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涌波,徐日康,關繼東
(湖南湘江新區教育局信息中心 湖南 長沙 410205)
2018 年3 月,李克強在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強調“引導教育發達地區與薄弱地區通過信息化實現結對幫扶,以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的方式”“實現‘互聯網+’條件下的區域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文章以湘江新區(以下簡稱“我區”)為例,該區區域面積廣,轄區內既有省、市品牌學校,又有相對薄弱的農村學校及鄉村教學點。農村學校師資水平不強,教育教學質量不高,整體辦學缺乏特色,如何發揮城市學校的優質資源優勢,通過資源共享、名校幫扶等方式提升農村學校辦學質量,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成為區域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教育領跑城市”的區域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區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區域內新建學校激增,新進教師比例大。目前,區屬中小學校、幼兒園在職教師8993 人,其中編外合同制教師4846 人,占比53.9%,特別是農村鄉鎮學校專任教師不足。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亟待快速提升,區域青年教師培養任務重。
區域研訓活動比較傳統,存在如下局限性:一是研訓時空的制約。我區區域廣泛,空間跨度大,農村教師參與一次集中線下研討活動耗時費力;二是參訓教師的積極性制約。大多線下研訓基本采用的是參訓教師充當旁聽者被動學習的模式,參訓教師學習積極性不高;三是研訓內容欠缺系統性。大部分線下研訓內容比較零散,不太系統,教師專業水平全面提升較慢;四是研訓效果評價受到制約。傳統的線下研訓、受訓過程數據采集難度大,無法進行精準分析。
區教育局信息中心應結合區域實際,以問題為導向,在反復調研的基礎上,加強區域統籌,做好頂層設計,強化制度保障。在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2.0 的時代背景下,以教育信息化為支撐,推進區域“智能研修校聯體”的建設,開展多元化網絡智能研修,培育名師名校,促進區域教師專業水平整體提升,助力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①加強保障,有序推進。區教育局信息中心把握政策,因地制宜,圍繞目標要求出臺了《區智慧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區人工智能創新教育發展行動計劃》《區教育局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實施方案》,成立智能研修工作領導小組,多部門協同聯動,并指導區域內各學校按照“自主申報、自由組團、先試先行”的原則分批分類組建智能研修校聯體。
②強化制度,激發活力。把依托校聯體推進“三個課堂”納入學校辦學水平督導評估體系,重點納入學校信息化工作考評,對單位和個人實行獎勵,激發各校聯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③樹立標桿,示范引領。以區域內“課堂轉型校長工作坊”兩位坊主牽頭組建的“校聯體”開展的“基于‘以學定教’的五環五維混合式智能研修”項目為示范引領,發揮區域四批省級網絡聯校主校區建設的優勢,通過“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策略,在區域內陸續成立一批校聯體,不但對口幫扶區域內城郊接合部及農村薄弱學校,還結對幫扶市內及省內農村薄弱學校。
④創新應用,全面推進。通過國家中小學智慧平臺及中央電教館智能研修平臺,引導全區學科帶頭人、卓越教師通過線上與線下課堂的有效連接和互補,推進“公益課堂”“名師講堂”等各類形態優課的適時分享,培育一大批受學生喜愛的“網紅教師”;通過“易教研”等簡便易行的評課模式以及AI 智課的精準課堂數據分析模式,常態化推進各校聯體的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智能研修,提升城鄉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促進城鄉學校教育質量的整體發展;通過“共聯、共享、共贏、共生長”策略,加強區域內14 個校聯體的聯系、交流、分享,以學科為基礎,構建區域內各校聯體各具學科特色的名校網絡資源,實現區域內外所有城鄉學校的學科教學資源共享。
2.2.1 名師名校引領,構建智能研修聯盟體系
以語數兩個學科為基礎,博才咸嘉小學和岳麓區第二小學率先組建了“以學定教的五環五維混合式智能研修校聯體”,并形成了“以課題研究為驅動的運行機制、小組合作分工的組織保障機制、工作任務的輪值機制、工作成效的激勵機制、促進成長的公平展示機制”。借鑒“博才咸嘉、岳麓區第二小學”智能研修校聯體的運作模式與經驗,區教育局信息中心按照“結隊組團、協同互補”原則,采取“2+n”“3+n”方式,鼓勵區域內各中小學自由組團成立“校聯體”。即以中小學特級教師、高級教師等為領銜人,以城區2 到3 所品牌學校加農村、鄉鎮1 到2 所相對薄弱學校或以一個小片區為單位組建“校聯體”,形成相對固定的聯盟體系。
一是以名校為示范。小學以區域內三大品牌系列學校為核心,中學以區域內四大名校系列學校為核心,發揮“名校”資源優勢,示范、引領、帶動一批薄弱學校。二是以名師工作室為主導。利用名師工作室資源優勢,以學科為基礎跨校組建“智能研修校聯體”,系統性開展線上線下教育教學教研活動,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三是以卓越團隊為引領。發揮區域內“課堂教學轉型”“學校特色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學校課程建設”“學校文化建設”等校長工作坊和“書記專業成長團隊”組織的專業引領作用,帶領聯盟內其他成員開展教學實踐和協同研究。
