)概念界定方面。從學習層次來劃分,課程思政結合了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的知識內容,二者學科體系不同,應劃分為跨學科知識,歸為非良構知識,因此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屬于高級學習。
(二)教學方法方面。可以參考隨機通達教學方法,超文本教學技術作為輔助,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即在專業課某主題學習材料中,創設與知識點相關聯的思政背景,將其作為情景提供給學生;在引述專業教學案例時,挑選有思政意義的案例進行教學;在教師引導中,啟發學生思考與知識點相關聯的愛國元素、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思政內容;在學習資料中,提供專業知識鏈接與之相關的思政背景資料,并能讓學生通過超文本學習與之相關的思政知識。比如,筆者曾嘗試在《電子商務基礎》課程的“加密技術”項目教學設計中,將諜戰元素融合到專業課程中,巧妙地將《風聲》這部電影作為教學背景資料貫穿于教學始終。一方面,引導學生掌握對稱密鑰和非對稱密鑰的特點和優缺點;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到共產黨人為了理想信仰與敵人斗智斗勇的英雄氣概。
(三)主體功能方面。針對高級學習,應采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模式。這里的教師主導,是以專業課教師為主導,思政課教師通過參與教研活動發揮參謀作用。
歸根究底,學校教育的根基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的靈魂是教師。課程思政應該以專業課教師為核心,發揮主講講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從而讓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