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萌花
古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部分,古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華章,教師如果想要充分地發揮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文學內涵和情懷的作用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和綜合語文能力發展的話,就應當對古詩詞教學進行深度的挖掘,通過發掘古詩詞中的情懷,并且借助古詩詞中詩人表現出來的高尚情操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讓學生能夠從古詩詞中體悟,并且將古詩詞中的能量轉化為自己前進的動力,為自己的人生發展添磚加瓦,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但是在當前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固有的教學難題,比如說很多教師尚且不能夠轉換自己的教學觀念,仍然將語文教學的目光停留在進行逐字逐句的解釋和分析之上,這樣雖然能夠讓學生明確古詩詞中的字詞含義以及文章的整體含義,但是卻難以讓學生對古詩詞產生發自內心的欣賞與感悟。不僅如此,這樣過于技巧性的語文教學也會導致學生難以真正地將古詩詞放在一個值得重視的地位,不僅不利于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的提升。因此語文教師如果想要利用古詩詞中的情懷來促進語文教學活動,就應當適當地扭轉自己的觀念,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對古詩詞篇章進行賞析和講解,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感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且從中汲取能量和精神。
筆者認為,古詩詞中的情懷是古詩的重點內容,古詩中的遣詞造句都是為了文章的情懷表達,縱觀中國優秀古詩詞,無不是作者在一定的人生境遇中的有感而發,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體會構成了古詩詞的靈魂,如果失去了情懷,那么其辭藻再華麗、結構再工整對仗,也無法成為傳世的名作。因此教師如果想要帶領學生充分地認識和學習賞析古詩詞,就不應當忽視對古詩詞中的情懷賞析,而應當重視情懷,圍繞情懷來對整篇古詩詞展開分析,去感受和體悟作者的遣詞造句中所蘊含的情懷以及對情懷表達的促進作用。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帶領學生感悟和體會古詩詞中的情懷表達,并且從中汲取到自己前行和成長的力量。
社會大環境對人的情感和志向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作為古詩詞寫作主體的文人群體,他們的寫作和詩歌中的情懷表達也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而在中國傳統封建社會中,這些群體的情感表達中寄情山水、送別抒懷、懷才不遇、懷古傷今、羈旅閨怨、懷才報國、即事抒懷、隱逸出塵以及描花繪鳥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多我們學習過的優秀傳世名作都是這些題材,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文人群體不同個體具有方向大致相同的情感追求。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情懷教學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對古詩詞的內容進行整合,通過整理分析相同類型和抒發相同情懷的詩詞來帶領學生對古詩詞產生深度認識。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說優秀古詩詞的情感抒發類別上存在著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每一位詩人的風格不同、文學素養不同、人生經歷不同,所以對同一種情懷的描寫也會存在著不同的表現手法。比如同樣是抒發思鄉之情,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通過描繪出離鄉游子早起離店趕路的寂寥情景,來反映出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而生活在亂世的杜甫卻“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說明在這個家國動蕩的時期,越是看到美好的事物,越是會想到自己動蕩的家國,因此越發地感到心痛,通過景物描寫,借景抒情,移情于景,表現出了生活在亂世中的詩人對家鄉和家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國家戰亂的痛心,同時也包含著對家國安寧的殷切期盼。除此之外,“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以及“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等詩詞都是描繪思鄉之情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個人風格和生活的時代以及經歷不同,其中的情感表達在細微之處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整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對比分析,對同一種情懷的不同表達,通過對比來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表現手法對情懷表現的塑造作用,感受時代對詩人的不同影響,從而去更加深刻地感受和共情詩人在詩中所描繪出來的情懷。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來對詩歌進行整合,從而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和賞析。