整個區域根據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需制宜的原則,通過名校、名師工作室、卓越團隊三線齊頭并舉的方式,構建區域智能研修聯盟體系。
2.2.2 全面加強“三個課堂”常態化按需應用
①以“優質專遞課堂”實施異地互動教學,解決農村學校藝術課程開課不足的問題。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各校聯體精準幫助農村學校開足、開齊、開好藝術課程。自2016 年開始,博才咸嘉小學結對省市區內6 所農村小學組建網絡研修校聯體,通過“專遞課堂”的形式,每周常態化為6 所農村小學開設音樂、美術課程16 節,6 年共為山區學生授課1200 多節。該幫扶案例多次被評為省市優秀“專遞課堂”案例。
②以“區域名師課堂”組建網絡智能研修共同體,提升區域教師教學水平。全面發揮名師團隊作用,從以下四方面重點著力。一是名師領銜,優課示范。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和中央電教館智能研修平臺,通過參加國家基礎教育精品課遴選、省集體備課大賽、校聯體每月定期研修等方式,推進優課的適時分享。二是團隊協作,課程引領。2018 年組織了300 多名教師承擔省教師發展中心組織的小學音樂、美術、心理健康教育等6 個學科的慕課課程建設,通過省教師發展網發布。各校聯體所在學校的英語、傳統文化、道德與法治等名師工作室一大批首席名師帶頭錄制優質微課、出版光碟,發表專著,并受邀在知名網絡平臺做專家講座、經驗分享。三是研教結合,課堂創新。“課堂教學轉型工作坊”校聯體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條件下校際聯盟的校本研訓途徑與方法,構建了“五環五維混合式智能研修”模式。“五環”是指每次課例研修分為“授課、說課、匯報研課過程、觀課議課、專家點評”五個環節,“五維”是指從“參與度、合作度、聽說力、思維力、達成度”五個維度進行觀課、議課。“混合式”是指課例研修分為線上研修與線下研修兩種形式,每次課例研修又采用線上與線下互動的形式進行。“智能研修”是指借助AI 智課系統、易教研等人工智能手段,開展課堂教學評價,通過精準的數據分析,為教師成長提供專業支撐。目前,該研課模式,特別是五維觀課、議課方法,已在區域內其他校聯體運用,并輻射到各校聯體幫扶的省市農村薄弱學校。四是智能應用,教師發展。為保障各智能校聯體常態研修的正常運行,區教育局信息中心重點做好技術支撐與保障,不斷完善、改進和優化各校聯體的信息技術裝備。智能研修聯盟校都建立了集錄播、視頻采集、AI 智能分析的共享教室,為校內教師提供了展示的平臺與機會,大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③“智能研修平臺”促進校際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以“博才咸嘉岳麓區第二小學”智能研修校聯體為龍頭,充分發揮品牌學校資源優勢,推動“名師”“名校”資源共享,將課程資源在省市區更大范圍輻射與推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智能研修校聯體”通過平臺,就日常研訓活動、課程資源等進行多維度的展示和數據分析,推廣我區“三個課堂”的應用情況,實現區域化精細化管理和資源的共建共享。2021 年,我區被評為中央電化教育館智能研修平臺試點區,博才咸嘉小學和岳麓區第二小學被評為中央電化教育館智能研修平臺試點校。
一是新基建數字化環境公平配置。區教育局信息中心通過智能研修校聯體建設,以PPP 模式推動區域校聯體智慧教育,共建成40 所智慧校園,28 所“人工智能基地校”、510 間智慧教室,推動校聯體學校信息技術與“五育并舉”深度融合,滿足了學校多元數字化教育需求。二是區域教育優質資源全覆蓋。各校聯體以學科、學段為基礎,堅持常年開展研訓活動。僅2021 年,全年開展智能研修活動高達390 余次,參與人數10106 人次。全區80%的中小學校已常態化參與研訓活動,100%教師應用智能研修平臺資源,實現了資源的全覆蓋。
以網絡平臺為支撐,各校聯體按需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種網絡智能研修活動,開創多主體、跨時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研訓新途徑,實現研訓從傳統模式向智能模式轉軌。各校聯體通過網絡聯校共開出“優質專遞課堂”2000多節,解決了農村藝術課程開設不足的問題,并輻射到新疆、西藏等邊遠省份。其中“課堂教學轉型校長工作坊”校聯體每個學期都接待來自省內外的校長跟崗研修團隊的學習交流,并在省教師發展中心的指導下,結隊幫扶了省內一個縣級名校長工作室,將校聯體的“以學定教的五環五維混合式智能研修”校本研訓經驗輻射至該名師工作室。校聯體通過名師引領,共打造了14 個“區域名師工作室”,培養了800 位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卓越教師。校聯體成為智慧教育環境下教師快速成長的搖籃。
自從實施“三導向·三課堂:區域教師專業發展校聯體模式”以來,區域實踐成果顯著。校聯體成員單位共開展研訓活動735 次,41 個案例獲全國、省、市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優秀案例,論文發表和獲獎170 余篇,出版6 本專著,百度搜索詞條(岳麓校聯體)結果達39,200 余條,省市級以上經驗分享8 次,接待省市領導及省內外參觀團100 余次,校聯體研訓模式在省市產生了一定影響。
“三個課堂”建設是加速教育公平發展的重要舉措。加強名師網絡共享,提升名優教師網絡化服務,探索名校優質資源協同服務新模式,讓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學生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湘江新區以學科、學段為組建基礎,系統構建區域網絡教研聯盟,以“智能研修校聯體”方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助推學校發展,培養創新人才,進行了初步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