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境川
校本作業是數學作業的重要組成,在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方面,都具備無可替代的價值,能夠滿足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當前高中數學作業依然存在“高耗低效”的現象,致使學生在重復性訓練中浪費了時間和精力,甚至滋生出抵觸情緒。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唯有基于校本作業的內涵,遵循校本作業的設計原則,靈活設計校本作業,才能使學生在高效的校本作業中獲得成長和發展。
校本作業是數學作業的重要組成,有助于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校本作業與傳統的課后作業不同,并非單純地源于教輔資料、教學參考書,而是經過數學教師的主觀設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的有針對性的作業。從作業類型來說,校本作業融課時作業、周作業、章節檢測于一體;從作業的功能來說,校本作業集預習、訓練、鞏固、提升、評價于一體,屬于一項系統化的工程。
1.科學性
邏輯性是數學的代名詞,在數學教材中,任何一個字母、符號都富含深意,呈現出極強的科學性。因此,教師應緊緊圍繞這一原則,嚴謹使用數學語言。
2.目的性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應遵循目的性原則,使作業設計更有針對性,便于學生在有針對性的數學作業訓練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并促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3.普適性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的觀念,以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法為作業設計出發點,使學生在獲得普遍發展的同時,獲得個體能力的提升。
4.適應性
基于數學校本作業的內涵,教師應始終堅持生本理念,根據學生現有水平,對當前習題數量、難度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精準捕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出與學生契合的數學作業。
5.漸進性
為了充分發揮數學校本作業價值,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堅持循序漸進性的原則,將學生當前所具備的知識結構作為作業設計的出發點,從簡單題目出發,在層層遞進的過程中不斷增加難度,拓展數學問題的種類,使學生在校本作業訓練中實現自身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6.發展性
基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確保設計出來的作業能夠發散思維,讓學生在數學作業訓練中發展邏輯思維和創造能力。
7.啟發性
針對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下的作業設計,數學教師應遵循啟發性的原則,精心篩選數學練習題目,確保設計出來的校本數學作業題目恰恰落在學生的興趣點上,讓學生產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同時,作業還應具備極強的啟發性,使學生在啟發性題目的引導下,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從而獲得全面發展。
8.開放性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還應堅持開放性的原則,給學生選擇開放性的題目,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使學生在開放性題目的探究中,提升思維能力、創造能力[1]。
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組成。教師必須將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數學作業設計的出發點、落腳點。而要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必須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采用分層設計模式,設計適合大多數學生發展的數學作業。首先,教師應依據班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具體來說,教師應緊緊圍繞“成績、態度和能力”三項指標,將班級中的學生進行科學劃分。其中,處于A 層次的學生,數學成績優秀,數學學習能力比較強,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也相對比較高,是班級中的佼佼者;B 層學生是班級中的普通學生,這一部分學生成績一般,甚至存在極強的不穩定性,學習能力、智力水平也處于中等水平;C 層學生接受能力較差,甚至在日常作業中都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其次,教師可結合三個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將數學作業劃分為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例如,在“函數與方程”教學完成之后,在設計校本作業時,教師就可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將作業題目劃分為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三類,具體如下。
基礎題:已知函數f(x)=x+lnx,,,其零點分別為x1、x2、x3,求x1、x2、x3的大小關系。
提高題:已知函數f(x)=x2+(1-k)x-k的零點位于(2,3),求出k的取值范圍。
拓展題:已知函數f(x)=x2+3mx+2m+5,如果f(x)有且僅有一個零點,求m的值。如果f(x)有兩個零點,且均大于-1,求出m的值。
