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它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美術課外活動是美術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與課堂互為補充的同時,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美術課外活動,讓活動內容更豐富、活動形式更新穎、活動評價更多元,教學品質得到多方面的提升,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美術素養發展。
關鍵詞:小學美術;信息技術;課外活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日益革新,促進了網絡生態、智能生活以及學校教育的深刻變革。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
(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教師“應運用網絡社交平臺和遠程通信技術加強和外界的溝通與交流,構建學習共同體,提高藝術教學的質量”。[1]美術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進行良好的教學,還要利用多種資源,開展美術課外活動,將美術課堂與課外活動高效結合起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讓美術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效果。[2]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美術課外活動,讓活動內容更豐富、活動形式更新穎、活動評價更多元,教學品質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一、應用軟件創新手段,活動內容更豐富
新課標要求:“選擇身邊的物品或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用數碼相機、攝像設備拍攝,結合計算機動畫軟件制作定格動畫。”[3]借助信息技術,美術課外活動的內容可以在傳統繪畫、手工的基礎上利用軟件進行創新,如制作有趣的GIF定格動畫、利用繪畫軟件進行數字繪畫等。此外,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美術任務和挑戰,豐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主動性。
例如,根據蘇少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拍拍動作》一課開展相關主題的美術課外活動,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軟件制作有趣的定格動畫。學生通過相機、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設備將手工、繪畫作品或其制作過程拍攝出來,然后使用“GIF制作器”“定格工廠”等動畫制作軟件,發布連貫的定格動畫。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情節畫面或動畫效果,編排動畫過程,創作個性化的動畫作品,以此表達個人審美,在提高美術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培養了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
又如,根據蘇少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門窗墻》一課開展相關主題的美術課外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數字繪畫、攝影、小視頻等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留意不同建筑的門、窗、墻的特點,再通過網絡,以自己喜歡的形式發布在交流平臺中。有學生在路過商業街時被門窗上的霓虹燈吸引,用小視頻記錄下了人們在燈光下匆匆走過的瞬間,并配上了音樂,呈現出都市的繁華;有學生在校園里拍下了爬滿爬山虎的圍墻,并和蕭瑟斑駁的墻面圖片進行了對比,體現了季節的更迭、生命的變化;還有學生在旅游途中拍下巷子里的蘇州老建筑,并通過美術繪畫軟件繪制出一幅“蘇州建筑印象”數字化美術作品,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水彩、水墨、素描等效果,并配上文字“白墻灰瓦是江南”,意境優美。利用信息技術設備進行數字繪畫,避免了旅途中準備畫材的煩瑣。回家后,學生還可以利用傳統的繪畫方式再次表現對蘇州建筑的印象,在多種繪畫形式中表達自己對江南建筑之美的領悟。
二、線上互動突破限制,活動形式更新穎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文化生活中認識美術,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如參觀、訪問、旅游等。但由于時間、空間、設備等條件的限制,以及對安全、資金等因素的考慮,這些形式的美術課外活動往往很難落實。
當下,不少地方的美術館、博物館創造性地將藝術品進行了數字化,如數字圖像化、360度全景采集、3D化展示等。觀眾只需掃碼觀看或跟隨語音導覽,就可以全方位了解作品;有的還可以使用手機“搖一搖”功能與作品互動,利用信息技術看到靜止的作品在虛擬空間動起來,實現實體與虛擬的連接、線上與線下的互動、觀眾與藝術家的交流等。數字化展覽開拓了人們的想象空間,帶來了與傳統美育截然不同的學習體驗。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美術館、博物館等數字資源,突破條件限制,讓美術課外活動形式更新穎。具體來說,可以采用直播互動、云參觀美術館、舉辦線上畫展等形式,進行線上互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充分表達。
例如,教師在寒假期間組織學生利用網絡開展主題為“喜迎新春”的美術課外活動,師生以“在線會議”的形式參與互動。學生在線視頻,分享寫福字、寫春聯、剪窗花等迎新活動的過程。有的學生擅長寫毛筆字,在視頻中展現了與家人一起寫春聯和貼春聯的過程;有的學生擅長剪紙,在視頻中用彩色紙剪出了喜慶的窗花,裝飾在窗戶上;有的學生擅長手工制作,展示了和家人一起制作的新年燈籠等。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體驗了分享的樂趣,多角度感受了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培養了熱愛生活的情感。