情懷感知就是我們上文所說的通過整合不同詩人對同一種情懷的描寫來進行整合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比對不同詩人和不同的表現手法,甚至是不同的詞派和風格對同一種情懷表達的影響力,明確在中國優秀古詩詞中的多樣化情感表達感受,語言和文字的魅力,從而幫助學生對傳統古詩詞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做到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切入點來體會詩人對同一種情懷的不同細微感受。在利用這種分類方式來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地將單元古詩詞進行串聯,因為每一個單元的古詩詞的編寫是按照同一個主題進行的,其大多包含著對同一種情懷的抒發以及不同詩人的不同表達,所以我們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好同一單元編撰的古詩詞來幫助學生進行情懷感知的理解。
比如在八年級下冊的《詩五首》的講解過程中,筆者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和《赤壁》進行了整合教學。之所以將這兩首詩整合進行教學,原因在于這兩首詩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作者對貶謫或者是懷才不遇的情感表達。但是,由于每一位作者的性格以及寫作的風格不同,所以兩個作品雖然總體上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懷,但是在具體的表達上卻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筆者將這兩首詩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感悟在同一種人生境遇下不同作者的不同感受,以及他們描寫自己情懷的切入點和抒發要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通過對被貶謫地的荒涼和自己被貶謫的時間之長的形容,抒發了自己被貶謫和懷才不遇的苦悶和惆悵之情,頷聯繼續承接首聯,運用典故抒發了作者形單影只遠離家鄉,重返故地,世事變遷的惆悵之情,但是頸聯和尾聯卻一掃前文的頹然之氣,通過描寫沉舟側畔路過的千帆以及病樹前頭生長的樹木來描繪世事變遷,前方的時局總會是光明的這一向往和論斷,表現了詩人對世事的感慨,對友人鼓勵的感激,以及對自身前途的樂觀情懷。在這首詩中,雖然作者前兩句描繪的是自己的時運不濟,但是后兩句卻一改前文頹喪之風,通過對自然界中事物的感慨來反映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感悟,體現了作者的樂觀精神和永不言敗的斗志,能夠給予讀者振奮人心的力量。而在杜牧的《赤壁》中,詩人借“折戟沉沙鐵未銷,自當磨洗認前朝”進行切入,從自己發現的在赤壁之戰中留存下來的古物入手以小見大:由小小沉埋于沙中的“折戟”,聯想到歷史往事,想到東漢末年分裂動亂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想到赤壁大戰的風流人物,可謂想象豐富,含蓄而別致。“二喬”的命運暗示戰爭的結局,發人深省,富有情味。而詩中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含義為如果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東風沒有給予周郎方便,那么歷史的結局可能會被改寫。作者將赤壁之戰的勝利歸結于東風的幫助,暫且不論正確與否以及是否符合唯物史觀,單就作者詠古言志的出發點來說,作者想要利用這一點來表現出對英雄的惺惺相惜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惆悵。這兩首詩雖然都描繪了詩人對自己當下所經歷情境的惆悵之情,但是切入點和最終的情感導向不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從對自然事物的感慨出發,抒發了作者對世事變遷的理解和認識,并且表達了對未來之日光明可期的樂觀期許,而《赤壁》則是從詠古入手,通過對古戰場的描寫來抒發作者對古事的詠懷之情,并且借古言今抒發了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情。因此,雖然說這兩篇文章在懷才不遇和壯志難酬的情懷角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似之處,但是其中的細微情感表達和作者的整體期許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們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利用整合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整合賞析學習的時候,也應當注意比對這兩首詩中的整體情感表達和細微表現手法以及切入點,帶領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來感受古詩詞中不同情感表達的可能性以及言語表達的魅力,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不同情感在不同風格作者筆下的不同表現形式,感受中華古詩詞博大精深的魅力。
