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 娟

幼兒園與家庭是影響幼兒發展的兩大主要環境,蘊含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家園雙方要通過溝通、了解和支持,在雙向互動中形成教育合力。本文通過探索家園合作的推進方式,幫助教師學習家庭教育的指導方法,幫助家長切實增強共育的意識,共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在家園共育模式中,家長對幼兒成長的實際情況有了更多了解,增強了幼兒教育的實效。家園雙方在密切合作、加強交流的情況下,更容易形成符合幼兒健康發展的教育體系。家園共育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多種合作教育方案,為形成有利于幼兒發展的教育體系和模式奠定基礎。此外,家長與教師的密切合作與交流,可以增進家園之間的默契,使家長與教師相互理解,減少誤會。尤其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與家長之間有了更加便捷的溝通渠道,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園共育的作用。
我們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成立以園長為組長、副園長為副組長、各班教師與家委會成員為組員的家園共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包括園務公開制度、家長學校學習制度、家長溝通制度、家長監督制度、家長接待日制度、家園互訪制、家園通報制等,使家園共育工作有制度可依,更加規范化。
我們進一步深化家庭教育理論研究,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形式,針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邀請家庭教育專家進行指導,幫助教師學習家庭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切實增強共育意識,并能將家庭教育理念輻射到社區。
一是開展講座,切實指導。組建園內家庭教育講師團,每個班有兩名教師參與其中,定期結合班級熱點問題、共性問題向家長開展游戲、同伴交往、幼小銜接、習慣養成等專題講座,切實轉變家長觀念,指導家長配合教育工作。
二是邀請專家,提升能力。邀請家庭教育指導專家來園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
三是外出學習,結合實踐。充分利用外出培訓資源,有計劃地輸送骨干教師外出學習,不斷吸收同行的經驗,并結合幼兒園實際優化提升。
四是社區合作,做足準備。開展家庭教育進社區活動,為社區學齡前幼兒家長服務,幫助他們提前做好入園準備。

我們通過教師推薦和家長自薦,選出家委會成員,為幼兒園親子活動出謀劃策。各班針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積極開展討論、研究;建立學習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向家長推送家園共育信息,幫助其他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園共育一方面離不開家委會的鼎力支持,另一方面在成立家委會時,需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各班家委會應設有財政委員、學習委員、宣傳委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二是家委會成員應參與幼兒園部分親子活動的策劃、組織與實施。三是教師可以邀請家委會成員進課堂,由家長根據自身職業特點或興趣、特長開展相應的活動。四是各班利用微信平臺開展線上讀書交流活動,家委會成員可以分擔組織、分配、制作活動美篇以及后期的資料整理等工作。
教師可以根據各年齡段幼兒不同的特點,分別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家園交流活動,并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其中,促進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提升幼兒的素質。
小班幼兒剛入園,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是當務之急。因此,我們以“適應、喜愛”為主題,開展一系列親子活動。例如,在“讓孩子愛上幼兒園”親子共讀一本書活動中,通過親子共讀,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組織家委會成員預約跟崗,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學習、生活、游戲等情況,調動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積極性,增強家園共育合力。又如,在“爸爸媽媽進課堂”活動中,家長根據自身職業特點,受邀給幼兒講一個故事、唱一首歌曲、做一個小手工等,讓幼兒喜歡幼兒園活動,從而愛上幼兒園。
中班幼兒已經初步熟悉幼兒園的生活。我們以“合作、表達”為主題開展親子活動。例如,在“我是小小故事王”活動中,家長和幼兒共同選故事、講故事、演故事,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樂于表現,體驗合作表演的樂趣。在“親子手工創意多”活動中,幼兒與家長一起參加手工制作,體驗親子合作的氛圍,并在活動中滲透循環利用理念,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大班幼兒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發展,這個階段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品質尤為重要。我們以“規則、責任”為主題開展親子活動。例如,在“圖書漂流記”活動中,家長幫助幼兒選出喜愛的圖書,作為圖書漂流的活動資源。同時,幼兒每周都將同伴的圖書帶回家閱讀。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責任意識,又在互助共享中激發了幼兒的閱讀興趣。
家園共育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我們將通過豐富多彩的家園互動形式,充分發揮家長和教師的主動性,著力推進家園共育,共同促進幼兒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