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玉嬌
一直以來,幼小銜接都是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所關注的一大難題。幼兒入小學之后所產生的厭學、注意力不集中、自理能力差等問題,大都是幼小銜接不當而引起的。因此,只有做好幼小銜接,才能幫助幼兒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
有的家長教育觀念滯后,在教育中往往只關注知識而忽略能力。有的家長卻提前教幼兒小學一年級的知識,認為上小學前應該學會寫字、計算,完全不重視幼兒的興趣和能力的發(fā)展。這類幼兒上小學后,在學習初期會覺得課程很輕松,以至于上課不專心,不認真完成作業(yè),從而養(yǎng)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隨著學習內容逐漸加深,這類幼兒將儲存的知識用完之后,由于未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出現(xiàn)學習困難等問題。
幼兒園的整體氛圍是溫馨、寬松的,幼兒在這樣的氛圍中,心情是愉快的。進入小學之后,學習方法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的游戲化教學變成了秩序性強、有明確知識內容的課堂教學。這些改變會使部分難以跟上學習進度的幼兒情緒低落。
從幼兒園生活到小學生活,不僅是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還有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學習內容的改變。這樣的變化要求幼兒具有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例如,進入小學之后,能夠與小學同學進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除了社會適應能力之外,幼兒還需要增強規(guī)則意識。
幼兒園教育是人生的奠基階段,以保障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培養(yǎng)幼兒受益終身的良好學習品質為主,而不是向幼兒灌輸、訓練小學的內容。單純地追求知識的做法是短視的,也不利于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為了讓幼兒能夠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教師和家長應該幫助幼兒正確認識小學,激發(fā)幼兒熱愛與向往小學生活。
1.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
在幼兒園教室里,幼兒可以午睡、洗手、如廁,一日生理需求都能夠在教室滿足。小學教室以學習為主,只有桌椅,固定的位置對幼兒缺乏吸引力,讓幼兒感到枯燥。
2.學習內容的變化
幼兒園課程以游戲為主,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開展探索活動。小學有固定的教材,無論學生對學習內容是否感興趣,都需要根據教材完成課程學習。
3.師生關系的變化
小學教師以教學為主,精力大多放在教學上,對幼兒生活上的關心照顧相對較少,新入學的幼兒往往難以較快適應小學生活。
1.培養(yǎng)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
小學的規(guī)則是提前制定好的,學生只需要遵守即可。教師和家長要培養(yǎng)幼兒規(guī)則意識,幫助幼兒理解規(guī)則的含義,監(jiān)督幼兒遵守規(guī)則。
2.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教師和家長要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讓幼兒自己吃飯,自己穿衣,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識,具備基礎的生活自理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能力
幼兒進入小學后以學習為主,如聽、說、讀、寫。教師可以據此對幼兒進行智能訓練,培養(yǎng)幼兒的專注力、口語表達能力、觀察能力。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學習興趣、學習時長和學習熱情,不能采取“涂鴉式灌輸”的培養(yǎng)方式。
幼小銜接貫穿于幼兒教育,家長和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科學推進幼小銜接,幫助幼兒平穩(wěn)度過銜接階段,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