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曉芳

每個幼兒的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愛探索、愛想象,也愛涂涂畫畫、剪剪捏捏。幼兒的思維帶有很大的直覺行動性,手的觸覺仍是他們接觸生活、積累經驗的重要方式。超輕黏土觸感柔軟細膩、色彩豐富、可塑性強,玩黏土過程中的抓、揉、捏、搓、壓、印等技能的運用,能夠滿足幼兒的觸覺欲望。
在幼兒園黏土活動中,幼兒創造力往往難以被激發。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材料提供、教學策略等方面存在問題。
一方面,活動內容和形式不夠豐富,材料單一。教師只給幼兒提供黏土和常用的丸棒、齒刀等常用工具,且作品都是做在泥工板上。面對一包包黏土,幼兒可以“天馬行空”,但是因缺乏創意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創作興趣和熱情難以激發出來。另一方面,不少教師對幼兒黏土創作中存在的問題缺乏觀察、反思,缺乏對黏土教學評價重要性的認識。有的教師不能根據幼兒的心理特征,客觀地評價幼兒的作品。有的教師會因幼兒完成作品的時間參差不齊,而直接放棄評價這一重要環節。
幼兒具有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特征,其黏土創作的熱情需要教師用巧思去發現、去創造。在幼兒創意黏土活動中,教師要提供不同的材料背景,滿足幼兒的多種創作需要。
色彩在視覺空間、心理傾向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對幼兒教育所發揮的作用是顯著的。例如,對于在木板刷上精心調和過的藍色調天空背景色彩,小班幼兒可以塑造太陽、云朵、星星、氣球等簡單形狀的事物;中、大班幼兒可以進行天空中的飛鳥、熱氣球、星球、宇宙飛船等一些復雜事物的創作。面對在紙盒中營造綠色森林系的背景色,小班幼兒可以創作樹葉、果子等;中、大班幼兒可以根據想象,創作森林中的小兔、蘑菇、大熊、木屋、花朵等,并且能夠從平面造型過渡到立體造型。
新奇的事物總是能吸引幼兒,而普通的泥工板常常難以激起幼兒的創作欲望。新的情境能夠點燃幼兒的創作熱情。例如,教師用卡紙、紙盒等加工成魚缸,幼兒塑造各種各樣漂亮的小魚放置其中,畫面定格為美麗的水族館。多變的情境引發了幼兒的創意想象,為幼兒黏土創造增添了樂趣,給幼兒以美的享受。
對幼兒來說,展示他們的作品是對他們創作的肯定和激勵,每個幼兒都希望通過作品展示自我、彰顯個性、增強自信。例如,教師提供干凈的玻璃瓶和各種造型的酒瓶,請幼兒用黏土裝飾成漂亮的花瓶,與幼兒一起撿拾樹枝、蒲公英、發動家長收集菖蒲、蘆葦等自然物,插在花瓶中放置在展示柜;提供管狀線筒、水管,請幼兒用黏土裝飾成具有特色的立柱,在透明展示盒擺放展示;提供大小不一的泡沫球,用黏土創意成水晶球,作為送給朋友的禮物。作品的完美呈現在增強幼兒成功感的同時,能更好地激發幼兒的創作熱情。
在主題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興趣點,深入幼兒的生活,利用繪本、故事、戶外活動等主題元素,因勢利導,從幼兒的現實需要和興趣出發,選擇黏土活動的內容。例如,在小班“快樂的夏天”主題活動中,幼兒非常喜愛繪本《螞蟻和西瓜》,教師借機鼓勵幼兒用黏土創意表現螞蟻、西瓜、梯子等,發展幼兒團、搓、壓等技能,稚拙的作品展示讓幼兒格外歡喜;在大班主題活動“好吃的蔬菜”中,教師帶領幼兒實地參觀種植園地,引導他們觀察各種蔬菜的外形特征。然后,運用揉、搓、捏、切等技能,進行黏土創作,做出蔬菜的造型。
游戲是以操作為主要途徑的自主學習活動,是幼兒最重要的一種活動方式。將黏土作品引入游戲活動環節,能夠幫助幼兒在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感受黏土活動帶來的無限樂趣。例如,教師建議幼兒扮演快遞員或外賣小哥,將他們在美工區制作的“披薩”“月餅”“烤串”“糖果”等各種食物,推銷到“美食店”和“小超市”,將美工區與社會性區角聯動起來。一方面,發揮幼兒黏土作品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促進幼兒的角色扮演能力及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教師還將幼兒的黏土作品多肉植物、小瓢蟲有選擇地投放到自然角,吸引幼兒去自然角欣賞,和同伴交流。
觀察與分析過程能讓教師靜下心來,解讀幼兒在創作活動中的發展狀態,從而尊重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特點,做到“放手而不撒手”。才思敏捷型幼兒善于把握事物的細節特征,并積極運用已有經驗,大膽創作。為此,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于羞怯膽小、散漫型幼兒,教師可以用伙伴的身份,邀請他們共同創作,并適時給予幫助,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可以先讓幼兒介紹作品,互相欣賞、講評,然后再整理、提煉,點出作品的獨創之處,激發幼兒聯想,拓展幼兒思路。同時,還要引導幼兒學會欣賞別人,為別人的成功感到高興,讓幼兒從評價中逐步學會客觀地、全面地、獨立地看待問題,懂得尊重別人。這種自我表述和互評的方式,使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養成敢想、敢說、敢做的創造品質,激起幼兒再次參與活動的興趣。
一塊塊黏土,在幼兒手中變換著、創作著、游戲著。他們把想象融入小泥塊,將心中美好的事物表現出來,在指尖變出豐富多彩的小世界。形態豐富的黏土創作,為幼兒美術活動增添了無窮的樂趣。藝術需要創新,教師要選擇幼兒感興趣且喜愛的活動形式,引領幼兒發現藝術世界的多姿多彩,帶領幼兒進入更廣闊的創意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