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潔

幼兒語言領域教育活動目標作為幼兒教師開展語言領域教育活動的方向和基本依據,其設計是否科學、適宜直接關系到語言教學活動效果以及幼兒獲得語言發展能力的程度。本研究主要通過收集與整理A 幼兒園語言領域活動案例,分析其教學目標設計的合理性以及存在的問題,并為幼兒教師提出可行的語言教學活動目標設計的相關措施,從而優化現有教學活動目標,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隨著社會各界對學前教育質量的高度重視,幼兒教師專業能力不斷增強,尤其表現在設計和組織幼兒園五大領域教學活動中。語言領域既是五大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衡量教師能力的指標之一。目標設計合理,有助于教師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使其得心應手;目標設計不合理,就會在實踐過程中出現難度,造成教師“避重就輕”。同時,據相關研究發現,語言發展關鍵期是在幼兒3~6 歲。本研究試圖從已收集的教學案例中,運用教育設計相關理論,分析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目標設計的現狀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升教師語言教學活動目標設計的實踐能力。
本研究主要采取個案研究法,考慮到方便取樣、師資力量雄厚以及具有一定特色等諸多原因,最終研究者選取的研究對象是A 幼兒園。在梳理、判定教師的語言活動教案過程中,了解A 幼兒園教師語言活動目標設計的基本情況。據此,經過篩選,對收集的A 幼兒園12 個班級的67 篇語言教學活動教案,進行數據分析。
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目標是教師通過某次或某幾次教學活動所期望幼兒在語言能力方面獲得的某些發展,是教育目標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師面對的是3~6 歲學前兒童,教學活動目標設計不僅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學習方式、興趣與需要等,還要充分考慮語言活動本身的價值與教育意義。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把語言領域劃分為“傾聽與表達”“閱讀與書寫”兩個子領域,每個子領域目標又劃分為3 個具體目標,共計6 個目標,分別是:①認真聽并能聽懂常用語言;②愿意講話并能清楚地表達;③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④喜歡聽故事,看圖書;⑤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⑥具有書面表達的愿望和初步技能。根據教案中的不同關注點,結合上述對語言領域中的目標定位,研究者對67 個教案中的每個目標進行類別歸屬,記為目標①至目標⑥以及其他目標。
A 幼兒園教師關注最多的是“目標⑤”的達成,即“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占總數的47.7%;而最不關注的是“目標③”,即“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總數為0。可見,A 幼兒園教師意識到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但沒有關注幼兒的語言習慣,如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語氣說話、禮貌用語等。
研究者遵循一致性的原則,為了能更直觀地體現出教師教學活動目標設計中描述的準確性,選取A幼兒園關注最多的“目標⑤”閱讀理解方面內容,并在運用故事或繪本的前提下,分別從小、中、大班三維目標進行具體分析。在設計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已經意識到依據幼兒年齡特點及心理發展規律,遵循認知、技能、情感三維目標,并結合《指南》要求。例如,小班語言活動“兔小白和兔小灰”中的“目標⑤:理解繪本連續性的特定,知道圖畫和文字是相對的”;中班語言活動“你為什么笑”中的“目標⑤:能結合道具復述故事的一個完整情節”;大班語言活動“神奇的小火車”中的“目標⑤:能理解故事內容內涵的基礎上續編故事”。
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幼兒在經驗、認知、理解等方面的差異,研究者對小班13 篇、中班34 篇、大班20篇語言教學活動教案中的目標制定進行了統計,進一步了解不同年齡班教師語言教學活動目標情況。A幼兒園教師在語言教學活動目標的確定與幼兒年齡之間存在一定相關。具體來說,對于“目標①”的關注,從高到低依次為小班(30.8%)、中班(11.8%)、大班(10%);對于“目標②”的關注,小班占15.4%,中班占11.8%,大班占30%,關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大班、中班、小班;對于“目標④”的關注,小班占23.1%,中班占11.8%,大班占5%;對于“目標⑤”的關注,小班占23.1%,中班占61.8%,大班占40%。“目標③”與“目標⑥”并未出現在此次收集的教案中。這說明在設計教學活動目標過程中,小班教師主要重視幼兒的注意和傾聽能力;中班教師關注幼兒的閱讀能力,如喜愛翻閱圖書、理解故事情節以及續編、創編能力;大班教師則較多注重對幼兒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但對幼兒文明用語習慣、書面技能等方面關注較少。
語言活動設計首要考慮的是“教學目標”這個要素。相比傳統的“重教輕學”教學觀而言,教師已經能夠從最近發展區出發,根據幼兒原有知識經驗水平,結合幼兒學習特點、活動本身特征設計符合年齡段的教學目標,以達到更好的教與學相結合的效果。但是,教師在設計語言活動目標時也存在諸如目標表述不夠清晰、合理性不足等現象。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嘗試從語言領域教育活動目標的來源、價值取向、表述方式等方面,全面認識語言領域教育活動目標。另外,教師應圍繞談話、講述、文學作品和早期閱讀活動等方面,依據《指南》中語言領域的目標要求,整合班級語言教學活動目標。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具有不同的特征,教師要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知識結構。例如,小班幼兒在詞匯量、語法理解和語言表達方面等都比中、大班幼兒弱一些。教師應激發幼兒對圖書的興趣,愿意自己翻閱圖書,并知道翻閱圖書的正確方法;中班幼兒能大致看懂圖書所表達的意思,但是復述講解能力較弱。教師應引導他們在掌握閱讀技巧的同時,鼓勵自主閱讀,大膽在同伴面前講述故事內容;大班幼兒已有一定的閱讀能力,但創編故事作品意識較弱。教師應引導他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大膽猜測故事走向,并創設小舞臺,讓幼兒結合故事進行自由表演。
教師在考慮目標的有效性與完整性時,除了目標設計要符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有側重點以及從認知、動作技能、情感態度出發之外,應充分考慮促進幼兒語言能力均衡發展,教師在教學活動目標設計時要注意與具體的活動內容緊密相連。同時,目標的設計要與語言活動類型一致,體現語言活動類型的特點和要求。文學欣賞活動、談話活動、講述活動、早期閱讀活動的目標要求各有不同,教師在制定活動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各活動類型的特點和要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