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 懿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幼兒階段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段,良好的習慣將奠基孩子一生的發展。
所謂習慣,是指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種自覺的、自發的行動。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教授將一只跳蚤放在一個容器里,容器的高度剛好是跳蚤能夠達到的位置。為了防止跳蚤從容器里跳出,這位教授在容器上面放了一塊玻璃。剛開始時,跳蚤表現得十分活躍,一次又一次地撞擊蓋著的玻璃,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架勢。可是,不管怎么努力,跳蚤始終沒辦法跳出來。盡管如此,跳蚤一直沒有放棄,每過一段時間,它會用力發起沖擊。幾天后,跳蚤往上跳的頻率明顯減少,沒有了先前的沖勁和銳氣,變得有些懶惰和絕望了。又是幾天過后,跳蚤幾乎完全喪失了斗志,只在容器底部跳來跳去了……再過了幾個月,教授驚奇地發現跳蚤已經不再做任何努力了,終日待在容器底部。這時,教授將容器上方的玻璃撤掉。令人意料的是,跳蚤絲毫沒有想要蹦出來的行動,已經完全習慣容器底下的生活了。接著,教授繼續實驗,將另一只跳蚤放進另一個容器里,容器的高度略微超過跳蚤上跳的極限,上面不再加蓋子。教授觀察發現,跳蚤每天都會努力地往上跳,盡管每次它都無法超越容器的高度,但仍然習慣性地不斷努力。半年后的一天,奇跡發生了,跳蚤終于逃離了容器,獲得了自由。教授也不禁感嘆:“習慣的力量是多么可怕呀!”
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養成這樣或那樣的習慣。其中,有的習慣是好的,如勤勞、守信、勇敢、謙虛、好學等;有的習慣是不好的,如懶惰、冷漠、拖拉、自私、傲慢等。無論是怎樣的習慣,都有強大的力量,足以影響或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只是一個好的習慣能夠成就人,而一個壞的習慣則可能會毀掉人。
一般來說,孩子的專注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3~6 歲孩子對一般感興趣的事情,專注力可持續10 分鐘左右。孩子的專注力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蒙臺梭利曾說過:“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當孩子在家中玩積木或進行其他活動的時候,家長應盡可能站在相對固定的位置注視孩子的活動。家長不能不停地在孩子身邊穿梭,一會讓他喝水,一會讓他注意安全,更不能大聲地叫喚孩子。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好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
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一個充滿關愛、信任、民主和尊重的家庭環境是好習慣養成的前提。家長要了解孩子,不要總是抱怨、訓斥或嘮叨。因為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成為懂事的好孩子,也沒有一個孩子不想好好學習。當孩子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有好多問題要提問時,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引導孩子猜想、推理、觀察和表達。

其次,要掌握培養好習慣的方法。種莊稼都需要順應時令、氣候等自然規律,教育孩子、培養好習慣也同樣需要遵循規律。家長要觀察、了解孩子,針對孩子感興趣的事,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地啟發和引導。例如,針對孩子自信心不足的情況,家長可以多用眼神、語言或擁抱等方式,進行肯定和鼓勵。針對孩子難以辨別是非的情況,家長要及時與孩子一起分析討論,不斷豐富孩子的認知和經驗等。
最后,要懂得幫助孩子適當訓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史密斯研究發現,一個習慣初步養成需要21天,而形成一個穩定的習慣需要90 天。為了讓孩子逐步由被動轉變為主動,體會自律帶來的快樂感,形成穩定的自律能力,家長要充分相信孩子,支持孩子,不能因為“怕麻煩”,簡單粗暴地改變孩子的計劃,隨意干預孩子堅持做好一件事的選擇。例如,當孩子跟你搶手里的掃把時,你是索性給他一個小掃把,還是對他說“這個你不會”了呢?當孩子看到下雨天路上爬行的蚯蚓,希望找個容器給它安個家的時候,你是幫他實現想法,還是直接拒絕并說“臟死”了呢?
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采訪中被問到“在您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里學到的?”時,他說:“我個人覺得,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在大學,也不是在實驗室,而是在幼兒園。在這里,我學會了很多,比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飯前要洗手,飯后要休息;答應別人的事情要做到;哪里拿的東西要放回原處……”家庭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實施主體,更要教育孩子怎樣做人,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
一是健康的意識和運動的習慣。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有一個關于好的教育的歸納和總結,讓他成為“網紅”。他說,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他指出,運動與學習并不矛盾。運動能夠改造大腦,運動對學習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運動多的孩子學習專注度更好、學習成績更好。體育運動作為積極健康人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提升生活質量、打造幸福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是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目前,重書本教育、輕勞動教育的現象仍然存在,以至于有的孩子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愛勞動、不會勞動。勞動教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是孩子對自己人生負責的第一堂課。自理能力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相比較而言,會做家務的孩子往往更加獨立,自理能力更強。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其背后往往站著懂得放手的父母。
三是物歸原處的意識和歸整的習慣。很多家庭的客廳、臥室到處是孩子的玩具、繪本,雜亂不堪。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家長和孩子沒有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一個具有“歸位意識”的孩子,做事更有條理性,這對提高學習效率是非常有益的,還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自律。自律是一種秩序,一種對于快樂與欲望的控制,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因為一個懂規則的孩子,不僅僅是“乖”“聽話”和“好調教”,更重要的是能夠保證秩序。在一個有秩序的生活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具是非、善惡的判斷能力,更有生活的品位和追求。孩子對秩序十分敏感,家長可以利用孩子這一敏感期的特點,培養孩子物品歸位的習慣。
四是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專注力。家長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告訴孩子應該知道的道理和規則,這樣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長要保證每天有半小時以上的親子閱讀時間。孩子在家長營造的有足夠安全感的環境中閱讀,對其性格和心理發展都非常有利。這不僅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滿足與家長在一起的需要;還可讓孩子在快樂閱讀中獲得心智的全面發展。孩子喜歡模仿,家長和孩子親子閱讀時,可以使用身體語言。這樣,孩子能更好地理解書的內容,激發想象力。喜歡閱讀的孩子相對專注力較好。而專注力好的孩子,在學習上更具優勢。相反,缺乏專注力的孩子,學習起來非常困難。
總之,家長在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時,要學會從欣賞孩子的優點開始,不斷發掘孩子的潛能和優勢,以平等和諧的方式給予孩子必要的尊重和支持。同時,遵循教育規律,與孩子一起進步,共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