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嫻

陶行知先生說:“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我園地處長江邊、山腳下,是一所鄉村幼兒園。在陶行知“活教育”思想引領下,我園充分利用農村鄉土資源,加強班級活動區材料資源庫建設,用游戲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本文以大班美工區為例,闡述美工區從材料超市成為班級活動區材料資源庫的演變歷程。
我們通過園所層面推薦書目和自選書目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開展共讀和自主閱讀,如《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0~8 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幼兒園創造性課程》等理論書籍。同時,我們結合外出學習觀摩的收獲,經過共同研討,決定將美工區材料分為十大類,包括顏料、黏土、紙、馬克筆、油畫棒、光與影、膠帶或繩子、織布、木制品、開放性材料(即自然材料)。接著,我們組織幼兒、教師和家長,一起收集這些可能引發幼兒創意的十大類材料。
我們將收集到的材料投放到美工區,覺得幼兒會很快拿取材料進行創作。可是,有的幼兒沒有去材料區選擇材料;有的幼兒拿起一些石頭、貝殼看了看,又丟下了;有的幼兒僅使用了一點材料;有的幼兒沒有將剩余材料放回原處。教師根據幼兒拿取、使用材料的情況,詢問幼兒沒有選擇某些材料的原因。幼兒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材料較多,幼兒無法選擇;二是對于一些特殊材質的材料,幼兒不知道如何操作,如貝殼、石頭等材料;材料投放雜亂,沒有分類和標識,導致幼兒難以將材料歸還到原來的位置。
針對材料難選、未歸類擺放、對特殊材質的材料無從下手等問題,年級組、班級教師討論決定,在大班年級組開展沉浸式半日蹲班活動。教師重點觀摩美工區活動,研究如何投放適宜的材料、如何有效支持和推動幼兒游戲的發展。活動中,教師深入班級美工區,現場觀摩幼兒活動,拍攝和記錄幼兒的活動情況,現場集中研討材料歸類擺放的對策。例如,按主題類、自然類、廢舊類、工具類等歸類整理,分別擺放在柜子的固定位置,并進行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標識,方便幼兒能隨時取用。設計和投放活動記錄表,便于幼兒選擇材料時記錄下自己的選擇,預先設計自己的創意作品。
材料調整后,教師會與幼兒進行溝通交流,商討一些材料的使用方法。教師進入游戲區域,對一部分幼兒進行跟蹤式觀察。幼兒進入美工區前,會先在教師準備的記錄表中記錄自己預設作品所需的材料,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藝術創作。例如,一名男孩選擇的是一些小樹枝、小木塊、膠水和雙面膠等材料。他準備制作一只小螃蟹。在整個操作過程中,這名男孩持續嘗試了半個小時。由于膠水和雙面膠無法粘牢木塊和樹枝,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這次美工創作。與此同時,一名女孩選擇了一些布條和樹枝,但是她不知道如何利用布條和樹枝進行創意活動。針對這次活動,我們開展了基于低結構材料創意研究的園本教研,將各類幼兒不愿選擇的材料、一些特殊材質的材料(如石頭、木塊、布條)擺放出來,共同探討材料的特性、玩法、粘貼方式等。大家沉下心探究材料時,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如難以粘住石頭、樹枝、木塊、布條等特殊材料。這時,大家借助網絡平臺,經過反復嘗試,終于找到了解決的方法:用萬能膠、膠槍等專業材料和工具,能夠粘住石頭、樹枝、木塊、布條等特殊材料。為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教師在美工區張貼了名家作品,讓幼兒與大師“對話”。教師還將幼兒的創意作品和網絡上搜集的創意圖片,制作成幼兒看得懂的創意作品集,投放到活動區域。
美工區材料越來越豐富,材料都堆放在幼兒操作柜的周邊,以至于美工區空間顯得很小,展示幼兒作品的空間也沒有。教師商量討論,決定把材料從柜子里移出來,擺放在一個固定區域。有的班級將材料擺放在美工區角落處,有的班級將材料擺放在背景墻下。園領導還帶領教師實地觀摩,了解各個班級美工區材料的擺放情況,研究探討班級美工區材料擺放的最佳位置,既方便幼兒取用,又不影響正常活動和環境美觀。大家通過共同研討,最終決定創設班級美工區材料超市。同時,建立材料清單目錄,并懸掛在材料超市內。這樣能夠方便幼兒知曉各類材料名稱、具體擺放位置。
材料超市創設后,幼兒可以隨時進入超市區自由選擇材料,自主進行創造性游戲,材料的利用率顯著提高。在一次區域游戲中,有的幼兒將紙筒拿到建構區做搭建游戲;有的幼兒將毛線拿到生活區做編織游戲;有的幼兒將小石子拿到科學區做實驗。幼兒的這一做法給教師帶來有益的啟發:材料超市里的美工區材料,還可以成為其他區域活動的輔助材料。教師再次審議討論,根據幼兒的活動需要,拓展材料超市功能,將其他區域的輔助材料補充進來,建立班級活動區材料資源庫,進一步滿足幼兒游戲需要,提高幼兒游戲水平。
班級活動區材料資源庫建成后,材料的種類更加豐富。如何讓幼兒快速地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庫材料?為此,我們和幼兒一起商討,大家紛紛出謀劃策:可以按活動區歸類擺放材料,如美工區材料、生活區材料、建構區材料分別擺放在相應的柜子里。材料標識可以按照各個區域活動的情況進行設計。主題性材料、基礎性材料和其他材料,分別投放在相對固定的位置。此外,活動區資源庫要建立材料清單。為提高材料的使用率,教師還增加了幼兒選材打卡的環節,設計了專門的打卡統計表,指定一名幼兒按月對材料使用情況進行統計。教師可以通過統計表,了解材料的使用情況。在此基礎上,針對幼兒的使用情況,根據主題、季節等因素,進行適當地調整和優化。教師在引入新材料前,會事先與幼兒商議,幫助幼兒了解新材料的特點和使用方法。為了讓班級活動區材料真正“活”起來,讓資源的利用“看得見”,教師注重通過不同載體,呈現幼兒的各類活動作品,讓大家感受到資源庫建設的獨特價值,激發幼兒內在學習動機。
在陶行知“活教育”理念引領下,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游戲才是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教師應該積極地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學習,最終達到“最近發展區”。鄉村幼兒園班級活動區資源庫以幼兒為本、立足班級實際,不僅能滿足多種區域游戲材料的共享需求,解決頻繁更新游戲材料帶來的煩惱,還能讓教師、幼兒和家長更加關注幼兒園活動,了解幼兒對材料的關注和使用情況,讓材料與主題、與課程深度融合,在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過程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和持久是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