除了通過情懷表達的方式來進行詩歌的整合帶領學生進行比對學習,作者的不同境遇導致的作者寫作風格以及敘事內容的變化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整合途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在于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國家不幸詩家幸”,意思是在家國動亂的時候,詩人在激蕩的情緒和對家國的憂念之下更容易創作出動人心弦的傳世名作。有些詩人的人生跨越了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因此在不同時期的感知和情懷也會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比如說被稱作詩圣的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少年時候的杜甫寫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壯志凌云的詩句,體現了他少年時期的豪情萬丈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期許,而在晚年的杜甫經歷了家國動亂之后,目光不再僅僅局限于投身朝堂報效國家之上,而是開始著眼于對國家動亂和民生疾苦的關懷,創作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的傳世佳句,體現出了自己對百姓疾苦的共情和對和平年代的期許。因此整合相同的詩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創作出來的詩句,能夠幫助學生與詩人產生更深層次的共情,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生活的年代,做到學史和學詩相結合。
筆者認為初中語文課本中的三首杜甫詩可以進行境遇整合教學,分別是《望岳》《春望》以及《石壕吏》,這三首詩分別創作于杜甫的讀書漫游時期和陷賊以及為官時期。創作于杜甫少年漫游時期的《望岳》,其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前文的僅僅是觀賞泰山轉變為想要登上泰山,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攀登和勇于向上的精神,不僅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將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了鮮明的對比,表現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兩句詩體現了少年時期的杜甫勇于攀登一切的雄心壯志和想要在廣闊天地間實現自己抱負的遠大志向,少年豪情躍于紙上。而在這兩句詩中,泰山的印象對詩人情感的表達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主要得益于泰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地位,泰山的崇高不僅表現于它的物理形態上,更表現于它在中國古人心中所象征的意象。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極頂的愿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也正因如此,讀者在讀到這兩句詩的時候,才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少年時期的磅礴壯志和中華民族每個人心中獨特的浪漫意象。相比創作于盛唐時期的《望岳》中的少年意氣,作者在創作《春望》與《石壕吏》的時候,社會動蕩,人生發生了巨變,其中透露出來的情感已經不單單只是少年意氣之時的拳拳報國之心,更加增添了對民生疾苦的共情和對戰亂的痛恨,以及對和平的期許。在進行對比閱讀的時候,詩句中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與《望岳》的整體意境和壯志凌云之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表現了在作者暮年之時對家國的憂心而導致的情感轉變和心態變化,同時我們通過對比學習,也更能夠感受到家國動亂對詩人心態的影響以及詩人對國家的關切之情,能夠從更高層次的角度來理解作者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之心。而《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現實主義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這首詩的語言凝練自然,表現了詩人分明的愛憎之情,相比于《望岳》時期的壯志凌云,此時詩人的詩句中更加包含了對底層百姓疾苦的同情和關切的深層情感,情感更加厚重、珍貴和值得敬佩。
將詩歌根據詩人的境遇變化來進行整合教學,能夠帶領學生很好地感受到時代對詩人的造就和影響,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轉變,與詩人形成深度的共情,感詩人之所感,想詩人之所想,體悟詩人之所體悟,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詩人境遇變化的整合方式來將詩歌進行整合教學,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感悟,通過對詩人情懷的感悟和體會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念,幫助學生樹立起堅定的核心素養。
