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 月

從幼兒園教育和管理過程看,家長是幼兒教育的合作者,也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資源,幼兒園的發展必須爭取家長的密切配合和積極參與。從幼兒園社會生存和對外交流來看,家長是幼兒園樹立園所形象、擴大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橋梁,幼兒園發展離不開家長的關心、支持、監督和評價。因此,幼兒園要重視做好家長工作,爭取家長的關心、理解和支持,著力推進家園協同合作。
家園互動往往由教師主導,致使家長處于被動、消極的狀態,家園互動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家園互動,使家園形成雙向、良性的互動局面。
家長園地是教師向家長呈現教育計劃和傳遞育兒經驗的重要載體。家長可以用便簽留言的方式,寫下自己關注的話題或者自己的見解等。教師博客中家長的留言也應成為教師的目標和方向。我將自己的教育隨筆在博客上呈現后,家長經常留言、點贊。這樣的互動方式能夠使家園雙方都受益。家長會是家長參與的一項重要的家園活動。教師在臺上講,家長在臺下聽。家長看似參與其中,其實處于被動狀態。因此,我們用“家長沙龍”取代傳統的家長會,針對某個話題組織相關活動,如辯論賽、主題式講座、小組討論、情景表演等。在家長開放日,我們還同步安排親子開放活動,家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顯著提高。
在競爭越發激烈的當下,不少家長認為幼兒“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各種“超前學習”讓幼兒美好的童年蒙上了一道陰影。《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一些家長的教育觀念滯后,成為家園交往的障礙。因此,教師有向家長傳授育兒知識和方法的義務,幫助家長分析幼兒的成長狀況,有的放矢地為家長釋疑解難,出謀劃策,從而提高家長的科學育兒水平。為了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例如,在“讀書月”活動中,家長先閱讀一本優秀教育書籍,寫下自己的閱讀心得,再帶到班級進行“圖書漂流”。家長的育兒經驗還可以通過“家長沙龍”進行集體分享。此外,我們還通過家園聯系欄、宣傳櫥窗等載體,宣傳幼兒教育的目標與任務,拓寬家長的教育視野。
從不同的角度來劃分,家長的類型有很多。對于不同類型的家長,教師要運用不同的溝通策略,因人而異,找準溝通的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溝通。這樣才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成長,讓家園合作更加和諧、更有成效。

沖動型家長。這類家長不能理智地分析問題。教師要從容面對、微笑聆聽,既不要和家長爭執,也不要采取回避的態度。同時,教師要尋找合適時機,消除誤會,讓家長了解全面而真實的情況。
多疑型家長。這類家長遇到問題時,情緒容易波動。教師應主動出擊,善于捕捉家長的異常情緒,及時地釋疑解惑。
內向型家長。這類家長比較內向,教師要及時向家長報告幼兒的在園情況,逐漸拉近彼此距離,營造輕松的互動氛圍。
護短型家長。這類家長好面子,缺乏理性思維,總覺得自家孩子比別的孩子強。即使孩子犯錯,他們也會以各種理由辯解。因此,教師應采取單獨溝通的方式。溝通時,教師要避免用刺激性的語言,耐心聽取家長的意見,并提出相關的教育建議和處理方法。
高傲型家長。這類家長往往有較高的學歷、先進的教育理念,會以自己的觀念對教師提出相應的要求和建議。此時,教師一定要有信心,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同時,要虛心聽取家長意見和建議,讓家長明白在家園合作中所處的平等地位。
教師往往重點關注班級里的“調皮蛋”和“優秀生”,卻很少關注一些“默默無聞”的幼兒。其實,每個幼兒都有閃光點。教師要關注每個幼兒,不“扔下”每個幼兒。因此,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我們注重觀察每個幼兒,觀察不少于三次,這樣才能贏得家長的信任。例如,家長在詢問幼兒生活或者行為習慣上的表現時,一句“蠻好的”會讓家長覺得敷衍。當教師詳細介紹幼兒在園的具體表現時,家長會覺得教師時刻關注自己的孩子。此外,每當新生入園時,有的家長會處于焦慮狀態。此時,教師要主動做好家長的疏導工作,耐心地與家長溝通,及時打消家長的顧慮,從而獲得家長的信任。當幼兒出現意外情況時,教師要主動告知家長,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一個班級里有幾十個幼兒,相對應的就有幾十對家長。所以,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該一視同仁,不能被家長的性格、地位所左右;不能一味迎合個別家長的需求,背離教育公平的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