又如,根據蘇少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小泥人》一課開展相關美術課外活動。教師先在線上給學生推送全國各地泥人的圖片、特點介紹和制作過程視頻,讓學生感受不同的泥人風格和制作過程。假期有機會
參觀民俗博物館的學生可以打開直播,讓大家“云欣賞”全國各地的小泥人。如參觀南京甘熙故居的學生打開直播,以“小主持人”的身份向大家介紹南京小泥人的歷史和特點,讓其他學生在家也能欣賞南京小泥人;有的學生假期去無錫惠山游玩,在自己欣賞惠山泥人的同時打開直播,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當地泥人傳承人,讓其他學生在線了解無錫惠山泥人的特點與藝術風格等。“云欣賞”結束后,教師線上推送各地泥人的制作視頻,讓學生自主觀看學習并嘗試用黏土制作、上色,感受泥塑藝術的魅力。
教師還可以開設“云課堂”,如果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遇到困難,可以在線求助,教師線上指導,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幫助。最后,學生可以將制作小泥人的過程和作品拍照上傳至交流平臺,開展“在線作品展”,進行創作交流。
三、平臺留言豐富形式,活動評價更多元
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重要環節。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美術課外活動評價,通過平臺留言,豐富評價形式,促進多主體參與,從多維度進行評價,使評價方式多樣化,有效促進師生雙方的共同發展,從而讓評價的意義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一)評價多主體
新課標要求:“堅持多主體評價。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評價主體或角色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勵的機制,增強學生學習藝術的動力和信心。”[4]借助信息技術,通過QQ、微信等社交平臺,學生可以更加方便及時地對美術課外活動的整個過程及成果在不同范圍內進行分享,并接受來自同學、教師、家長等多方的評價,學會正確面對他人的評價,并懂得利用評價來增強認知,同時更好地了解自我,表達自我。
例如,根據蘇少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我種的植物》一課開展相關美術課外活動時,教師將學生上課的活動以照片、視頻等形式分享到家長群中,并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及時予以評價。家長們紛紛表示,通過在線的形式參與學習活動非常方便,見證了孩子的成長。很多家長也將孩子的作品和公眾號推文分享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并和孩子一同分享來自朋友圈的點評。
如此,拓展了評價主體,讓評價更加客觀真實。從整場活動來看,利用信息技術的課外活動評價做到了人人會評價,人人有評價,評價及時且有效。
(二)評價多維度
新課標指出:“作業評價既要關注結果,如實物作品、視聽表演、數字化編創作品等,也要關注過程,如方案策劃、素材收集、創意構思等。”[5]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的美術課外活動中,學生有充足的表達時間和空間,可以收集自己的過程性材料,并將其很好地呈現出來。這有利于參與活動的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及他人在整個活動中的過程性表現,為評價的多維度提供了可能。
例如,在母親節當天,教師根據蘇少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花兒朵朵》一課開展相關美術課外活動。學生利用移動設備拍一拍漂亮的花朵,或者上網搜索媽媽喜愛的花。在此基礎上,用鉛筆繪制設計草圖,再用彩紙制作美麗的花束。其間,學生利用相關設備將制作過程記錄下來,并上傳至家長群,教師、家長和其他同學可以觀看到成品的制作過程,給予客觀的評價。學生還邀請家長與花束合影,并上傳至群相冊,作為母親節的紀念。活動過程中,教師給予了充分的鼓勵和肯定,學生和家長也來發表自己的感想。大家不僅對作品結果進行了點評,還對準備母親節禮物的過程進行了評價,這樣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升華情感,提高美術素養。
(三)評價多方式
在美術課外活動中,除了以往的打分、評星之外,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采用更多容易讓學生接受,幫助其理解和進步的評價方式,如含義更為寬泛的表情圖片以及在情感表達上更為明確的語音及視頻等,也可以隨時推送相關鏈接充實評價的內容。通過信息技術,學生還可以與其他同學、教師、相關專業人士進行交流,在收獲評價的同時分享自己的作品和經驗,在交流中獲得更多的啟發和學習機會。
例如,教師根據蘇少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詩配畫》一課開展相關主題的美術課外活動,通過信息技術,舉辦“線上畫展”,推送到全校,或者發送至校園公眾號平臺。學生可以邀請其他同學、教師、家長或社會人士共同參與,在觀摩后給予評價。評價可以是豐富的表情圖片,也可以是充滿鼓勵或建設性的文字。這些評價都能留存在社交平臺的聊天記錄里,方便活動后回顧總結。
教師還設計了最佳作品線上投票活動,學生可通過移動互聯網設備,對同伴的美術作品進行投票和評價。評價時,可以說一說自己為什么投票給這幅作品,也可以說一說對某幅作品的修改建議。同時,可以邀請家長參與進來,對孩子良好的表現進行點贊和表揚,也能及時指出不足,了解其進步空間。
美術課外活動是美術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可以用更豐富的形式、更廣泛的內容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課外活動中的應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教師通過合理的應用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教師和家長也需要關注信息技術在課外活動中的合理使用,確保活動的質量和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3][4][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13,55,114,115.
[2] 張開升,沈國慶.課外活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作用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