在這三道題中,基礎題主要針對班級中C 層學生,旨在幫助學生整合基本概念,通過題目訓練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提高題針對班級中B 層的學生,能使學生在題目訓練中,掌握零點相關知識,并形成一定的知識應用能力;拓展題則是針對班級中A 層學生,能使學生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逐漸超越自我,提升自身的數學綜合素質[2]。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數學學習的目的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因此,面對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還應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的原則,給學生設計一些實踐類型的數學作業,使學生在動手實踐、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完成數學知識的理解、內化,并完成數學知識的遷移和應用。例如,在“正余弦定理”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數學校本作業時,就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原則,為學生設計了實踐類型的數學作業題目,即“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將鼓浪嶼鄭成功塑像的高度測量出來。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將學校操場上旗桿的高度測量出來。同時,要將實踐操作的方法、步驟寫出來并畫圖”。這樣不僅完成了數學知識的深化和遷移,也使學生在完成實踐作業的過程中,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3]。
傳統的高中數學作業形式往往采用統一的模式。基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在優化校本作業時,不僅要關注數學作業的嚴謹性,還應堅持開放性原則,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數學作業,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學科的魅力在于“變化”,并在多變的數學題目中,全面激活自身的數學思維,實現數學知識的高效學習。具體來說,在設計開放性數學校本作業時,教師可從結論、條件、策略開放的角度出發。以“面面垂直”為例,為了促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實,教師可為學生設計結論開放的題目:在一個四面體中,如果三個面都是直角三角形,那么這一個四面體的第四個面可能是什么?在答案中給出不同的選項,包括銳角、鈍角、直角、等邊、等腰、等腰直角三角形,引導學生在結論開放的題目中,對各個選項進行判斷。又如,在△ABC中,三個角分別對應的邊為a,b,c,下面有四個條件,△ABC能夠同時滿足其中三個條件,即:。以上四個條件,請從同時滿足△ABC有解的所有組合中任意選擇一組,并將△ABC的面積求出來。這一題目就屬于典型的開放性題目,答案不唯一。學生在解題的時候,可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這推動了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也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結合核心素養,以及新高考的要求,當前高考數學題目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這增加了學生的解題難度,但契合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鑒于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優化校本作業設計時,還應緊緊圍繞班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選擇練習題目,增補一些文化因素,將數學的美以及數學的應用都滲透到數學作業中,更好地促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實。例如,在完成“數列”的教學后,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可以賦予作業一定的文化因素。比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作業:“楊輝三角是二項式系數在三角形中的一種幾何排列,現將楊輝三角中的數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進行排列,最終得出一個全新的數列,即“1,1,1,1,2,1,1,3,3,1,1,4,6,4,1……”。現將該數列記為{an},如果其前n項和為Sn,則S47是多少?”此外,為了增加校本作業的文化特性,在優化校本作業設計時,教師還應立足于數學學科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數學作業題目中融入一定的傳統文化因素。例如,在“平面幾何特征與結構”的課后習題訓練中,教師就可以中國傳統文化剪窗花、剪雙喜為背景,引導學生解決相關的練習題目;在“平面直角坐標系”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從故宮、圓明園等傳統建筑切入,搜集相關的建筑數據,引導學生計算。在數學課堂上滲透文化因素,教師不僅高效達成了數學作業目標,也在充滿文化元素的作業訓練中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4]。
當前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充滿了主觀性,基本上都是圍繞數學教材、教學參考書進行設計,導致設計的題目形式單一,嚴重降低了數學作業的價值。在倡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教師應更關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鑒于此,教師唯有指向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設計個性化數學作業,才能使學生在有效的校本作業訓練中,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例如,在“抽樣方法”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摒棄了傳統的作業設計模式,而是創設情境,按照年齡階段將某企業職工劃分為老年、中年、青年三個層次,并且不同年齡階段職工廣泛地分布于各個崗位上,具體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階段職工崗位分布情況
現在如果從中抽取200 名職工作為調查對象進行某一項調查,請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設計不同的調查項目,并確定抽樣方法,將詳細抽樣過程簡述出來。如此設計作業,與傳統的數學作業比起來更開放、更有個性,不僅調動了學生的數學作業興趣,也逐漸提升了學生的數據分析素養,更好地滿足了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5]。
綜上所述,校本作業肩負著多重職責,旨在促進知識的理解、內化,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有所成長、發展。鑒于此,學校和教師不僅要從思想觀念上重視校本作業,還要堅持校本作業設計原則,設計出層次化、實踐性、開放性、文化性的校本作業,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