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艷蕾
在晨間圈圈活動時,大家會給當天沒來幼兒園的幼兒留水果。有一天,幼兒發現寧寧沒來。“他喜歡吃蛋糕。老師,我們能給他留蛋糕嗎?”“我也喜歡蛋糕。”“爸爸媽媽周末和我一起做蛋糕。”“我們做個蛋糕給他吃。”……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對于做蛋糕,幼兒非常感興趣。
基于這一話題,我們展開了討論。幼兒聯系平時吃蛋糕和家里做蛋糕的生活實際,分享著與蛋糕有關的經驗。對于蛋糕的原材料、蛋糕的口味、蛋糕的款式等,幼兒有著自己的認識和偏好。
托小混齡班幼兒對游戲“做蛋糕”非常感興趣。這個游戲針對兩個年齡段,有著不一樣的預期。一是托班。對于“單色”“水果”這兩類的蛋糕,幼兒能夠自行判斷食材是否符合要求,能夠與同伴手拉手,并能在切下蛋糕的時候迅速回到外圈上。二是小班。對于較復雜的口令,幼兒能獨立思考、判斷,并在其他同伴做蛋糕的時候,積極參與驗證。
1.幼兒自主選擇掛牌后,在外圈上按順時針方向行走。教師發出指令:“做蛋糕,做蛋糕,一起做蛋糕。”幼兒則問:“做一個什么樣的蛋糕?”
2.當指令形容蛋糕的顏色和口味時,幼兒根據掛牌進入內圈,拉手成圓,外圈幼兒驗證;當指令形容蛋糕的形狀時,幼兒需做出相應動作,如符合指令,則做“蛋糕”成功;如不符合,該幼兒則退回到外圈。
3.外圈上幼兒伸出手,舉起手臂,從蛋糕上方往下切,幼兒全部站在外圈上。
1.幼兒自主選掛牌后在外圈上行走,聽指令進入內圈。
2.如果內圈有幼兒掛牌、動作不符合指令,該幼兒就退回到外圈。
3.如果內圈幼兒的掛牌動作符合指令,就表明蛋糕做成功。接著,幼兒切蛋糕后迅速回到外圈上。
場景一:在剛開始玩游戲“做蛋糕”的時候,教師先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經驗,給他們發放掛牌。托班幼兒的掛牌以特征明顯又比較常見的水果為主,小班幼兒的掛牌以奶油、面粉、牛奶、巧克力等圖片為主。幼兒看到掛牌上好吃的食物都很興奮。“你看,我是巧克力。”“我是奶油,我最喜歡奶油蛋糕了。”“我這里有好吃的水果。”……他們拿起自己的掛牌,和好友分享著自己的角色。
教師:做蛋糕游戲準備好了嗎?
幼兒:準備好了!
教師:做蛋糕,做蛋糕,一起做蛋糕。幼兒:做一個什么樣的蛋糕?
教師:做一個紅色的蛋糕。
掛牌是香蕉的嘟嘟興奮地跟著同伴一起跳進了圈。
小石頭:你是香蕉呀,不是紅色的,是黃色的!
嘟嘟依舊站在圈內,眼神中充滿渴望。
教師:嘟嘟,你想和小朋友一起手拉手做蛋糕,是嗎?
嘟嘟:是啊。
教師:可是,我們現在做的是紅色蛋糕,你的掛牌是黃色的香蕉。等到做黃色的蛋糕時,你再進來,好不好呀?
嘟嘟:好。
場景二: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戲,小班幼兒熟悉了奶油、巧克力、水果等掛牌。此時,托班幼兒非常想參與游戲。但是,他們會忘記看掛牌直接進入圈內做蛋糕。基于這一現狀,教師組織討論。
幼兒:我之前吃過一個超級臭的大蛋糕,是榴蓮味的,這個蛋糕是黃色的。
教師:哇,你的黃色蛋糕食材好豐富啊,一定很好吃。你們也想做一個好看又好吃的黃色蛋糕吧。那么,黃色蛋糕上還可能有什么呢?
幼兒:芒果、橘子、菠蘿、土豆……
一是家園共育法。教師可以邀請家長一起參與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創設觀察蛋糕、品嘗蛋糕的機會。
二是個體差異法。每個幼兒對蛋糕的認知和經驗存在差異,教師利用這些差異設計游戲掛牌。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自主選擇掛牌,有效促進不同能力與水平幼兒的發展。
三是自主控制法。創設“自主驗證與大帶小”互助驗證的環境。在游戲過程中,如果幼兒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同伴就可以觀察、提醒,及時給予反饋;也可以集體討論進入內圈的原材料是否合理,共同做出決定。
教師:紅色蛋糕可以用什么做呢?
幼兒:石榴、櫻桃、草莓、番茄……
教師:黑色蛋糕會用什么做呢?
幼兒:巧克力、黑芝麻……
教師:我們一起做顏色更好看、口味更豐富的蛋糕。
幼兒:我過生日的時候,媽媽給我買的蛋糕又大又高,一共三層。
教師:我也想吃三層高的蛋糕。小朋友們,我們怎么做一個高高的蛋糕呢?
幼兒:可以把腳踮起來。
教師:我們把腳踮起來,蛋糕就變高了。還有別的好方法嗎?
幼兒:把手舉起來,還可以抬頭。
教師:你們的主意可真多呀,我們比比踮腳、抬頭和舉手。哪種動作做出的蛋糕最高?
幼兒:舉手。
教師:我們以后做高高的蛋糕就一起把手舉高,好嗎?
幼兒:好!
教師:扁扁的蛋糕做什么動作呢?
幼兒:蹲下來呀。
教師:有的小朋友雖然掛牌和指令不一樣,但還在認真看別人玩,很棒!你們愿意幫做蛋糕的小朋友看一看嗎?
幼兒:愿意。
教師:如果有人掛牌的顏色和蛋糕顏色不一樣,要怎么做呢?
幼兒:提醒他。還可以把他拉出圈圈。
教師:這個想法很好。如果發現有的小朋友不符合指令要求,我們就可以先用語言提醒,然后請他回到外圈。
一是幼兒喜歡吃蛋糕,對蛋糕的制作過程很感興趣。在此基礎上,師幼共建“做蛋糕”的游戲規則。當幼兒發現自主選擇的胸牌符合做蛋糕的條件,蛋糕做成了。他們就會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二是游戲的口令不固定,一直在變化,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與挑戰性。
一是專注力。在游戲中,幼兒需要保持專注,無論是做蛋糕的幼兒,還是參與驗證的幼兒,都需要聆聽口令,觀察圖片,自行判斷。
二是認知能力。游戲“做蛋糕”可以幫助托班幼兒鞏固顏色、大小、常見水果名稱的認知和經驗。小班幼兒還增加了探究內容。
三是混齡差異。師幼利用混齡班的差異,對每次“做蛋糕”的游戲結果進行驗證。
一是發揮“大帶小”優勢。小班幼兒熟悉規則、掌握規則以后,可以請能力較強的中、大班幼兒發口令。
二是游戲“做蛋糕”具有延展性,可以在玩法中融入其他主題經驗,通過替換主題和相應的口令,豐富新的主題經驗。例如,在大班主題活動“有用的植物”中,教師可以將“做蛋糕”的主題替換成“買小菜”,口令替換成“買小菜,買小菜,大家一起買小菜”等。
三是幼兒在家可以結合生活經驗,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掛牌,進行游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