古詩詞的創作背景與詩人背后所代表的家國和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如果拋開時代和家國不談,僅僅就詩歌本身來進行賞析的話,很難真正地對詩歌進行深度理解。因此我們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在通過古詩詞來對學生進行情懷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脫離情懷和時代背景來討論詩歌的遣詞造句本身,更應當幫助學生營造情境,通過帶領學生具體地感知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情景下作者的所見所感來深刻理解詩歌中所表達出來的情懷,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對情感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鏈條,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認識更加多樣化、更加多彩的情感表達。中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情境營造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沉浸體驗詩人在進行創作時所身處的環境,從而明確詩人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感悟,在培養共情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培養家國情懷和對生活的熱愛感知。
場景營造的方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綜合運用多媒體手段以及戶外教學的方式來帶領學生進行情境營造感知,幫助學生沉浸式地體驗詩人的創作環境,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戶外教學是指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如果在我們的學校周邊或者是校園內存在與詩中所描繪的情感意象相同或者是相近似的場景,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進行戶外感知的方式來發掘詩中描繪的情感和現象,讓學生能夠通過直觀感知和觸摸體會的方式來體會詩人創作詩歌時所處的具體情景,穿越千年或者是百年的歷史長河去感受詩人的創作情景。比如在學習八年級的《唐詩五首》中的《錢塘湖春行》的時候,筆者專門選取了早春的時節來進行這首詩的教學,筆者通過帶領學生在校園內的草坪上感知草地的變化以及春天到來之際萬物生生不息的演變和行為來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在詩歌中所描繪的具體情景和意象,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為何世人會在面對如此美麗的早春景象時發出詩歌中的感慨,帶領學生共同見證詩人筆下的明媚春光和初春時節的蓬勃生機。
多媒體手段則是對戶外教學手段以及正常的課類教學手段的一種延伸性彌補,主要適用于我們當下的實際條件無法做到幫助學生去設身處地地直觀感知和觸摸詩歌中所描繪的意境和情景時,借助多媒體的延伸性和數據的龐大性,讓學生能夠通過多媒體手段去延伸自己的感官,從而設身處地地感受到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的所見所感。比如說在進行王維的《使至塞上》教學時,由于詩歌中描寫的是邊塞景象,我們的現實教學條件無法帶領學生真正地對實際場景進行直觀感受,所以筆者想到了利用多媒體的方式來延伸學生的感官,通過多媒體視覺成像和音頻播放的方式從視聽角度幫助學生去設身處地地感知詩歌中所描繪的邊塞意象。筆者首先是為學生找到了大漠的圖片,尤其是大漠中落日的圖片,并且為學生播放了包含有大漠情景和大漠中的風沙聲的音頻,從而幫助學生在教室中去感受大漠的浩瀚,理解作者當時的寫作情景,同時筆者還根據詩人在創作時所經歷的具體事件來通過語言為學生模擬情境。接著邀請學生設身處地地想象,假如自己在此刻是詩人王維,在朝廷中受到同行的排擠,因此被唐玄宗命令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去邊塞察訪軍情,自己在行進了“萬里”的征程之后來到了大漠,這個時候疲憊不堪的自己會是什么感受?而在自己朝堂上遇到挫折、被同行排擠之時,看到了這種壯闊大漠景象,看見一望無際的大漠和緩緩落下的落日以及遙遙升起的孤煙,這樣的所見所感會對自己當下的心情有什么影響?自己惆悵抑郁的心情會不會在大漠浩瀚的景象和凜冽的風沙聲之中得到凈化?這種場景營造的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延伸自己的感官,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幫助學生認識和直觀地感知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難以見到的景象,能夠讓學生在對新鮮場景產生驚奇情緒的同時,對詩人的寫作心情和心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穿越歷史的長河,將自己置身于詩人當下的寫作情境之中,利用詩人的眼睛來感受詩人之所感,觀看詩人之所看,體悟詩人之所想,真正地將自己的感官與詩人的感官相連通,去體會詩人的情感表達。
古詩詞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初中階段的學生們正處在綜合素養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語文教學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到學生核心素養和價值觀念的塑成以及語文思維能力的形成。我們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這個階段的古詩詞教學中應當放寬自己的視野,不能僅僅將目光局限于逐字逐句的詩詞解析中,更需要將情懷與詩歌并重,通過對情懷的感知教學和整合講解來帶領學生穿越時光的洪流,感受詩人的激蕩心緒,帶領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浩瀚五千年的發展史和磅礴的文化力量,幫助學生樹立起堅定的文化自信,并且引導學生學會從優秀的傳統古詩詞中汲取精神力量,將中華傳統古詩詞轉化為自己前行的動力,通過詩歌中的勉勵和奮發向上之情來為自己的前進路途提供方向指引和前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